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墨在当代水墨画中的风格表现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qq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水墨画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种神秘的东方之美,水墨画中的“笔墨”手法,有别于西方画作,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韵味,在画中能够传达出东方意象之美,每一幅画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水墨画作画的关键在于“笔墨”的运用上。我国现当代的水墨画创作正处在转型期,在转型的过程中,各类笔墨技法也都在推陈出新的阶段,“宿墨”技法是水墨画创作中常用的笔墨技法之一,在转型中迎来自身的创新。文章结合现当代水墨画中宿墨技法的运用,研究宿墨技法在水墨画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水墨画;宿墨;创新;风格表现
  中国历史是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中闪亮的一颗星。中国水墨画不仅是中国的国宝,甚至在世界艺术舞台上,中国画也居于前沿和领先地位。水墨画的博大精深,离不开水墨的独特效果。水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神和智慧,也是东方文化的象征。对于中国画而言,尤其是水墨画,笔墨技法是表现水墨画艺术语言的一种方式,在水墨画创作中,墨的运用是笔墨技法的基础之一,也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一、宿墨的概念
  宿墨由古代用墨技法演变而来,核心在于“宿”字,“宿”并非仅指隔夜之意,而是研磨出的新鲜墨汁(图一)在长时间不使用的过程中,墨水中的胶水会随着水分蒸发而消失,墨水中的胶水和墨会分开反应,出现粗糙的颗粒。在这样的墨块之中,再次加入水,此时的墨水是没有光泽的,也就是宿墨(图二),使用时会产生与原墨不同的艺术效果[1]。
  二、宿墨的审美风格与特质
  (一)民族精神
  宿墨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升华的过程,原墨经历蜕变,新鲜变得陈旧,轻薄变得厚重,最后形成具有独特特性与艺术表现形式的宿墨。轻薄与厚重虽是一组对立的概念,但在审美上却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各自的特质,在艺术创作与画面表现中相辅相成,别具一格。意境与精神一直是中国水墨画的“艺术灵魂”,中国水墨画画家一直致力于在画作中完成精神与意境的融合,并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与墨法体现意境和精神。宿墨的色彩、表现形式以及形成过程,都与厚重、淳朴、沉着的中华民族精神相契合,因此,宿墨笔法带给观者的主观感受,就是一种坚韧不拔、内敛平和的民族精神。例如著名画家黄宾虹,他的作品中总是透出一种“浑厚”之感,被称为“浑厚华滋”。精神的体现不能依靠单一笔墨技法来判定,而是要通过画面的整体来感受其艺术语言与精神信仰[2]。


  (二)韵律之感
  韵律之感是一种节奏感,是一种规律性的美感。将宿墨运用在画作中,需要画家亲身体验和触摸创作,对比大自然中各种有规律的形式之美,再将体悟到的韵律进行艺术表达,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美感。宿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将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形式美,以主观色彩进行表达。黄宾虹曾说:“因为墨色变化,可以相互为用,如求浓以淡,画黑显白,此法之变化,有干才知有湿,有湿才知有干。”墨色变化体现的就是刚柔并济的过程,形成强烈的黑白对比。黑白的对比也能体现节奏、韵律之间的关系。宿墨的视觉特征决定了宿墨明显的燥性。淡宿墨的颜色较淡,当笔尖湿润时,可以用作涂抹朦胧的墨晕。不同于传统的干法对比,是宿墨的特点。在探索宿墨的过程中,将生命与自然的体验融入创作,就能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境界[3]。
  三、现当代水墨画家的作品与艺术特点
  (一)黄宾虹宿墨运用特点以及风格
  黄宾虹是宿墨运用的大家。宿墨在黄宾虹眼中就是一匹“骏马”,即使这匹“骏马”曾经被埋没,但遇见黄宾虹这个“伯乐”之后,就变成了一种洋溢着艺术之美的笔墨技法,广为画界所用。在黄宾虹的画作中,能够清晰看出宿墨独有的特点—黑且无光。在黄宾虹的笔下,浓稠的宿墨叠加到新鲜墨汁上,画面中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是由于宿墨独特的化学性质,使脱胶之后颗粒感更强,在与新鲜浓墨叠加后,墨色更加浓郁,画面对比更鲜明。新墨与旧墨之间,并没有违和之感,反而生出一种浑然天成的厚重,这就是宿墨在黄宾虹先生笔下所表现的意境与精神。
  黄宾虹对宿墨的运用可谓是得心应手,他的画作中常会出现令人叹服的“亮墨”。所谓“亮墨”,就是在宿墨之上,以水晕染之后,再点以宿墨,起到点睛之效。这种技法使宿墨之美通过亮色跃然纸上。他还总结了一套宿墨的绘画理论,使宿墨成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为未来的人们学习宿墨提供了理论基础。正是因为黄宾虹在山水画中运用宿墨,带来了新的可能,并总结了宿墨的特点供后人学习,所以后来许多画家不仅在山水画中运用宿墨,也在人物画中运用宿墨。在学习黄宾虹的基础上,当代画家李翔也开始尝试宿墨的运用,使宿墨在当代水墨人物画中大放异彩,成就一种新的水墨之美[4]。
  (二)吴山明的淡宿墨人物风格赏析
  吴山明在黄宾虹的宿墨运用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同时,他作为新浙派人物画代表,宿墨运用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新浙派的影响。吴山明将传统山水画的技法运用到人物画中,在传统技法与宿墨技法的融合下,画面变得生动,富有生命力。人物与背景环境之间浓淡相宜,呈现一种“人淡如菊、景淡如云”的观感,而这种独有的意境归功于吴山明对宿墨的创新(图三)。淡宿墨,顾名思义,“淡”是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淡宿墨的运用改变了宿墨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并展现出宿墨的另一面。宿墨在水的加持下,呈现出一种千变万化的不可捉摸之感,而这种变化也给艺术家带来了描绘无尽想象空间的可能。淡宿墨的艺术表现手法,基于宿墨的单纯,随水而变,既能表现原有的画作意境,又给创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看似随便,实则有迹可循。在可控和不可控之间,意与境实现高难度的统一,呈现出与西方造型迥异的飘逸质感[5]。
  (三)周京新对宿墨在水墨画中的运用
  周京新老师是当代宿墨人物画画家的代表之一。周京新多才多艺,他早年学习工笔,中年学习写意,得兼二者之长。一般來说,写意与工笔的创作往往是相互制约、不兼容的,但在周京新看来,二者已经成为一种互补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绘画史上许多早年研究工笔人物的画家,到了晚年,往往转向研究写意人物画。   在周新京的画作中,尤其是水墨人物画,宿墨被运用于人物的皮肤、着装以及背景的山脉,宿墨的笔痕在画作之间穿梭,运笔行云流水,人物的衣着中仿佛能看见呼之欲出的山川。宿墨并不应用于整幅画作,而是作为画作中的“点睛之笔”。作画需要创作者将灵魂融入技法,周新京利用宿墨,对当代水墨人物画技法进行了创新,不仅使画面呈现出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还为后来的创作者创作水墨人物画指出了有意义的方向[6]。
  (四)宿墨的审美价值和意义
  1.凸显个性
  绘画艺术强调艺术家的个人风格,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可以让观众在复杂的艺术呈现中区分艺术家的风格,识别艺术家的作品。要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符号,艺术家需要进行长期的笔墨实践、文化积累和生活体验。这是一个自然的提炼过程,而非盲目臆想。黄宾虹用中国传统水墨构成了他“浑水”的艺术语言。吴山明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水墨是他审美倾向的载体,中国传统水墨也是他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家的语言往往基于个人的审美感受和实践。宿墨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为许多中国画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
  2.传统与创新相融合
  中国画的当代性是目前讨论最多、争议最大的话题。当代画家和他们所创作的独特作品,均强调个人的精神自由,抨击保守的创作思路,主张采用新材料和新的绘画方式。但是,归根到底,中国水墨画的精神是笔墨的精神,中国画的表现力永不疲倦。笔者认为,中国画的发展要结合当代意识,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追求,但同时,中国画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继承优秀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表达,适当调整[7]。
  四、结语
  总之,在坚持笔墨精神的基础上,向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学习,取长补短,与时俱进,才是中国画发展的原则。宿墨在艺术家“需要”的时候得到推广 ,它既符合中国画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又真正创新和发展了中国水墨画。因此,宿墨的方法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構造了笔墨语言表达的全新境界。


  作者简介
  潘文宜,1983年11月生,女,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美术学、视觉传达。
  参考文献
  [1]胡俊.写意水墨画的“现代性”吴山明的宿墨风格[J].新美术,2020(9):114-120.
  [2]阴婷婷.水墨画中宿墨法的研究与应用[J].山西青年,2021(6):117-118.
  [3]敬业佳.论水墨画中宿墨技法的研究与运用[D].重庆:四川美术学院,2019.
  [4]王迪.浅谈当代水墨画特殊技法的运用[J].艺术家,2019(4):32-33.
  [5]吴思怡.南宋山水画对日本水墨画的影响—以夏圭、雪舟为例[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6]杜圆,董可木.基于唐宋时期文人意笔山水画的探讨—以水墨画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1):83-86.
  [7]刘洁.守正创新:“中国画”和“水墨画”的发展趋势[J].青春岁月,2020(11):70.
其他文献
摘要:博物馆的“门厅”和“序厅”不仅是博物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博物馆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的板块。因此,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针对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区别的同时,对博物馆的类型、博物馆的构造、古建筑博物馆的保护等各个方面作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门厅;序厅  “门厅”和“序厅”,虽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博物馆学的概念上却大不相同。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
期刊
摘要: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杭州孔庙碑林不仅记录了杭州及周边城镇的兴衰变迁,而且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人文价值。以杭州孔庙碑林的碑文内容为研究重点,以朝代顺序研究历史意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文价值,旨在推动杭州孔庙碑林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杭州孔庙碑林;历史意蕴;人文价值;文化保护传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
期刊
摘要:20世纪,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传统绘画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在如何处理中西绘画关系才能推动中国画的持续性发展这一问题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时人的诸多观点中,以林风眠和徐悲鸿为代表的中西融合倾向最具影响力,但单纯的中西融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画的发展问题。潘天寿区别于同时代的画家,主张“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强调中国画的独立价值,要“以我为主”,保持自身特点,以“继承与出新”的方式改良
期刊
摘要: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传播工作的开展,应当围绕“互联网+”的发展契机,探究博物馆文化传播新路径,基于观众视角创新、展览视角创新、文创视角创新、交流视角创新等,建构全新的文化传播形态。本文以寿县博物馆为例,就“互联网+”模式下博物馆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寿县博物馆;文化传播路径;工作路径;“互联网+”  壽县博物馆在安徽省文博界颇有名气。新时期,寿县博物馆在文化传播工作的创新环
期刊
摘要:随着出土的青铜器文物数量越来越多,我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已经逐步呈现出多重特征。青铜器是一种珍贵的古代文物,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由于青铜器被埋藏在土壤深层,埋藏时间较长,出土之后保护方式的不完善会对青铜器的铭文、图案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本文就青铜器文物的腐蚀原因进行分析,旨在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铜器文物;腐蚀原因;保护方法  青铜器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它有着几
期刊
摘要:内蒙古地区考古发掘的史前遗存较为丰富,本文根据19世纪至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及史前遗存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研究情况,归纳并划分出各阶段史前遗址发现的作用与意义,以各遗址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史前遗址特点和环境特征,提出内蒙古地区史前文化所具备的特色,认为内蒙古东部地区有着自身发展的序列与脉络,与中原地区相异,具有一枝独秀的特质,内蒙古西部地区则深受中原史前文化的影响,并结合当地的环境与生产形
期刊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作为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红色书信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彰显着共产党人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传承着革命先烈的红色血脉。无锡博物院收藏着一批珍贵的抗美援朝慰问信,它们是传承抗美援朝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珍贵史料和生动读物。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重温红色记忆、弘扬革命精神,让文物“活”起来,对这些抗美援朝红色书信进行重新解读,从字里行间重温
期刊
利用遥感考古能够从不同的空间、角度采集古代遗存的数据,具有勘探速度快、方法灵活等特点,在现代考古发掘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广西地区利用遥感考古的案例并不多见,缺乏与当地相适应的遥感考古方法,亟须探索出符合当地考古工作的遥感考古手段。在综述遥感考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介绍了航空航天摄影、机载传感器、地球物理探测、水下遥感等四种遥感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遥感考古在广西地区的应用前景。
期刊
摘要:博物馆作为传承历史和文化的社会性机构,保存着大量不同时代流传下来的珍贵文物,見证了国家、民族文明发展的足迹。博物馆不仅负有文物保护的重任,还有发挥文物遗产价值、传播文化的职能。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博物馆的传统运营模式逐渐被颠覆,各种先进科技也被广泛应用于文物的展示与保护中,数字技术为博物馆提供了更为便利和丰富的发展空间,有利于馆藏文物的传承、展示和保护。  关键词
期刊
傅云水墨畫作品  傅云,延安市旅游集团清凉山文物管理处,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 擅长国画山水,作品构思严谨,用墨到位,构图简洁,运笔流畅,设色秀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