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s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母语的中文,是一种美的存在。鲁迅先生说:“汉字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的确,母语之美,美在字形,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仍在广泛使用的象形文字,横竖撇捺、字形结构尽显“天生丽质”。母语之美,美在音韵,“平、起、洼、落”四声调形成轻重有序、错落有致的抑扬之美,妙不可言。母语之美,美在意蕴,从《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五千年的沉淀,母语早已如高山般意蕴深沉、厚重博大。母语之美,美在智慧,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基本造字法,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成熟、最完美的文字。此外,我们的母语还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美、文化之美,能让我们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母语教育,是每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础与核心。我们的母语教育,究竟该从哪里出发?往哪里去?
  母语教育,应该从美出发,回到经典。美是母语的本体,也是母语的终极旨归。美的母语就在经典中,“经典母语”应成为儿童学习母语的重要资源。在现代“快餐式阅读”“浅阅读”大行其道的严峻态势下,回到经典,引领儿童去追溯、去探寻、去领略经典母语中的文字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進而激发他们对母语的炽热感情,培养他们对母语的认同感和丰富的语言感受力,最终实现学生母语素养以及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回到经典,母语的火种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母语教育,应该从美出发,回到本土。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李伯棠先生指出,母语教育“必须掌握两条原则:一是要符合本国语言文字的特点,二是要符合学生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规律。”母语是一门最具民族性的学科,母语教育,理所当然应当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到本土,继承优秀的母语教育传统,深刻把握和领悟汉语本质特征、审美特性和学习规律,构建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的母语教育体系,探求符合规律的现代母语教育方法,走出一条“母语教育民族化”之路。回到本土,才是母语教育刚健发展的应取之策。
  母语教育,应该从美出发,回到儿童。儿童阶段是一个独特的生命阶段。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语言学习者。母语教育应依循儿童学习母语的心理以及对母语的感受力,建立起儿童与母语之间的连接。母语教育必须坚持儿童本位,用各种乐学方式让儿童主动与母语温暖相逢,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培养他们审美的眼光,培育他们言语生命的悟性,让他们成为有“根”的人。
  经典、本土、儿童,皆是母语教育的原点。母语教育,从美出发,回到原点。回到原点,就是为了最终抵达。
其他文献
一、方法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读一个故事。读这个故事我们不需要书、不需要笔,只需要我们的脑、眼、耳、嘴和心,我们要用脑想、眼看、耳听、嘴说、心体会,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你们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  【评析:郜老师一开课就有意识渗透脑、眼、耳、嘴、心五体并用的学习习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共读故事——边读边想边表达  师: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小栗色兔子该上床睡觉了,可是他紧紧地抓住
一、“本真阅读”的内涵  “本真阅读”是“本真语文”视域下的一个方面,指向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强调真阅读、真思考、真训练。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以达到在阅读课堂上提高阅读效率、促进能力发展、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什么是真阅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就是学生拿到一篇文本,在课堂上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就是学生在教師的引导下,于文本中来回走,
【文本解读】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写一个人,一个有特点的人。写出人物特点是此次习作的重点,亦是难点。习作提示中,首先通过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如“热心肠”“智多星”“乐天派”“昆虫迷”“小问号”“小书虫”等,把学生带入自己的生活,回忆身边的人物,感受他们的特点,为后面的习作酝酿准备。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经历各不相同,所遇人物更是各不相同,各
最近一直在跟同事讨论关于童话写作中“物性真实”与“情感真实”的问题。童话分为拟人体童话、超人体童话、常人体童话三种类型,我们这里讨论的童话主要是指拟人体童话(下文同)。“物性真实”,是指在童话写作中要保留有生命或者非生命的物体的自然属性;“情感真实”,则是指童话写作要符合作品的需要,诠释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  之所以有这样的讨论,是因为学生在童话写作中常常出现随意编撰的现象。如,一学生在《粉笔历险
武凤霞现任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这是一位颇有传奇色彩的女校长。武凤霞原籍河南,是一位省内外很有影响的语文特级教师。2010年,武凤霞来到江苏无锡,先后任职于三所小学,分别担任副校长与校长。  武凤霞的名字,我早就听说,只知道是河南省的一位特级教师,由江苏无锡市引进后任职于一所小学。当时的直接反应是,河南的教育水平跟江苏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河南省的特级教师来到江苏,且又入职于人才荟萃的无锡,要站稳脚跟恐
语文“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即研究“1 N 1”的教学结构,是推动阅读和写作一体化的教学,旨在提高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质量。简单地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1篇精读课文教学,带N篇类课文阅读或综合性学习实践,拓展1篇习作教学。刚开始尝试“1 N 1”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师很可能会陷入紧张和焦虑中,因为这种模式非常考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能力、阅读视野和选材能力。教师不仅对课文理解要深刻,还要到浩
一、问题症结:名著深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西游记》这部作品情节曲折有趣,人物个性鲜明,整部书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学生对这部书很感兴趣,也很容易读懂。但想深入阅读,是有难度的,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知识积淀的不足,学生对这种极具特色的古白话文理解和欣赏是有一定难度的,不利于个人进行深度阅读;第二,学生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判断或有声作品
板块一 多形式识字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字吗?一起读。  (师出示:禾)  师:禾字一撇一捺舒展开来真漂亮。“火”想跟“禾”交朋友,“禾”字很热情,就把捺变成了点,它们手拉手,变成了“秋”。  (师出示“禾”字与“火”字变成“秋”字的动画)  师:在古代,人们见面有揖让,你们瞧,这两个人见面多會谦让啊!在汉字中,也有揖让美德。在汉字的结构中,一般都是“先让后,左让右,上让下,内让外”。小朋友仔细
【设计初想】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提问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围绕单元目标,每篇文章承载着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循序渐进。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提问策略课文,理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后练习也围绕着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三个问题:不仅要求提问,还要给问题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
【文本解读】  《坐井观天》通过描写青蛙和小鸟争论天是大还是小的故事,告诉学生看问题、认识事物时,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的道理。该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充满童趣,富有生活气息。本文学习的词句内容比较丰富,教学时,可通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不同语气的表达效果,并灵活地运用于语言表达中。  【设计理念】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抓住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