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美欧再工业化本质和机遇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me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金融危机及国内高失业问题,美欧两大经济体先后实施了再工业化,其中实施力度较大的美国已获一定进展,其制造业复苏明显强于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中国研究者由此对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颇多关注,认为这项精心设计的长期战略,有利于美国重新确立制造业优势,并会对我国招商引资和制造业升级形成较大冲击。
  由此,美国为促进再工业化而设计的系列政策,是为了应对短期危机、迎合国内政治需要而采取的临时政策?还是一项长期的战略设计?这成为判断美欧两大经济体实施再工业化问题性质的关键所在。
  分析认为,美国再工业化政策具有明显的紧迫和短期特征。
  首先,这是为应对美国战后少有的持续高失业率而不得不采取的生产保护主义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失业率迅速上升,一度达到10%以上,近三年维持在9%以上,而美国战后最坏时期如上世纪70年代也只有7%左右。五年出口翻番目标的提出、美元主动性大幅贬值、再工业化等,都具有围绕这一问题而采取的应急性措施之特征。
  其次,是政治压力使然。美国一些政治家及一些学者将其高失业率与中国制造业上升挂钩,认为是中国夺走了其就业机会,加之美经济低迷,压力之下出台的政策,难言都是立足长远。
  再次是美国经济全球化的周期性复归。美欧跨国公司持续数年的全球化战略,反应到其国内便是“去工业化”。凡事过犹不及,美国的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加强管制”与“放松管制”更替均是如此。因此,“再工业化”的价值也许会更多地体现在“对‘去工业化’过度的一种纠正”之上。
  最后是为缓解贸易赤字而采取一种产业保护主义政策。
  美国的战略目标,无非是强化自身优势,最大程度地遏制新兴竞争者。而要达此目的,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其具有优势的高科技和金融控制力。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针对崛起的日本采取过与今天类似的制造业振兴举措,但最后美国还是放弃了对日本工业精细化的仿效,转而采取两项战略举措:一是通过逼迫日元升值,恶化日本的国内外环境,使日本轻率地采取放松金融刺激地产的做法,终致深陷泡沫泥沼,错失了产业由高端制造业向高科技升级的机遇;二是在美国国内利用纳斯达克高风险市场促进高科技发展,而非由耗能型的工业体系向节能型工业体系转化。结果,日本崛起被抑制,美国却从此走向新经济,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那么,美国这一轮再工业化政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又会对我国的产业有怎样的影响?
  尽管制造业能解决就业问题,但美国的优势并非一般制造业,而是高端制造业,特别是高科技类的新兴制造业。这是需要注意的一条。2008年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为1590万人,占全部就业比重10.9%。如再工业化能将制造业就业规模提高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前的1994万人,则会使美失业率降低2.5个百分点、即降至6%左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难度极大。
  首先是受到劳动力成本制约。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中国,更无法与印度、越南相比,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美欧抢不去的,中国即使优势减弱,印度、越南也会很快补上。其次,在一般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中,美国难与日本、德国竞争,特别是日本的工业体系是节能型的,而美国仍是高耗能型。在全球油价不断上升的大背景下,美国一般性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难以提高,甚至会被进一步“挤压”,上世纪80年代美国制造业之所以改弦更张即因于此。三是受到美国政府财力的巨大限制。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财政吃紧,难以提供相应的补贴促使转出去的制造业回归,实际成效估计最多达到理论值的一半,即把失业率降低1.3个百分点左右。
  有国内研究者认为美国的再工业化会对我国产生较大影响,理由是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出现连续负增长,但这些数据更大可能是受外需不足内需不振影响所致。事实上,中国的问题与美欧完全不同,他们是投资不足、消费过度;我们则是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美欧如果真的部分撤资(不可能大范围撤资,中国的市场仍然是世界上难得的高成长市场,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市场),对中国是好事,我们正可借机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走一条逐步摆脱对外资技术依赖的新振兴之路。
其他文献
优雅是生长在人类生活富裕之树上的一道景致,是人类生活里可观可赏的一种徐纡浪漫的行为,也是极富人情味和生命艺术化之后的一种时风时尚。  我们曾有一个值得夸耀的盛唐时代,那个时期,曾产生过许多让我们后人不断追慕和习仿的优雅。大诗人李白,就是在这样一个能够优雅同时也需要优雅的时期进到宫里。不过,他进去后不久很快又被赶了出来,据说问题出在宫廷的倾轧。所以,优雅又是隐蔽在时代宫墙花树后的一支晴雨表。好的时代
期刊
中国已成名副其实的世界高铁大国。  截至2011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为9600公里,超过全球其他国家的高铁里程总和。2011年,共有4.2亿人乘坐高铁动车组列车出行,同比增加增长43%。    并非“一夜诞生”  “中国高铁并非诞生于‘一夜之间’”。在采访过程中,中国南车董事长赵小刚反复向记者强调这一点,目的是要澄清此前外界对中国高铁的一些错误认识。  “中国高铁的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初
期刊
广东佛山南海区最偏远穷困、规模最小的海寿小学突然“有钱”了。  不久前,这所不过11位老师、百余名学生构成的“麻雀小学”,第一次争取到了区镇两级88万元扶持资金。除正常教育经费外,这是该学校建校130多年来从政府获得的最大一笔扶持资金。  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在南海区“特色学校创建”预算分配竞争性项目现场答辩会中脱颖而出,为学校赢得了这笔急需而又多少有些意外的教育经费。  公开申请,公开答辩,专家评
期刊
一年前还满怀希望,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并购的梁训暄,现在过起了家居的日子,2011年在海外的两起并购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在最后关头被否决。“原因无外乎影响(他们的)国家安全。”  提起此事,梁训暄感觉有些无奈。梁训暄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也是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倡导者。他曾参与了多起中国机床企业海外并购,包括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等。  现在,他把更多的工作重心
期刊
智能电网,已成“能源热词”。  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  2011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曾提出,要“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十二五”期间,以特高压为基本特征的“坚强智能电网”,或将成为中国电力行业最受追捧的投资对象。
期刊
中国证监会4月8日召开媒体通气会,通报了市场关注的中小企业私募债进展情况。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过4个月的筹划,有关中小企业私募债的意见已基本达成一致,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多家国内券商发布报告,基于对工业产出以及三大需求的综合分析,预计第一季度经济增速将会继续放缓。此种情形下,有关部门开始寻找一个短期内行之有效的“抓手”,为实体经济注入一股上升的动力。  一系列信号显示,除了金融
期刊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海内外的关注: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  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其传递的不是简单的调速信号,更多是中国坚定切换发展路径的时空抉择:告别“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增长模式,从难以持续的路径之中抽身转型。  发展的挑战,转型的紧迫,倒逼我们必须将发展的支撑基点置于“第一生产力”之上,让推动增
期刊
经济发展,本质上是一个技术不断创新,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过程。如何刺激技术创新,又如何去发现并扶持新兴产业?现有的研究,还不足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足够的建议。  而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当今中国的禀赋结构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一方面资本相对也不那么稀缺了。哪些新的产业具有潜在的比较优势?政府的角色和边界又在哪里?  发展经济学目前所处的水平,以及危机和衰退对全球经济的
期刊
上世纪70年代发生的水门事件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白宫雇用打手在政敌办公室安装窃听器到美国总统尼克松黯然下台,两位年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汀,报道了这一段起伏跌宕的戏剧性故事,写下了新闻史上辉煌的一章。   水门事件激发了一代年轻人投身新闻工作的理想情怀。40年后,当年风华正茂的两人已是银发满头的业界耆宿,新闻职业生态也经过了巨大的变化。  如果水门事件发生在有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今天,会是
期刊
因担心伊核冲突升级,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已一涨再涨。  2月29日,4月交货的WTI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为每桶107.07美元,较1月31日的3月交货收盘价98.48美元上涨8.72%。国际能源署预测,如果局势动荡,使得西亚北非的油气领域投资1/3不能到位,全球将面临每桶150美元的高油价风险。  伊朗是世界第四大石油生产国,亦是中国第二大石油供应国。  2011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升至56.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