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理论。本文论述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并指出了其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外语教学 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来说,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来学习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习得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过程(即学习者习得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如何”习得的)的研究。
二、四种第二语言习得论
1.过渡语言说
过渡语言说由塞林格(Selinker)等人提出来。此理论认为在掌握第二语言之前,学生用的是一种过渡语言,即语际语言。它的根据是对学习者学习中的语言进行错误分析。错误分析发现学习第二语言的人都会采用一些共同的学习手段,比如,将第一语言的知识、技能迁移于第二语言;对第二语言过渡概括,回避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所以,掌握了过渡语言的规则,就能提出有效的学习模式。
2.文化移入说
文化移入说由舒曼(Schumann)提出来。他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个人的情感因素。前者指社会群体对待各种语言及其文化的态度;后者指个人对目的语的态度,如学习动力,是否接受目的语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文化移入程度的高低可以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成败。习得语言不必经过教学阶段。
3.渐进体系说
渐进体系说由桑普森(Sampson)提出。他认为习得第二语言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体系在逐渐发展:最初的体系与母语体系很接近,以后的体系则逐渐向目的语体系靠拢。靠拢的原因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变化,所学语言功能及其相应的形式要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及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使学生有新功能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4.输入说或监察说
输入说或监察说由克拉申(Krashen)提出。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输入是大量的,但输入的材料中能被学生习得的只有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被称做吸入。他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是把输入变为吸入。变输入为吸入的办法与儿童习得母语形异实同。由于成人接受不了母语对儿童使用的“照顾语言”,因此采用隐含的办法,就是尽量利用“自然学习”,而不用明显的“照顾语言”,这是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其公式是:在尽可能小的心理过滤情况下,可理解的输入 1。自然习得之外,课堂的正式教学则为学习。只是课堂的教学是外显途径,学习的东西是语言知识,知识只是对习得语言起监察作用,帮助学习者改正错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理论虽然不能直接被用来解决外语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但它们对外语教学是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因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两者都涉及一种新的语言,以及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等问题。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来指导和探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对改革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语言输入方面
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从目前的语言水平i,通过理解包含“i 1”的语言输入,才过渡到“i 1"的水平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能否做到有效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就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我们认为还必须在语言输入的量上付出努力。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来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的机会很少,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为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英语教学重“精”轻“泛”,加上在教学中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到语言实践中去接触、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量十分有限,这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少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听懂的语言输入。这类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而使用英语的机会包括:1)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2)教师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谈;3)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等等。
此外,课外英语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有利场所,是外语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的活动,通过拜访外籍教师并与他们进行交谈,通过观看原版电影或专题录像片,等等,在较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2.外语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具体来说,这种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的外语课堂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要自然而注重内容。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的沟通上,而不是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上。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减轻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成功率。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使学生能直接参加交际。语言习得依赖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获得,不仅需要习得者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要直接参与交际,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和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3)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应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入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变成较为具体的社会交际场所,如车站、机场、宾馆、商店等,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来扮演相应的角色,恰当地使用语言。此外,这种具体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参加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能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使语言习得更加有效。
4)教师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以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便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同时,教师还应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习得环境。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外语教学 启示
一、第二语言习得的概念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Ellis,1985)。具体来说,第二语言习得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来学习第二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实际上就是对学习者习得和使用第二语言的内在过程(即学习者习得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是“如何”习得的)的研究。
二、四种第二语言习得论
1.过渡语言说
过渡语言说由塞林格(Selinker)等人提出来。此理论认为在掌握第二语言之前,学生用的是一种过渡语言,即语际语言。它的根据是对学习者学习中的语言进行错误分析。错误分析发现学习第二语言的人都会采用一些共同的学习手段,比如,将第一语言的知识、技能迁移于第二语言;对第二语言过渡概括,回避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所以,掌握了过渡语言的规则,就能提出有效的学习模式。
2.文化移入说
文化移入说由舒曼(Schumann)提出来。他认为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主要因素是社会因素和个人的情感因素。前者指社会群体对待各种语言及其文化的态度;后者指个人对目的语的态度,如学习动力,是否接受目的语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等。所以,文化移入程度的高低可以决定第二语言学习的成败。习得语言不必经过教学阶段。
3.渐进体系说
渐进体系说由桑普森(Sampson)提出。他认为习得第二语言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体系在逐渐发展:最初的体系与母语体系很接近,以后的体系则逐渐向目的语体系靠拢。靠拢的原因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变化,所学语言功能及其相应的形式要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及时提出新的功能要求,使学生有新功能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的语言材料。
4.输入说或监察说
输入说或监察说由克拉申(Krashen)提出。他认为在第二语言的习得中,输入是大量的,但输入的材料中能被学生习得的只有一小部分。这一小部分被称做吸入。他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主要是把输入变为吸入。变输入为吸入的办法与儿童习得母语形异实同。由于成人接受不了母语对儿童使用的“照顾语言”,因此采用隐含的办法,就是尽量利用“自然学习”,而不用明显的“照顾语言”,这是习得语言的主要途径。其公式是:在尽可能小的心理过滤情况下,可理解的输入 1。自然习得之外,课堂的正式教学则为学习。只是课堂的教学是外显途径,学习的东西是语言知识,知识只是对习得语言起监察作用,帮助学习者改正错误。
三、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对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在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些理论虽然不能直接被用来解决外语课堂中的实际问题,但它们对外语教学是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因为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两者都涉及一种新的语言,以及该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等问题。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借助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来指导和探讨外语教与学的过程,对改革外语教学方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语言输入方面
根据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导致语言习得的关键。也就是说,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从目前的语言水平i,通过理解包含“i 1”的语言输入,才过渡到“i 1"的水平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能否做到有效地向学生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是关系到外语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就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接触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我们认为还必须在语言输入的量上付出努力。
在我国,英语教学是作为一种外语来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自然的交往而习得英语的机会很少,英语学习主要以课堂为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向学生提供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英语教学重“精”轻“泛”,加上在教学中强调对语言规则的解释、理解和反复操练,而忽视让学生到语言实践中去接触、运用和归纳语言规则,这就使得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量十分有限,这种可理解性语言输入量少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较多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创造出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使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多种可听懂的语言输入。这类为了真正的交际目的而使用英语的机会包括:1)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授课;2)教师与学生用英语进行交谈;3)学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等等。
此外,课外英语活动也是学生获得大量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一个有利场所,是外语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英语角”的活动,通过拜访外籍教师并与他们进行交谈,通过观看原版电影或专题录像片,等等,在较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从而促进语言习得。
2.外语课堂教学环境
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外语学习环境:它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目的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沉浸”于使用目的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具体来说,这种有利于学生习得语言的外语课堂教学环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要自然而注重内容。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信息的沟通上,而不是所使用的语言结构上。对于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只要不影响正常交际的顺利进行,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样有利于学生减轻运用目的语时怕犯错误的心理压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才有可能提高学生语言习得的成功率。
2)课堂教学的组织要使学生能直接参加交际。语言习得依赖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而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获得,不仅需要习得者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而且要直接参与交际,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通过说明、证实、修正和重新组织等交际手段变成可理解性的语言材料。
3)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尤其对初学者来说,应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内容入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把课堂教学变成较为具体的社会交际场所,如车站、机场、宾馆、商店等,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来扮演相应的角色,恰当地使用语言。此外,这种具体的、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往往会使他们产生比较大的兴趣,并能激发他们参加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这样就能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使语言习得更加有效。
4)教师以组织者和帮助者的身份参与课堂的交际活动,而不是以知识的化身、教学的主体出现在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出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便使交际活动能顺利地继续下去。同时,教师还应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积极参与课堂交际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有利于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语言习得环境。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