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语设计
  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精神抖擞地回答:“想。”我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阅读要求
  合理地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能准确地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时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并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从而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生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學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时,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提升,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电动课件,等等。这样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品位出作者的情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往往受时间、空间、学生个体差异的限制,在教学中,我尝试利用电子邮件辅助阅读教学,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实施个别化教学,提高阅读教学质量,颇有收获。
  五、激发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获取经验过程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直接推动小学生去探求新知识、发展新能力。许多小学生对电子邮件很感兴趣,针对此,如果教师能把语文学习的内容加载到电子邮件中去,那么他们收发电子邮件就更具实际意义,从而会将对电子邮件的兴趣迁移到语文学习上来。首先,让学生被动接收邮件。我向全班同学群发他们喜欢的童话或者故事,第二天在课堂上询问:收到老师发的邮件了吗?收到语文老师发的邮件,学生无疑是很高兴的。接着,让学生被动回复邮件。再给学生群发一篇童话,并向他们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求他们回复。第三天,我在课堂上公布已经收到的回复邮件,同时对回复的同学加以表扬鼓励。最后,让学生主动收发邮件。这一阶段我每天都向学生发一些趣味性强的语文材料,要求学生定时收取。学生课余有一些问题,我也有意让他们发邮件提问。对问题提得好的,我在课堂上给予较高的评价。这样环环相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利用电子邮件的氛围逐步形成。
  六、鼓励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实践表明,让学生学会质疑非常重要,质疑是创新的关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并且为学生的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但是,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堂上学生不可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再加上学生个体有差异,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善于提问题,有自卑感的学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而电子邮件恰恰能在相当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我每上完一节课,总会留下一句话:有问题发邮件给老师。这使平时课堂上发言很少的学生也用起电子邮件这一工具,向老师提问题。同时,我还经常评点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提的问题,包括数量、质量,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发(发邮件),并且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使学生质疑的意识越来越强。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有学生通过电子邮件提问:“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中“焦急”而又“耐心”不是互相矛盾吗?又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有同学提出:小女孩手里捏着烧过了的火柴梗,这些火柴从点燃到熄灭,一直没有离开她的手。当火柴烧到她手指的时候,她为什么不感到烫手呢?电子邮件让学生们更多地用“疑问”这把钥匙开启智慧之门。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以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其他文献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g2Al1、Zn2Al1和Mg1Zn1Al1LDHs,利用XRD和SEM表征手段,对它们的热分解及焙烧物在Na2CO3溶液中恢复层状结构的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400~700℃温
本论文利用组织学方法研究在舍饲条件下山羊和不同品种肉用绵羊(蒙古羊、德国美利奴羊、德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以及萨福克羊)的前胃组织形态学的变化。意在为舍饲条件下,
摘 要: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对所要解读的文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做起。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应用文是一门实用性很强,在社会生活中使用相当广泛的文体,现在已成为中专教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其政策性、针对性较强,而又受到制文意图、格式、语体等多方面的限制,应用文显得格式呆板,内容缺乏吸引力,教师讲起来枯燥,学生听起来乏味。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呢?我根据应用文的特点,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中专应用文的教学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一、利用比较发现法,
摘 要: 在阅读课教学中,科学的问题设计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且能充分调动全体聋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实现聋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设计事实性问题,设计经验性问题,设计创造性问题,设计评价性问题这四个层面,着眼于聋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探讨了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等问题。  关键词: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问题 设计 提问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摘 要: 良好语感的形成最直接来源于朗读训练。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同时也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因此朗读的量要足,朗读的质要高,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关键词: 朗读 语感 数量 质量 形式    语感能力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比较直觉、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个学校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
为确定捕食线虫性真菌-Duddingtonia flagrans分泌产生胞外蛋白酶的最佳培养基及诱导物,并对胞外蛋白酶的生化性质进行研究。本论文首先利用含不同诱导物的LMZ培养基、枸椽酸
摘 要: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强迫”变成“渴望”,使学习成为一种由兴趣出发的主动行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培养方法    过去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制你学习。”现在的观念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进行了多个年头,它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与此同时,也存在追求形式,忽视文本的误区。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那么如何在这主阵地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学内容上立足文本,合理使用文本  1.教师对淡化文体的要求要辩证地看  《课标》提出了淡化文体的要求,但要清醒地认识到文体的
在学校阅览室里常发现这样的现象:画书类书架前人很多,而文学类书架前却非常冷清,而且手持画册的学生大多是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哪怕是几行字),三五分钟就一换。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地找了几十个学生“闲聊”,问他们课外爱看哪些书,他们很爽快地告诉我是漫画书、连环画;在问到他们熟悉的人物时,他们的回答让我诧异,绝大多数孩子竟然只熟悉“龙珠”、“小燕子”等,而对历史文化名人却知之甚少;问他们天文、地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