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探讨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ppat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的阅读材料增多。为适应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合理指导学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本文基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在教学中非常适用,教师帮助学生解题不如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向学生灌输学习需要自觉性、主动性的思想,因为课本的知识与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是有限的,当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知识,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学生的潜能才被充分挖掘,不断丰富知识。
  一、明确学习目标,促进自主学习
  有重点才有方向。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指定学习的方向,让学生根据重点自主高效学习。学习的目标驱使学生不断思考、探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堂的初始阶段,向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搜集资料、自主思考。而如果教师在课堂中,没有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被充分提高,学习效率大幅降低,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成就感。例如,初中生在学习《论语十二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背诵这些论语语录,但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快速完成背诵任务,教师可以具体明确学生需要翻译的字或词,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愠”字解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的“罔”和“殆”两字的解释,为学生快速搜索资料提供方便。教师如此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
  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之于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全神贯注地听课,认真做课堂笔记,自主思考,主动提问,最终学到更多的知识。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高效地完成学习目标,而最后的学习成果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所以,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处于学习的良性循环中,学到许多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课堂中讲授《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刘姥姥进大观园》《三顾茅庐》等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课文故事情节曲折,具有趣味性,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中选取角色进行情节展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故事情节的兴趣,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
  三、指导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恰當的学习方法能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高学生学习的效 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合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学习的瓶颈,花费较长时间却没有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效。殊不知很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导致学生虽然投入学习,却没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产生“事倍功半”的现象。教师应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不仅是“在学习”,而是做到“会学习”,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生学习的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是一篇记叙文,教师一般要求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分析主人公的人物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由于这篇课文较长,学生易在阅读完整篇课文后忘记了课文前部分的内容,不能完整概括出人物特点和作者表达的所有感情,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快速浏览全篇课文,细读并快速画出关键语句或关键段落,即学生首先快速浏览整篇课文,初步了解故事的大概内容,再仔细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细节描写和段落的中心句并进行标注,在读完全文后找出全文的中心段,一般处于文章开篇或者结尾的位置,如此学生就容易从标注的句子和段落中,读出人物的特点,感悟出作者表达的感情。这种方法适用广泛,有助于学生运用它自主学习,探索作者表达的深意。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讲述自己在学习期间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入优秀的学习习惯可让学生去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丢掉坏习惯,带着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不断克服自己、挑战自己、自主学习、积累知识。学习习惯是长期性的。它主导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同时长期高效率地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成就远高于不太好的学习习惯带来的学习收获。所以,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言文时,学生可能存在较难理解古文的问题,感到这篇课文枯涩难懂,自然很难做到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外阅读等习惯,让学生通过课堂笔记温故知新,进而巩固课堂内容,在课堂讨论中学会自主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汲取他人的金点子,最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多进行课外阅读,开阔自己的眼界,积累丰富的知识,这些良好的习惯都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解决复杂难懂的问题。
  五、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最终取得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1]韩红良.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2(4).
  (编辑:李艳松)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要求将非连续文本加入小学的学习内容,这种简洁明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所在。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它的优点也成了一种缺点,它的不连续性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不连续性这一特点,本文将阐述它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归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学实践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客观实践发展需要,开展多种活动,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社会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尤其在古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更应该是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而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这点,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诵读;精讲;联系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定性语文已经多年,仍有不少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工具性,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语文课程在初中生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利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
【摘要】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去,进行各种质疑、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创设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式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
【摘要】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许多教育大家都一致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与本真,就成为教育界的共同呼唤。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就如何让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育 ; 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中学课堂体系中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形成的阶段,是培养语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重点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带有民族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