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情感与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态度的体验,也是心理健康标准的一个方面。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促进人们的情感发展,培养人们良好的情感状态,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丰富人们的审美感受,同时,情感的发展又进而推动人们更好、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态 情绪 健康情感
“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所谓心态,即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跟自己的需求之间所持的态度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懂得保持健康情绪,能够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愉快的、稳定的情绪是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
一、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健康
情绪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在身体健康方面能促进机体正常活动,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而消极情绪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长期的消极情绪还会致病,正如中医所说:“愁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世界上有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快乐、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疗的良方。“笑一笑,十年少”。许多研究证实:长寿老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乐观情绪。美国一份长期对300名受试者所作的研究显示:笑会改善生理健康,笑和具有良好幽默感者活得健康。调查表明,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要快。因为快乐,不仅容易克服压力,更能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分泌有益于身体的激素,并会抑制压力产生的有害激素。实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你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情绪与情感有利于有唤醒个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两者存在着互相交换和互相促动的关系。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更能促进人做弹性与复杂思考,有助于开拓思路与自由联想,有助于提高智能。所以人们把乐观情绪称为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
情绪乐观的人会看到希望,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达到目标的意志力与方法。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是健康的需要,也是生活乃至生命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心理学家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比较,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应激反应,就能尽快从中恢复过来。这就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以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急情景的能力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于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
三、学校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的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一个人身体健康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一个人长期疾病缠身,则容易抑郁。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1.体育锻炼有利于走出情绪的低谷
消极情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使人处在高度兴奋的“应激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这种被紧急动员出来的能量若得不到及时发泄,则不仅会使不良情绪进一步加深,而且会危害身体健康。青年学生甚至会出现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当你突发震惊、恐惧、极度愤怒或过于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来释放这种不良应激能量。
2.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和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最深刻。
5.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体育运动的群体性特征,决定每一个参与者都时常会与他人发生接触,有着各种关系,如分工、协作、竞争等,在相互交往中,可以发展人们彼此的情感,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如篮球运动是一种两队之间竞争,分出胜负的多人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个队要想在竞争中获取胜利,首先要对队员进行正确分工,这就需要队员们相互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战术风格作出准确分析。另外,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精神。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其特点决定了要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友情。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情感,从而推动自身情感的变化、发展。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减少疾病发生。有关研究认为: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暴怒等消极情绪对健康不利;通过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快乐、饱满、愉悦等积极情绪则是抗疲劳、抗疾病及抵抗不良情绪的“良方”,这是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情感的发展又进而推动人们更好、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薇等编.体育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彭聃龄.情绪和情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态 情绪 健康情感
“拥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胜过拥有一座金矿”。所谓心态,即心理状态。与情绪体验是一致的,都是对客观事物跟自己的需求之间所持的态度表现出的情绪反应。情绪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提高或降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它是观察一个人对于某人某事真实情感的窗口;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志向、胸怀和度量;标志着个性成熟的程度。一个具有良好修养的人懂得保持健康情绪,能够自觉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愉快的、稳定的情绪是健康的重要心理条件。
一、愉快的情绪有益于健康
情绪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认知发展、个性发展和人际关系。积极情绪在身体健康方面能促进机体正常活动,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而消极情绪容易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长期的消极情绪还会致病,正如中医所说:“愁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世界上有一剂包医百病的良药:快乐、开朗、稳定、适度的愉快情绪是治疗的良方。“笑一笑,十年少”。许多研究证实:长寿老人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乐观情绪。美国一份长期对300名受试者所作的研究显示:笑会改善生理健康,笑和具有良好幽默感者活得健康。调查表明,战争结束后,胜利者的伤口愈合比失败者要快。因为快乐,不仅容易克服压力,更能促进呼吸和血液循环,分泌有益于身体的激素,并会抑制压力产生的有害激素。实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如果你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情绪与情感有利于有唤醒个人的心理能量和生理能量,两者存在着互相交换和互相促动的关系。心情愉快、心态平和更能促进人做弹性与复杂思考,有助于开拓思路与自由联想,有助于提高智能。所以人们把乐观情绪称为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
情绪乐观的人会看到希望,希望是相信自己具有达到目标的意志力与方法。始终保持情绪稳定、乐观是健康的需要,也是生活乃至生命的需要。
二、体育锻炼改善情绪控制
应激反应是指一种不适宜的紧张表现。通过运动可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因为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受律的数目或敏感性,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仲庚认为,在已发现的可以降低个体生活中心理应激发生率的影响因素中,社会支持和体育运动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因素。心理学家指出,与习惯坐着的人比较,经常从事运动的人更少产生生理上的应激反应。如果有应激反应,就能尽快从中恢复过来。这就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意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以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式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急情景的能力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使人们常常受到情绪波动和过于紧张的刺激。要适应这种环境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就必须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
三、学校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健康的大脑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健康的身体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身体的健康与体育锻炼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体育锻炼,增进健康,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人的情绪与身体健康有密切关系。一个人身体健康往往表现为精力充沛、心情开朗,一个人长期疾病缠身,则容易抑郁。因此,积极锻炼身体、合理安排生活、适当睡眠是情绪饱满与安定的基础。
1.体育锻炼有利于走出情绪的低谷
消极情绪能刺激机体产生一种能量。这种能量会使人处在高度兴奋的“应激状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呼吸加深、肌肉紧张。这种被紧急动员出来的能量若得不到及时发泄,则不仅会使不良情绪进一步加深,而且会危害身体健康。青年学生甚至会出现冲动行为,对他人或自己造成伤害。因此,当你突发震惊、恐惧、极度愤怒或过于紧张等不良情绪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体育活动来释放这种不良应激能量。
2.体育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感
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际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参与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需求,是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包括参赛学生和观赛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群体(班级和学校)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共同受教育,激发集体情感的作用。
3.调节身心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快乐感
青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在完成紧张学习后的休息中,为了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放松,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体育寓教育、健身、娱乐于一体,学生在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参加和观看体育比赛中,在锻炼身体、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陶冶了情操,调节了身心,获得了精神享受,心理上产生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感受。他们在参与体育中获得的这种情感体验,有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和发展。
4.多种体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学校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学生要在身体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和掌握运动技术。在多种身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不断体验着成功的感受,如在跳跃投掷中,高度上升、远度增加;运动技能由粗略掌握改进提高到熟练运用;体育锻炼标准的达标、升级;体育课考核中良好成绩的取得;比赛中的获胜和老师的表扬……这都是对成功的体验,而且这种体验最直观、最及时、最频繁,因而对学生心理的刺激最深刻。
5.共同参与有利于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
体育运动的群体性特征,决定每一个参与者都时常会与他人发生接触,有着各种关系,如分工、协作、竞争等,在相互交往中,可以发展人们彼此的情感,增进人际间的情感交流。如篮球运动是一种两队之间竞争,分出胜负的多人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一个队要想在竞争中获取胜利,首先要对队员进行正确分工,这就需要队员们相互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每个队员的技术特点、战术风格作出准确分析。另外,还要有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胜不骄,败不馁”的竞争精神。学校体育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其特点决定了要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和比赛的方法,这就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实现参加体育活动的满足感,必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共同参与。学生长期生活在这种体育关系中,就会加深了解,密切来往,心灵不断受到情感的熏陶,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深厚的友情。
体育锻炼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在参与过程中,必然会引起相应的情感,从而推动自身情感的变化、发展。体育锻炼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减少疾病发生。有关研究认为:紧张、恐惧、焦虑、忧伤、沮丧、悲观、嫉妒、暴怒等消极情绪对健康不利;通过体育锻炼所产生的快乐、饱满、愉悦等积极情绪则是抗疲劳、抗疾病及抵抗不良情绪的“良方”,这是体育锻炼对健康情感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情感的发展又进而推动人们更好、更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李薇等编.体育心理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2]彭聃龄.情绪和情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3]王海燕.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