长文短教 简约高效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canyu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比两位教师执教《老人与海鸥》教学片段,基于教学时间相对紧凑的情况,探究让学生对篇幅较长的教材文章学得扎实、理解透彻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长文短教 《老人与海鸥》 对比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60-03
  何为“长文短教”?“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训练点多、内容丰富的课文,“短教”就是在把握学科本质、凸显教学重点、选取最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训练,以深入探究,提高教学实效。小学各年段教科书中均有不少篇幅相对较长的课文,这些长文该如何教?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这不仅是刚踏上教师岗位的新教师难以把握的难题,而且也是不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面临的困惑。近期,笔者分别聆听两位教师执教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第一课,从中对于教学这类长篇课文有了一些思考。
  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
  (一)教学片段回顾
  A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海鸥吗?在哪里见过”,接着出示与课文故事相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质疑,最后揭示课题。
  B教师采用“单元导语”的方法引入课堂,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13页段落内容,使其明确本组课文学习的要求: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二)对比分析
  笔者认为,B教师的教学处理方式更能体现本学段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在学习一组新的课文之前,B教师让学生阅读本组课文的单元导语,通过自读、自悟,与同学交流,明白了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快速默读,体会课文在表情达意方面的特点,从而明确学习目标。而A教师的引入设计,看似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是教师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引导学生对海鸥的交流、了解以及思维训练价值的质疑活动,这样形式的教学活就值得大家商榷了。
  (三)对策
  “长文短教”并不是简单地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由两个课时压缩为一个课时,而是借力“短教”聚焦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等凸显重点,深入浅出发挥课堂的效率。“长文短教”的关键词为“短”字,“短”直接指向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精当,教学过程简约。教师应认真研读文本,根据文本内容及特点提出体现本年段教学特点的,符合年段教学要求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还应明确每个教学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并在课堂上予以落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一)教学片段回顾
  1.师A(出示两组词语):请大家齐读下列词语。
  应声而来 有声有色 起起落落 抑扬顿挫 驻足观看
  相依相随 盘旋翻飞 连声鸣叫 肃立不动 白色漩涡
  (生齊读)
  师A: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老人爱海鸥的画面。
  师:谁能再说得具体一些?
  生2: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画面。
  生3:海鸥为老人送行。
  师A:从这些画面我们知道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板书:“伴”“送”),谁能结合板书说说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老人陪伴海鸥”,哪些自然段写“海鸥送别老人”。
  生4:第1至第13自然段写“伴”,第14至第19自然段体现写“送”。
  师A:现在请看着板书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5:这篇课文写了“老人陪伴海鸥”和“海鸥送别老人”的故事。
  2.师B:生字词大家都读准了,我们再一起来学习课文。大家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生默读课文,耗时2分钟)
  师B:谁来说一说?
  生:课文主要写了老人喂海鸥以及老人去世后,海鸥为老人送行的故事。
  师B:说得真好。
  相机板书:
  老人海鸥
  (二)对比分析
  A教师由词语教学入手,将老人喂、唤、谈海鸥的画面以及海鸥送别老人的场景联系起来,提炼出两个字“伴”“送”,接着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分别描写“伴”“送”的自然段,再让学生借助板书概述全文的主要内容。B教师直接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归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最后归纳出“喂”“送”二字。笔者认为,A教师的教学手法略胜一筹,这样教学更贴近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照顾到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B教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归纳主要内容,既耗时又有一定难度,归纳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整、简洁地将主要内容说出来。此外,A教师在教学细节处理上仍有缺憾,表现在简单地为“短”而短,生硬地弄出几个没有涵盖全文内容的字来,也没有在理清文章表达顺序上下功夫。
  (三)解决对策
  追求教学的巧妙,是把书读薄的智慧,也是长文短教的精要所在。小学高年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尤其对长文的学习,理清作者的思路是首要任务。学生按照作者的思路去阅读课文,才能透彻理解内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课文《老人与海鸥》是按照因果叙述的顺序来写的,老人生前照顾海鸥是因,海鸥在老人过世后的种种表现是果。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时注重引领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如“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海鸥守老人(伴、送、悼、留)”“老人念海鸥”等。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于主要内容的掌握才会更加明了,教师就可以提纲挈领地进行课堂教学。
  三、突出重点,取舍得当
  (一)教学片段回顾
  1.师A:你觉得哪件事最能体现老人对海鸥的爱?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并在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写下读书体会。(生自由读文)   师A:哪件事最能体现老人对海鸥的爱?谁先来交流?
  生1:老人喂海鸥的部分最能体现他对海鸥的爱。
  师A:我们一起来学习老人给海鸥喂食的部分(课件出示相关文段)。这部分你对那个句子感受最深,最能体现老人对海鸥的爱?
  生2:我找到的句子是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从“很小心”“退开一步”这两个词语,我感受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A:谈得很好,还有谁想说?
  生3:“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老人和海鸥之间很有默契,表现出老人对海鸥的爱。
  师A:是啊,老人与海鸥如此默契,他仅仅是一次、两次给海鸥喂食吗?
  生4:不是,要很长时间才能这样。
  师A:是的,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里是怎么写的。
  课件出示描写老人外貌的句子。(生齐读)
  (师A出示课外资料,生联系课外资料谈体会;师A指导朗读)
  2.师B: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在描写老人喂海鸥的部分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生默读课文)
  师B:我们一起来交流读书体会。谁先来说?
  生1:我从第二自然段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爱。课文说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就是为了给海鸥喂食,跟海鸥相伴。
  课件出示:
  1里:500米 20里:1000米=10公里
  师B:“二十余里”相当于从我们学校到广西大学的距离。大家一起读读课文,想一想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生2:是一位爱海鸥的老人,每天都走这么远的路去陪伴海鸥。
  生3:是一位家境不富裕的老人。
  師B: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4:课文里写他穿着褪色的衣服,蓝布包和大塑料袋也是褪色的。
  师B:是啊,三个“褪色”写出了老人家境贫困,可是他仍然坚持给海鸥喂食。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把老人对海鸥的爱读出来。(生5读课文)
  师B:谁再来读一读?(生6读课文)
  师补充出示课外阅读资料:老人生平简介。
  师B:全班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把老人对海鸥的爱送到句子里去。
  师B:我们继续交流,还能找到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
  (二)对比分析
  以上两个教学片段耗时均在十分钟左右,两位教师都能抓住文中的词句引导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也相应拓展了课外阅读材料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但笔者认为,A教师的课堂容量更大、教学效果更好。A教师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让学生学习品味老人给海鸥喂食的动作,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默契后,略读描写老人外貌的文段,这样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课堂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教师仅仅教授老人描写外貌的文段,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一读就懂了,并不能体现本文动作描摹的特色,也不是最能体现老人爱海鸥的部分,不需要花费太多的力气去研读。
  (三)解决对策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就要避免采用面面俱到的教学方法,而是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面对这样一篇长课文,学生应重点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通过读、思、议、练,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如直奔老人喂海鸥的画面,通过抓关键词“很小心、退开一步、撮起嘴、边走边放、有声有色”来感受浓情厚谊,有效引导学生达到快速默读的教学目标。学生交流汇报,通过快速抓关键词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锻炼了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在读与悟中实现情感共鸣。
  四、落实语用,言意兼得
  (一)教学片段回顾
  A教师将第三自然段变式成小诗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老人与海鸥的情谊。
  B教师在教学“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句子,感受其表达特点,并相机板书在黑板上。
  (二)对比分析
  学生对于语言材料的品味和感悟虽然同属于语用层面,但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语言,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应当凭借文本去体会其语言表述形式,在关注问题、梳理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应留出更多时间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A教师突出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培养,没有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B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意识,却缺少相关的语用训练,两位教师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性。
  (三)对策
  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课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花费时间让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如亲人般的爱,还要重视语言的理解和品味,如对“很小心”“抑扬顿挫地呼唤”“亲昵”等词语进行研读,渗透描写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揣摩文中对动作、语言摹写的方法,进行想象写话的拓展训练,并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既积累语言文字,又实现了对文本内容情感的升华。
  总之,长文短教力求简约高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聚焦一个目标,做到重点突出,挖掘深刻,训练扎实,智慧取舍,引导学生感受语言之美、人文之美,收获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阐述了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更好地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教学情境 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38-01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来源于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农村留守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确定小目标;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我要成功”的动机。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学困生转化 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46-02  在我国教育界,学困生通常是指要达到课程标准还存在一定困难,学习不努力,成绩较差,不求上进,经常违纪的学生。在农村,由于父母都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和能力
期刊
【摘要】小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关键内容,本文整理并赏析了罗鸣亮老师在“绿城之秋”活动中执教的《小数的认识》一课:根据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观察、猜测、明理、反思,探索知识的产生之理、逻辑之理、运用之理,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数的认识 几何直观 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引导学生厘清关系着手,让学生在感悟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体会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放手让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 《平行四边形》共性与个性 一般与特殊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新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总量和分量作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阅读环境是读者进行阅读的前提条件。本文结合阅读环境现状,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探究创设良好课外阅读环境的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 环境 习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34-02 
期刊
【摘要】本文以课文《一面》教学为例,探讨活用课文指导学生在情节发展处、为表现特征时、于情感交融处和有粗有略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  【关键词】人物外貌 《一面》 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80-01  说起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总是能道出要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写
期刊
【摘要】教师利用古诗词开展人文教育时,存在重视基本涵义轻视韵味美感,重视课堂课授轻视自主探究的问题,本文基于人文教育渗透作用,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词 人文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83-02  古诗词隐含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渗透的人文精神十分丰富,具备较高的审美因子和较强的艺术韵味,为小学人文教育的实
期刊
【摘要】本文探究在英语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学开展阶段、教学总结阶段模拟情景,创设听说英语的语言氛围,刺激学生的感官,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关键词】情景模拟 英语课堂 运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91-01  英语是一门教学过程与生活实践结合密切的课程,书本内容往往是生活情景的再现。英语的基本属性是一门用于生活交流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血与血型》的教学片段为出发点,从视频材料的选择、视频投放的时机、视频运用的技巧三方面展开对利用视频进行生物课堂翻转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输血与血型 翻转课堂 视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76-01  初中生物《输血与血型》讨论无偿献血话题时,教学片段如下。  (老师给学生播放视频:全国各地
期刊
【摘要】本文以张齐华老师执教的《会说话的百分数》一课为素材进行赏析,文中选取了三个较生动的教学片段,展示了执教老师精心的教学设计、精致的环节把控以及精彩的教学生成,给学生与听课教师带来了一节充满魅力的数学课。  【关键词】小学数学 百分数的意义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A-0063-03  2016年5月13日,笔者在参加第22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