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磨课,一次成长;一次磨课,一份沉甸甸的收获。每次磨课后的修改,都伴随着思想的冲突,挣扎很多,困惑也不少。虽然一次一次地否定、一次一次地改进,但辛苦的背后,我的教学却真正得到了成长。
反思本次失败,练习题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虽然第1题编题时出现了结果要约分的情况,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又用时太多,举出分数、编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埃及分数”来不及介绍,第2题也是草草收场。琢磨这一题,虽然题目来自学生,但要解决的约分和化带分数的情况存在着偶然性,该怎么调整呢?“埃及分数的介绍”要不要再安排上去呢?删除?太可惜了!不删除,似乎跟第2题有点雷同!选择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分数加减法》,“欲说还休”,心里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练习设计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我对自己说:“想不出更好的,就咬咬牙,赶赶进度,这个有趣味的埃及分数还是能上完的。”斟酌再三,我还是忐忑不安地按照这个预设去上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次试教:我拿什么“拯救”练习
为了赶时间,我每一环节走得都匆匆忙忙,虽然硬着头皮把“埃及分数”介绍完,但还是拖堂3分钟。上完课,我丝毫没有痛快之感,反倒是满肚子说不出的郁闷与不解。王老师和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练习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层次性。第2题和第3题都是找规律,应果断地去掉一题,更何况本次上课时间上也不容许,因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就舍二取一”,没有什么好可惜的。第1题的编题跟新授部分引出的方式一样,又需要这么多时间来组题,既然只要达到巩固计算和提醒学生计算结果能约分的约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目的,那么,只要教师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三道题就行了。如:表面朴实无华,实质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应用资源。不仅解决了省时与约分的目的,又达到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目标。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位老师的点拨和引导起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一梳理,我便找到了通道。原来练习题的设计如此重要。如何设计练习、设计什么样的练习显然已成为摆在我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次试教让我真正懂得了“练习设计精华与否是一节好课的点睛之笔”的真正内涵。
“理想的课堂”关注练习度,要求练习设计不仅体现知识主线,更要贯穿思维的主线,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练习的推进也是以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练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关注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高潮:拨开云雾见红日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失败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当教案的整体结构基本确定,又对试教中练习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后,我便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
开课那天:我灵动地抓住了那“一竖”
当初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时,我兴致勃勃地引领学生初次探索的算法。有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有通分变成同分母加减法计算的;小顾同学则采用了画图的方法:。于是,我请他到上面来解释,听他介绍完,有些学生还面露疑惑,似懂非懂。怎么办?请他再说一遍,还是请其他学生再来介绍。此时的我,面对着预设外的生成,不再慌张,不再无措,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再画具体些,让其他同学更明白呢?”只见小顾同学不假思索地在圆里加了一竖,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嗖”地亮了,紧绷着的脸也放松了。我紧接着问:“谁看得懂?”“同一个圆,第一次平均分成2份,第二次平均分成了4份,加一竖的用意在哪儿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统一了分数单位。”只是轻轻一竖,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数形结合之功用,课堂也出现了可遇不可求的精彩亮点。尔后,我得心应手地完成了练习教学,本课取得了成功。
回想惊险的一幕,我在为自己机智的教学而沾沾自喜时却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中,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灵动地抓住了那“一竖”,与学生互动、平等对话,让学生思维得以驰骋,从而让课堂教学走得更深、更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赖预设,要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不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学生就会在这样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尾声:方寸之间滋味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反复,一节课由初备到试上再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这其中所经历的是烦心,是痛苦,但一路走来,更多的是无以言表的快乐!因为通过这一次教研,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对教学有了新的感悟:“精心预设每一细节会催化生成;有效设计练习能促进巩固,灵性调控动态生成更能收获精彩!”这时,我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收获更多,就得多付出一份辛劳!因此,教研课后,我又在自己的另一个平行班进行了跟进式教学,还有一些遗憾,却又成长了些许!虽然我的《分数加减法》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索仍在继续……?筻

反思本次失败,练习题的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问题到底在哪里呢?虽然第1题编题时出现了结果要约分的情况,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这种情况没有出现,又用时太多,举出分数、编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埃及分数”来不及介绍,第2题也是草草收场。琢磨这一题,虽然题目来自学生,但要解决的约分和化带分数的情况存在着偶然性,该怎么调整呢?“埃及分数的介绍”要不要再安排上去呢?删除?太可惜了!不删除,似乎跟第2题有点雷同!选择是痛苦的,否定自我是痛苦的,此时的我,面对着《分数加减法》,“欲说还休”,心里却“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练习设计问题一直萦绕着我,像一个个深不见底的漩涡!我对自己说:“想不出更好的,就咬咬牙,赶赶进度,这个有趣味的埃及分数还是能上完的。”斟酌再三,我还是忐忑不安地按照这个预设去上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练习设计应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兴趣上下功夫,使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意识,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第三次试教:我拿什么“拯救”练习
为了赶时间,我每一环节走得都匆匆忙忙,虽然硬着头皮把“埃及分数”介绍完,但还是拖堂3分钟。上完课,我丝毫没有痛快之感,反倒是满肚子说不出的郁闷与不解。王老师和邱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的练习设计没有很好地体现层次性。第2题和第3题都是找规律,应果断地去掉一题,更何况本次上课时间上也不容许,因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就舍二取一”,没有什么好可惜的。第1题的编题跟新授部分引出的方式一样,又需要这么多时间来组题,既然只要达到巩固计算和提醒学生计算结果能约分的约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目的,那么,只要教师准备具有代表性的三道题就行了。如:表面朴实无华,实质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应用资源。不仅解决了省时与约分的目的,又达到了练习设计的层次性目标。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两位老师的点拨和引导起到了“拨云见日”的效果。一梳理,我便找到了通道。原来练习题的设计如此重要。如何设计练习、设计什么样的练习显然已成为摆在我面前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次试教让我真正懂得了“练习设计精华与否是一节好课的点睛之笔”的真正内涵。
“理想的课堂”关注练习度,要求练习设计不仅体现知识主线,更要贯穿思维的主线,要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练习的推进也是以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练习过程是否有效,是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是否有效的关键。教师作为练习设计的策划者,必须尊重学生,关注练习活动设计的有效性和价值性。
高潮:拨开云雾见红日
“失败是成功之母。”一次次失败使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当教案的整体结构基本确定,又对试教中练习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弥补后,我便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
开课那天:我灵动地抓住了那“一竖”
当初步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时,我兴致勃勃地引领学生初次探索的算法。有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的;有通分变成同分母加减法计算的;小顾同学则采用了画图的方法:。于是,我请他到上面来解释,听他介绍完,有些学生还面露疑惑,似懂非懂。怎么办?请他再说一遍,还是请其他学生再来介绍。此时的我,面对着预设外的生成,不再慌张,不再无措,灵机一动,说:“你能不能再画具体些,让其他同学更明白呢?”只见小顾同学不假思索地在圆里加了一竖,我发现,同学们的眼睛“嗖”地亮了,紧绷着的脸也放松了。我紧接着问:“谁看得懂?”“同一个圆,第一次平均分成2份,第二次平均分成了4份,加一竖的用意在哪儿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统一了分数单位。”只是轻轻一竖,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数形结合之功用,课堂也出现了可遇不可求的精彩亮点。尔后,我得心应手地完成了练习教学,本课取得了成功。
回想惊险的一幕,我在为自己机智的教学而沾沾自喜时却更清晰地认识到: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互动中,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深层次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课中,面对预设外的生成,我灵动地抓住了那“一竖”,与学生互动、平等对话,让学生思维得以驰骋,从而让课堂教学走得更深、更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决不能仅仅依赖预设,要审时度势,预设要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不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学生就会在这样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展。
尾声:方寸之间滋味长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此反复,一节课由初备到试上再到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这其中所经历的是烦心,是痛苦,但一路走来,更多的是无以言表的快乐!因为通过这一次教研,我觉得自己成长了很多,对教学有了新的感悟:“精心预设每一细节会催化生成;有效设计练习能促进巩固,灵性调控动态生成更能收获精彩!”这时,我想到一句很熟悉的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收获更多,就得多付出一份辛劳!因此,教研课后,我又在自己的另一个平行班进行了跟进式教学,还有一些遗憾,却又成长了些许!虽然我的《分数加减法》已告一段落,但是我的思索仍在继续……?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