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颗颗童诗的种子播下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mqspthc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又一次地翻阅金波老师的儿童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心中总会涌起许多感慨:这个自称为“70后”的老诗人,一直怀着一颗真挚的童心,把单纯、简洁、优美、深情的儿童诗带给孩子。而这些能歌善舞的文字,就像一朵朵智慧之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
  我常常喜欢出声地去诵读这本诗集里的诗,觉得它们可以让自己返回童年,感受美好与童真。为了让班里的孩子们也和我一起享受儿童诗带来的快乐,我让每个孩子手执一卷,与我一起诵读。很多个清晨,那朗朗的童声为新的一天注入了美好。从他们闪亮的眼神里、投入的表情中,我分明看到那颗童诗的种子已悄然播撒。
  怎样让更多的孩子也能受到儿童诗的润泽,快乐地走进童诗的世界?
  一、诵读——用声音走进
  童诗
  领着孩子们走进童诗,诵读应该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对于诗歌这样音乐性很强的文学样式来说,它的意蕴、情趣、韵律,会在声音的形象中一一呈现。诵读童诗,也是让儿童用自己的声音去寻找诗的感觉,使他们对诗的感觉能在声音的刺激中变得敏锐起来。
  于是,我设计了大量不同形式的诵读。课始,让学生齐声朗读一年级教材里金波老师写的儿童诗《鲜花和星星》,通过已有的儿童诗教学经验,我为孩子们架起通向新儿童诗的认知桥梁。大声地读《愿站成一棵树》,是在孩子们认识第一首新的儿童诗之时;而轻轻地读《想变成……》,则是在他们接受儿童诗以后的一种诗情的熏陶。孩子们像一棵棵树整齐地站着读《愿站成一棵树》,男女生合作读《想变成……》,和老师一起合作读《让太阳长上翅膀》,师生共享诵读童诗带来的快乐。
  尽情地诵读,适当地理解,是教会孩子们用声音走进诗歌、拥有诗歌、享受诗歌,与诗歌亲密接触的一种有效方法。而我,也尽可能地用自己的朗读去浸润学生、感染学生。我知道,只有投入情感诵读,才能让孩子们牵着我的衣角走上诗歌之旅,才能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激起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
  二、想象——用情境唤醒
  诗性
  儿童诗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逼真地传达出了作者那种美好的情感、善良的愿望、有趣的情致。而这些如果缺少了想象,学生是无法体会到的。想象,是诗歌腾飞的翅膀,是创造新艺术形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儿童诗《愿站成一棵树》,描述的是作者在林中站成一棵树,聆听鸟儿叫声的美妙。反复诵读这首诗,我感觉这首诗还暗暗传递着更深层的意蕴。那就是,当站成一棵树的时候,心会静下来,想象的翅膀便会展开飞翔。因此,教学《愿站成一棵树》这首诗时,我创设了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情境,我把这种感觉化为自己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告诉学生,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传递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当我们站成一棵树,也就是静下心来的时候,就不仅会听到鸟儿们的叫声,还会听到许多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在充分感知这首诗以后,我让孩子们站起来,站成一棵棵“树”,站成一片“林”,让他们跟着音乐再去诵读、去聆听。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自然感悟到了诗的意境,同时也激活了他们的诗性。
  以凝神想象来唤醒沉睡的诗意,在本诗的教学中还有一个细节得以体现,就是让学生欣赏由《想变成……》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同时,我这样加以引导:“孩子们,请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让你的想象飞起来。这时候,你,就是一棵树,一朵花,一阵风……”在如此诗意的描述中,孩子们走进了诗情画意中,找回了自己潜在的诗心。
  三、言说——用想象放飞
  诗情
  儿童诗是属于儿童的,因为它离孩子们很近很近。课堂上,我们除了要为孩子们创设自由的诗境以外,更要给他们创设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让孩子们充分地读与想之后再进行言说,就能使他们用想象来放飞诗性。言说,是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儿童诗对话,也是儿童的自我感受与天然诗性的对接。
  为了能让孩子们自由地言说,对学习儿童诗的写作不产生畏难情绪,我运用了无痕的台阶式训练。而这台阶,是三年级孩子能够跨得上的,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认知水平的。如,在学习《愿站成一棵树》时,我让他们学说一句话“在你的想象中,鸟儿唱的是 ”,根据童诗进行一句话的模仿。学习第二首诗《想变成……》,我将由模仿一句话变成了模仿一段话:“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变成的事物。请你也来模仿诗人,说说你想变成的事物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这样的言说,是让课堂成为一片放飞诗情的天空,能使孩子们与诗快活地对话;这样的言说,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言说,是一种口头的抒发,给孩子们带来的是成功的愉悦;这样的言说,也是通过想象来放飞诗情,通过诗的韵律来锤炼孩子们的语言。
  四、倾听——用耳朵捕捉
  诗意
  教学儿童诗,应该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发现丰富多彩的世界,捕捉生动奇妙的声音。好的倾听习惯,可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捕捉到更多的诗意。
  在孩子们欣赏我朗诵的《让太阳长上翅膀》一诗时,我和他们齐声诵读最后一小节之后,没有做任何讲解,只是接着他们的诵读,把这一小节再读了一遍,然后把其中的一句又反复朗读了一次。这样的接读,其意就是让学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诗的关键句上,聆听诗的内涵,捕捉诗的意蕴,从而直抵诗的内核,产生顿悟。
  聆听金波爷爷与孩子们的对话时,更是让他们懂得儿童诗还可以“带着我们神游四方,让我们的心灵一起歌唱”,懂得在读儿童诗的时候,“诗也在读我们,诗让我们的情感温暖,呼吸流畅,心跳有力,让我们生命如歌”,懂得“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阅读从诗歌开始”。聆听金波爷爷这些至真至诚富有诗意的语言,对于每个儿童来说,都是一次最生动最富感染力的启蒙。
  引导学生尽情地朗读、自由地想象、大胆地言说、有趣味地倾听,可以促使学生在展露天性、开启情智的同时,领悟儿童诗的情趣。然而我觉得,这只是从儿童诗的一个角度去准备教学,在解读儿童诗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去解读学生。于是,在上公开课之前,我会把听课学生的名字一个一个读准记牢,不敢确认的字,还一一查过字典。在做这些事的时候,灵感突然来了:可以将他们的名字做成胸牌,这样既可以很快地解除学生与我的隔阂感,又
  可以将我和孩子们的心贴得紧
  紧的。
  是的,课堂上,如果想让孩子们与儿童诗、与儿童诗人的心贴得紧紧的,那作为教者,就必须与孩子的心贴得紧紧的。拥有童真,才可以感受童趣;珍惜童真,才可以分享孩子们阅读童诗带来的快乐。我多想,自己的心也能长上飞翔的翅膀,带着儿童诗飞到孩子们的心里,为孩子们的生命注入爱与美的源泉,让孩子们的心灵因诗歌而得到舒展。
  希望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一个富有诗意的童年!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振清)
其他文献
【文本解读】  《坐井观天》通过描写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的道理。该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充满童趣,富有生活气息。本文学习的词句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时,可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并灵活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
作为母语的中文,是一种美的存在。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的确,母语之美,美在字形,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仍在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横竖撇捺、字形结构尽显“天生丽质”。母语之美,美在音韵,“平、起、洼、落”四声调形成轻重有序、错落有致的抑扬之美,妙不可言。母语之美,美在意蕴,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时间匆匆过去,却不会重来了。我往讲台上一站,五年就过去了。回首这五年的教学成长之路,或是无知,或是煎熬,或是豁然开朗……  一、初建:摸着“石头过河”  特级教师李镇西说:“你不能够把课上得精彩,但至少你要把教案背下来。”就是这句话,激励刚刚站上讲台的我扎扎实实地开展教学工作。记得开学第一个月就接到通知,国庆节回来要上全
2017年5月25、26两日对于我来讲,很重要;“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暨观摩课活动”,对我来讲,很重要;贾志敏老师的一个短片,对我来讲,很重要;吴忠豪教授的报告,对我来讲,很重要;那10节语文课,对我来讲,很重要;甚至那两日弥漫在会场的气氛,对我来讲,也很重要。因为,在这两日我又一次寻到了幸福的气息——幸福,来自专业。你,也可以!  “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在台下听课时,一直在揣摩
从1997年跨入教坛的那天起,我就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23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我的语文学科教学生涯前后20余年。静下心来,细细思量,语文究竟是什么呢?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又是什么呢?  一  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五彩世界;语文教学,是言语和人文同生共长的艺术天堂;语文课堂,是“有思想的技术 有技术的思想”。于是,我主张:语文教学,在内容上要基于不同文体,切实展开学生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和儿童在一起,似乎是一件既简单又再普通不过的事。然而,我们有时看起来和儿童朝夕相处,近在咫尺,实际却是远隔天涯的身心两分离。  一、“和儿童在一起”的内涵  “和儿童在一起”不是一种表面的场域关系,也不只是一种形而下的看见,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心灵相通。即,和儿童的心在一起,想儿童所想,课堂上师生能达到的心心相印的境界。也许嘴里从不念叨儿童,但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能感受到儿童的存在;也
记者:王校长,您好!作为山东省十大教育科研名校长,您在许多学校担任过校长一职,您能讲一讲您的办学理  念吗?  王希锋: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学生有选择教育的自由,有追求成功的权利。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为学生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更多公平的参与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出彩的亮点,从而激发兴趣。因此,我提出并践行了“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这一办学理念。“适合”就是适合教育规律,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近日,在一节四年级语文课堂上,我看到了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中有一组关联词,“如果……就……”,你会用上这组关联词造句吗?  (举手的学生不多)  师:老师先来,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没有好前途。  (举手的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  生:如果我中午不吃饭,下午就会饿。  生:如果我不完成作业,爸爸就不会给我零花钱。  ……  这本是一段常见的课堂教学片段,也是一次无可厚非的使
2020年11月26日,学校举办“新基础教育”研讨课活动,我执教了四年级“1 N 1”读写一体化课型中的作文教学课,课题是“写心情”。  “新基础教育”理论提出,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在阅读中边读书边画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句子,再在旁边批注体会到的心情,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不仅能够
我有一个梦想,一个关于母语教学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个真正能称得上是学汉语的课室:除了窗明,还真的能看到几净。课室里至少能容得下那么三五条几案——纯粹的中国的“几案”,简约而厚重。松木或更好的什么木质的几案上,能容得下很纯正的中国味:古色的线装版,或是清漆漆过的几卷竹简,再配上或灵巧或拙朴的紫砂壶和淡雅暖眼的青花杯。博古架上,当然少不了几样青铜物件,有张力的宣纸、笔管粗细不一的狼毫羊毫、各种造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