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要想成功地深入交流,没有差异地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彼此的地步,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就目前世界的交流状况而言,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看,英语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英语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这些从大学对待毕业生四、六级的要求可见一斑——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过CET-4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是,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负担,还成了每个教师的心病,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完全不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虽然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但是很多过了六级的同学却依然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语言交流,更谈不上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够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从而有益于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的现状:缺乏人文素质培育
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的濡染,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让受教育者在获得人文知识的同时,认识人的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学生除语言技能培养外的人文领域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自身。
据教育相关部门统计,就算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是优良层次,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了合格或者优秀(现行标准的425分),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不乏一些博士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英文资料的读、写感到一定困难,不能熟识和理解其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更别说撰写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专业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拥有英语的基本读写能力是不够的,听、说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但在拥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人们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的时候,文化的差异,甚至矛盾就会成为交流的障碍,不能保证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内容中含有起码的人文教育内容。
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及大学语文等科目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公共英语课教学中人文教育应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学公共英语课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重读写轻听说的授课传统
我国英语学习存在“聋哑顽症”,其原因是起步时按照汉语的教学模式学习英语。但是,汉语不会出现聋哑的现象,因为我们在上小学前已经完成了“听说”这一阶段,学校语文是学习“读写”,中文的语法、文学的品鉴、古文的赏析。而当今的学生初学英语则恰恰相反,在没有任何“听说”准备和酝酿下,就对准“读写”的要求进行学习,一学就是10年。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触及的英语内容却只在教材中,跟现实生活和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相距甚远,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被很久固定于一个内容——“考试过关”上。结果苍白的基础被带到大学后,加上英语生活词汇量的减少,使得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极其有限。
更为恶劣的是,各种考试忽视听说环节,如本科生若考研的话,就只看重笔试,很多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根本不设听力的考查,甚至部分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也不考查听力。
(二)就业竞争的压迫
作为就业时对自己能力的重要证明,各类英语考级证书无疑是毕业生们自以为能进入职场的敲门砖。这使得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向被固定,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很多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和过级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后只是掌握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技能,却无法融入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沟通和交流,英语的文化属性也得不到彰显,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四、人文素质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核心
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深入接触英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英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汉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英语教学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技能的教与学的过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中离不开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的宗旨,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其中,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核心。
在教学方面的革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从新的角度认识英语教学,探索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教与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接受,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建构信息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英语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活动组织者。
(二)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目的
“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多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因此,这三种功能都和素质教育相关。其中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的‘本职工作’,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个性’功能;而跨文化交际和通识教育是大学英语可以兼顾的‘职能’,是大学英语与其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分担的‘共性’任务”。①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分歧,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的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人文素质培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文素质培育正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人文知识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结合规定教材的内容对语言和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加以介绍并适当扩充,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意识的自主性。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西方文化,全面认识世界,有效地避免盲目和偏激,从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参考文献:
[1]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2]戴炜栋,杨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3]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5,(6).
[4]南纪稳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5]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大学英语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不同国家、种族、民族之间交流接触机会的增多,必然要求语言的相通,要想成功地深入交流,没有差异地交流,达到全面了解彼此的地步,就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就目前世界的交流状况而言,不论是历史原因还是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来看,英语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最高、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它毫无疑问的是全球第一强势语言,英语学习变得尤为重要,这些从大学对待毕业生四、六级的要求可见一斑——要求本科学生必须过CET-4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但是,事实上英语学习不仅是大多数中国学生的负担,还成了每个教师的心病,大学英语教学似乎完全不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虽然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付出了无数的精力,但是很多过了六级的同学却依然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语言交流,更谈不上通过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够具备相当的人文素质从而有益于不同文化体之间的文化交流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育的现状:缺乏人文素质培育
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人文的濡染,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形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让受教育者在获得人文知识的同时,认识人的本质、建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形成建立美好的精神家园的教育。因此,大学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对学生除语言技能培养外的人文领域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更好地了解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并进一步完善自身。
据教育相关部门统计,就算学生的英语水平测试是优良层次,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获得了合格或者优秀(现行标准的425分),可是,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不乏一些博士研究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英文资料的读、写感到一定困难,不能熟识和理解其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更别说撰写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在当今世界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情况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专业 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日益突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单单拥有英语的基本读写能力是不够的,听、说能力也显得十分重要,但在拥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成长环境,也就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的人们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的时候,文化的差异,甚至矛盾就会成为交流的障碍,不能保证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大学公共英语教育内容中含有起码的人文教育内容。
然而,当前中国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校(只是少数)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文教育的匮乏。除了政治理论课及大学语文等科目外,文科基础课程似乎只有英语。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现存的优势,发挥其在人文教育方面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公共英语课教学中人文教育应占有一席之地。
三、大学公共英语课现状的形成原因
(一)重读写轻听说的授课传统
我国英语学习存在“聋哑顽症”,其原因是起步时按照汉语的教学模式学习英语。但是,汉语不会出现聋哑的现象,因为我们在上小学前已经完成了“听说”这一阶段,学校语文是学习“读写”,中文的语法、文学的品鉴、古文的赏析。而当今的学生初学英语则恰恰相反,在没有任何“听说”准备和酝酿下,就对准“读写”的要求进行学习,一学就是10年。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能触及的英语内容却只在教材中,跟现实生活和英语国家的语言环境相距甚远,学生的主要注意力被很久固定于一个内容——“考试过关”上。结果苍白的基础被带到大学后,加上英语生活词汇量的减少,使得用英语表达的能力极其有限。
更为恶劣的是,各种考试忽视听说环节,如本科生若考研的话,就只看重笔试,很多大学的硕士生入学英语考试根本不设听力的考查,甚至部分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初试也不考查听力。
(二)就业竞争的压迫
作为就业时对自己能力的重要证明,各类英语考级证书无疑是毕业生们自以为能进入职场的敲门砖。这使得各个层次的语言水平考试让教师和学生都疲于应付,教学受到限制,学生的学习方向被固定,其结果是教师忙于讲单词、讲语法、讲阅读、讲写作,学生机械地背单词、背语法、练作文、练阅读,大学课堂完全丧失了其应有的氛围,大学教育则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和意义。
因此在就业导向下很多院校把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着力点放在了应试和过级上,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大学英语的文化属性并未真正得以实现,学生经过学习后只是掌握了听说读写的基本英语技能,却无法融入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进行对外沟通和交流,英语的文化属性也得不到彰显,更糟糕的是,这些语言考试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更不用说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四、人文素质培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一)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核心
文化是全人类的,设想不接触《圣经》,怎么理解西方文明?不了解莎士比亚,怎么理解西方文学?因此,我们必须通过人文素质的培育使大学生深入接触英语文化的精髓。我们要相信大学生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给他们提供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片面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英语文化全景,教学则应该是鞭辟入里的而不是蜻蜓点水的。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的目的是教授大学生汉语之外的一门语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初衷是掌握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或手段。如果仅从表面上看,英语教学只不过是一种语言技能的教与学的过程,但事实上远非如此,因为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天文地理、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英语教育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语言文化的过程。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完善。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决定了英语教学中离不开文化教育。而文化教育的宗旨,是人文素质的培育。其中,大学英语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核心。
在教学方面的革新,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角色。从新的角度认识英语教学,探索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规律,教与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接受,包含了师生间、社会和文化的交流、碰撞、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建构信息体系的过程。所以,教师应对学生个别差异进行了解,调动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英语的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和活动组织者。
(二)是大学公共英语教育的目的
“把英语语言、中外文化和多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之中,把大学英语课程改造成英语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以及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基础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多功能的课程。外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多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因此,这三种功能都和素质教育相关。其中英语语言教学是大学英语的‘本职工作’,是大学英语课程的‘个性’功能;而跨文化交际和通识教育是大学英语可以兼顾的‘职能’,是大学英语与其他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分担的‘共性’任务”。①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所以英语语言的学习,就是英语文化的学习,也就是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加强文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得体地使用语言,能够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用语失误,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分歧,从而更好地与使用英语的人进行交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英语真正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工具。
提倡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的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疑也应以此为目标。人文素质培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激发人的智能,注重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因此,人文素质培育正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大学英语教育必然会逐步地从单纯的语言技能教学向以语言为基础,重在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转变,由单纯的知识的灌输向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转变,由简单的语言理解和应用向高层次的语言文化欣赏转变。而大学英语课程也必将由现在的统一教材统一教学的必修课向多层次、多样化的选修课转变。相应地,学生会拥有更多的选择,教师的授课方式也会更加灵活。其结果必然有利于学生个人兴趣和长处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人文知识和内涵,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师可以结合规定教材的内容对语言和文化背景有选择地加以介绍并适当扩充,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到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提高文化意识的自主性。
英语课堂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客观分析西方文化,全面认识世界,有效地避免盲目和偏激,从而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在全面认识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①吴鼎民.大学英语教学的“三套车”构想与高素质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5,(4):65-67.
参考文献:
[1]陈冬纯.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对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1,(2).
[2]戴炜栋,杨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2,(11).
[3]王国平.经济全球化与复合型人才培养——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经济师,2005,(6).
[4]南纪稳等.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5,(1).
[5]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夏纪梅著.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