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体育锻炼,保持阳光心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t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与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也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方面。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促进人们的情感发展,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状态,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同时,情感的发展又进而推动人们更好、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态 情绪 健康情感
  
  “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所谓心态,即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跟自己的需求之间所持的态度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懂得保持健康情绪,能够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愉快的、稳定的情绪是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
  一、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健康
  情绪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在身体健康方面能促进机体正常活动,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而消极情绪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长期的消极情绪还会致病,正如中医所说:“愁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世界上有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快乐、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疗的良方。“笑一笑,十年少”。许多研究证实:长寿老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乐观情绪。美国一份长期对300名受试者所作的研究显示:笑会改善生理健康,笑和具有良好幽默感者活得健康。调查表明,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要快。因为快乐,不仅容易克服压力,更能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分泌有益于身体的激素,并会抑制压力产生的有害激素。实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你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情绪与情感有利于有唤醒个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两者存在着互相交换和互相促动的关系。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更能促进人做弹性与复杂思考,有助于开拓思路与自由联想,有助于提高智能。所以人们把乐观情绪称为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
  情绪乐观的人会看到希望,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达到目标的意志力与方法。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是健康的需要,也是生活乃至生命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心理学家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比较,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应激反应,就能尽快从中恢复过来。这就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以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急情景的能力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于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
  三、学校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的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一个人身体健康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一个人长期疾病缠身,则容易抑郁。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1.体育锻炼有利于走出情绪的低谷
  消极情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使人处在高度兴奋的“应激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这种被紧急动员出来的能量若得不到及时发泄,则不仅会使不良情绪进一步加深,而且会危害身体健康。青年学生甚至会出现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当你突发震惊、恐惧、极度愤怒或过于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来释放这种不良应激能量。
  2.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和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最深刻。
  5.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体育运动的群体性特征,决定每一个参与者都时常会与他人发生接触,有着各种关系,如分工、协作、竞争等,在相互交往中,可以发展人们彼此的情感,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如篮球运动是一种两队之间竞争,分出胜负的多人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个队要想在竞争中获取胜利,首先要对队员进行正确分工,这就需要队员们相互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战术风格作出准确分析。另外,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精神。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其特点决定了要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友情。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情感,从而推动自身情感的变化、发展。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减少疾病发生。有关研究认为: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暴怒等消极情绪对健康不利;通过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快乐、饱满、愉悦等积极情绪则是抗疲劳、抗疾病及抵抗不良情绪的“良方”,这是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情感的发展又进而推动人们更好、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薇等编.体育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彭聃龄.情绪和情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其他文献
摘 要: 兴趣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发动力。它不仅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且能够生成克难求进的勇气、信心和毅力。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从教学的情感、手段、模式及教学形式等方面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作为提升数学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来牵引和推动学生在数学的海洋里扬帆直前、奋进远航,逐步驶向理想的彼岸。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程背景 兴趣教学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当代叶圣陶先生更直接教导我们:“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给学生思路、方法等,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不用教的目的。特别是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们都惊呼:“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所以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更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管是教
摘 要: 本文结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欢乐课堂”,阐述了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素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师 教学素养 学习兴趣    2011年11月7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小崔说事”节目——“欢乐课堂”。主持人崔永元邀请教育部《物理课程标准》编制核心组成员黄恕佰老师、南京金陵中学原校长胡百良老师、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朱永新老师共话教育
摘 要: 作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激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新课程 兴趣教学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表明,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保持学习状态和提升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值得为之探讨的永久性课题。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和思考,试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有效激活初中生的数学
说起小学语文第一课时中的词语教学,我的眼前不禁浮现这样的情景:课前,老师把生字组成词语挨个儿写在一块小黑板上,在生字上注好拼音;生字中容易写错的笔画用红色或黄色的粉笔突出来;写了满满一块小黑板(生字表上的“三会字”是总归要写的,绿线里面的“两会字”就看情况了)。课上,老师就把这块写满生字词语的小黑板挂起来,逐个地反复地读,记字形,解词义,还要扩词、造句……一堂课40分钟的时间,起码有一半花在这里。
摘 要: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课前的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能力的发展。作者从自己听课的感受和教学实践出发,给出了课的四种等级和对学生的直接影响,以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给教师的学习提高指明方向。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优质课 思考    2011年9月26至9月28日我在临清实验中学参加了聊城市生物优质课评选活动,讲课内容是人民教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机机制。它作为人类行为动机之一,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那种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呢?下面我结合自己平时的做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紧扣生活的问题情境——“我”想完成的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
摘 要: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唐诗三百首》法译本
摘 要: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众多,极易产生心理障碍,历史教师要利用学科特色,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历史教学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在农村尤其是偏远的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远离父母,极容易产生
摘 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指出了其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外语教学 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来说,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