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来源 :课外语文·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ke0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的重要学科,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处在形成的阶段,是培养语文素质和道德素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重点提出了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带有民族灵魂、精神和传统习俗的民族文化,而传播和宣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初中的语文教学。因此,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语文本身就是富有人文性的学科,属于民族文化教育范畴,从语文学科的教学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民族魅力、认知世界和培养高尚情操。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且记忆力绝佳,在初中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能使学生通过背诵诗词、课文等内容奠定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开发潜力。另外,传统文化中含有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引导学生健全人格。
  二、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如何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是应该讨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策略。
  (一)提高教师素质,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承担着传播传统文化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对传统文化具有极大的热情,通过自身的情感带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而且初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以引导学生接受传统文化。
  例如在教学《岳阳楼记》这一课时,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忧患意识和君子之交的思想深入地探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让中学生了解到阅读文章就是思考作者的写作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多样的传统文化资料让学生走进范仲淹的内心。这堂课首先从文章中的人文景观岳阳楼出发,了解到范仲淹从前人的诗篇中对岳阳楼的景色已了然于胸。然后,对北宋初年的国家情景和范仲淹的人生仕途境遇进行了解,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到范仲淹的忧国忧民的意识和超越时代、地域的不朽情怀。最后,教师对课文内容激情总结,让课程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启发学生心中的敬畏之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活动
  为了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更加认识和了解,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拓宽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从内容到方法全面地为学生搭建一个接触传统文化的环境。
  1.班级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初中的教学安排要求班级每周举行一次班会,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班会时间,班会的主题的制定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个过程由学生自行准备。比如,班会的主题是“友情”,同學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图片,随着图片的展示主持人要让同学进行演讲介绍同学之间发生的小事情。在班会结束前,教师将提前准备的管鲍之交、知音之交的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并讲述传统文化中的“诚、信、仁、忠”思想,让学生了解到“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和“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的道理,也能够减少朋友之间的小冲突。同时,在学生自行准备有关友情、亲情等主题的班会过程中,亲自接触传统文化,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班会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将对这一主题的理解记录下来。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如在过重阳节时让学生把过节的情况描述记录下来,通过亲身的观察学生可以在文章的字词之间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或者在教师节可以让班干部组织学生进行感恩教师的活动,让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道思想融合进学生的生活实际。
  2.改善课堂教学方式
  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往往会因为内容的晦涩难懂等问题提不起兴趣,教师应该从教材内容出发改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情景模拟、游戏等方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氛围。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的《〈论语〉十二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资料,并选择自己喜欢的思想家在语文课上开展诸子百家辩论会。并且要将选择同样思想家的学生组成一队,针对文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争辩。选择法家思想家的学生就要从制定规章制度方面来辩论,儒家思想家则要更侧重于道德约束。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课文内容,并对传统文化产生新的想法和感受。
  3.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
  寒暑假作业布置一些阅读书目,如《西游记》《论语》《史记》等。学生通过阅读名著可以获取传统文化,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习惯,教师不能只布置简单的阅读,还要要求学生记摘要、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等。如学生读《论语》就可以根据书中的某个思想记录读书心得,并且将书中的精彩语句摘抄记录,这种读和写的方式对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通过班级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改善课堂教学方式等落实传统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渗透,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通过自身情感和传统知识内涵带动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和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淑敏.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运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5(11).
  [2]徐桂彩.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9).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要求将非连续文本加入小学的学习内容,这种简洁明了的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是非连续性文本的价值所在。可是在教学过程中,它的优点也成了一种缺点,它的不连续性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不连续性这一特点,本文将阐述它存在的问题以及它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价值归正;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摘要】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创新能力是新时期教学实践发展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客观实践发展需要,开展多种活动,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社会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尤其在古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更应该是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而如何在教学中做到这点,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诵读;精讲;联系现实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定性语文已经多年,仍有不少教师在古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工具性,在课堂上大讲特讲,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断落实,语文课程在初中生学习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对学生来说,是提升自身修养丰富自我的重要途径。当前的初中语文阅读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不利于教学方案的实施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阅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
【摘要】在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去,进行各种质疑、尝试和探索,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创设民主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构建小学语文自主学习平台,建立长效机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式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
【摘要】语文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工具,许多教育大家都一致认为,真正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因此,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让语文课堂回归自然与本真,就成为教育界的共同呼唤。本文结合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就如何让中学语文教育“返璞归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对中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育 ; 返璞归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中学课堂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