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类文化遗产的历史意蕴与人文价值研究

来源 :收藏与投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浙江省最大的石刻博物馆,杭州孔庙碑林不仅记录了杭州及周边城镇的兴衰变迁,而且充分展现了与时俱进、因势而新的人文价值。以杭州孔庙碑林的碑文内容为研究重点,以朝代顺序研究历史意蕴,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人文价值,旨在推动杭州孔庙碑林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杭州孔庙碑林;历史意蕴;人文价值;文化保护传承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指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指示点明了坚持并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意义和推动人类文化新发展、构建世界文化新秩序的历史重任。因此,文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作为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鉴后人的重要载体,碑林具有宝贵的历史底蕴与人文价值。一方面,碑林是研究历史最直观的教科书,是科学发明和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碑林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与厚重,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指引与精神动力。当前,我国各地陆续开展碑林保护与修缮工作,建设碑林博物馆,由此凸显碑林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目前关于杭州孔庙碑林的研究不多,现有研究成果年代久远,且偏向对杭州孔庙历史的介绍。为了使杭州孔庙碑林更好地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好地保护碑林文化资源,本文立足于碑文内容,深入研究了杭州孔庙碑林所蕴含的历史意义与人文价值。
  一、碑林的历史意蕴
  (一)宋代
  1.宋代楷书发展成熟,广泛应用于碑刻
  宋代,上至皇帝御书《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图一),下至百姓墓志《陶宣义圹志》,其碑文文字皆笔笔分明、行款整齐,皆为楷书之典型。楷书历经魏晋的发展,在隋唐五代趋于成熟和繁荣,到了宋朝时期不仅已发展完善,且因其笔画分明、坚实有力、沉稳大方,被广泛运用于碑刻,大量作品流传于世[1]。
  2.统治者重视儒学,理学成为正统思想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入宋后,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较快,人们开始注重私欲和个人享受;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战事频繁,民族矛盾尖锐[2]。此时,儒学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恰好迎合了统治阶级巩固权力的需要,于是又重新受到重视。南宋理宗亲政后,进一步推动理学成为正统思想,并赋予其官学的地位[3]。
  在理学风行的背景下,书法中最负盛名的便是《宋理宗御书圣贤赞》一碑[4]。该碑于淳祐元年(1241年)由宋理宗亲自撰文并书碑文。该碑文序二部分载有“推迹道统之传,自伏羲迄于孟子,凡达而在上其道行,穷而在下其教明,采其大指,各为之赞,虽未能探赜精微,姑以寓尊其所闻之意云尔”。宋理宗从法度、道德、孝道、人伦、礼乐、文教等各方面作赞,表达对儒家先圣和儒学主张的称颂和推崇。碑文的序三部分记录宋理宗下诏确认理学道统、御赐圣贤赞于国子监、赞誉儒学大师,并首次罢黜王安石孔庙从祀的事迹。这不仅向学子表明理宗对理学的推崇,同时也是借国子监倡导全国学子尊崇理学,从而推动理学成为正统思想,获得官学地位,达到笼络读书人、稳定政局的目的。
  (二)清代
  1.尚文重学,皇权威仪与教化黎民并驱
  清代帝王崇尚文治、重视书法,留存至今的清代御书碑便是其崇文风采的重要佐证。《康熙御题碑刻》记载了康熙对清代大臣觉罗满保鼓励农业、选贤举能的良政的赞赏。康熙书法之清丽洒脱、典雅华贵之姿跃然碑上。此碑不仅反映了皇帝个人的修养品性,更借此体现了皇权威仪,蕴含统治者教化黎民、鼓励地方的良苦用心[4]。
  2.爱国忠烈、乡帮坊巷揭示江浙城市变革
  杭州碑林中的许多碑石都记录了地方性的人文事件,是十分珍贵的乡帮文献、坊巷旧志和人文档案。其中最为瞩目的则是《张忠烈公墨迹》和《杭州张忠烈公祠堂碑铭》。《张忠烈公墨迹》碑文为抗清名將张苍水撰并书,文曰“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今日之事,速死而已”,为国尽忠之心,可见一斑。《杭州张忠烈公祠堂碑铭》则记载了苍水公生平以及建造其祠堂的经过,为后人追思凭吊提供了实物寄托。除此之外,《重修忠孝泉井亭记》等许多碑刻,也都为研究杭州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3.水利图刻清晰可辨,罗汉画像形态可掬
  内有西湖,外有钱塘,杭州依水而生,因水而灵。杭州孔庙碑林收藏的《浙江江海塘全图》与《嘉庆九年重浚杭城水利记》碑刻详细记载了当时疏通水利的具体情况。《浙江省城水利全图》图刻至今仍清晰可见。另外,清朝时还根据五代高僧贯休所绘原刻早期拓本,翻刻了《十六罗汉像刻石》(图二)。该组刻石每石一罗汉,胡貌梵相,姿势多变,形态可掬,对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
  二、杭州孔庙碑林的人文价值


  杭州孔庙碑林不仅见证了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2 200多年的历史记忆与艺术沿革,也凝结了中华民族奋发进取、永攀高峰的精神力量。从人文价值的全新视角深入探讨碑林的艺术内蕴,一方面能有效推动传统碑林艺术的发展与再创造,另一方面对延伸碑林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6]。
  (一)国家层面的人文价值
  1.民为邦本
  国家繁荣,时代兴盛,与领导者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更与人民群众的鼎力支持紧密相连。《南宋太学石经·尚书》碑文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用今天的话来说,人民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唯有安定民心,国家才能稳固,民族才能复兴。共产党人始终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将人民根本利益置于首位,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为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碑文精神的现实写照。   2.博采众长
  《南宋太学石经·尚书》碑文还载有“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的修身原则,进一步指出人们面对世间万物应怀有忍让的气度和开阔的胸怀。广义上解读这段话,即尽管世界各地文明形态有天壤之别,但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无高低优劣之分,应积极借鉴他人优秀经验,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随着“一带一路”和“丝绸之路”的深入建设与有力推进,面对不同民族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中华文化更需要在交流中博采众长、推陈出新,这也对我国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社会层面的人文价值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司马法·天子之义》有言:“礼与法,表里也;文与武,左右也。”这表明,远在春秋时期,人们就已注重礼制与法治的结合。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更应注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既要强化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又要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只有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才能保障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个人层面的人文价值
  1.克己奉公
  《千字文》曰:“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这启发人们,孝敬父母时应该怀有一颗专心致志、竭尽己力的孝心;为国家效力时应该抱有一颗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忠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为被称为“强国一代”的新时代青年,更应当正确认识并承担时代所赋予的使命,自觉接受优秀思想的淬炼、强国政治的历练和脚踏实地的锻炼,主动培养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和实践报国行,实现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境界,使自己成为对人民有用、对社会有利、对国家有益的人。
  2.团结统一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无团结不中国。团结统一是深深扎根于中华儿女血脉里的坚定信念。《南宋太学石经·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正彰显着“和合文化”贯穿宇宙自然、明晰社会世俗、通晓古今未来的深刻哲学意蕴,而将“和合文化”从思想境界应用于人文境界,便可演绎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佳话。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东西部对口合作得到大力推进,先富不断带动后富,中华大地上演绎一部又一部的“山海情”,民生得到切实改善,贫困得到彻底清除。
  三、总结
  碑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之路道阻且长,其中涵盖的历史意蕴和人文价值,让国人意识到,催生碑林的文化复苏发展适逢其会。文化演变,变的是与时俱进的具体方针和保护措施,不变的却是国家对民众文化生活的珍视和维护,是文物保护者与思想引领者开辟前路,为碑林文化营造出万象更新的远景。从历史意蕴与人文价值的角度深入探讨碑林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实现中国碑林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名作荟萃的新场面,迎来蓬勃繁荣的文化发展新阶段。






  作者简介
  邓丽,2001年6月生,女,汉族,河南周口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
  游濮诚,1998年10月生,男,汉族,浙江舟山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文学,法律,文化传播。
  余燕芳,2000年11月生,女,汉族,湖南娄底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
  戴佳桔,2000年9月生,女,汉族,四川南充人,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日语。
  参考文献
  [1]毛全周.碑林书法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审美意蕴研究—以湖南永州浯溪碑林为例[J].云梦学刊,2010(1):114-116.
  [2]张金岭.宋理宗与理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76-84.
  [3]张金岭.宋理宗推崇理学的深远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6):8-10.
  [4]于嘉.明清杭州府孔庙考略[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5.
  [5]金平.骨相奇特 古怪超凡—评贯休《十六罗汉像刻石》[J].浙江工藝美术,2000(增刊1):23-25.
  [6]李慧.浯溪碑林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其他文献
摘要:吉祥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以陶瓷为载体呈现的吉祥纹饰,更是把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笔者以一只绘满吉祥纹饰的祖传“宋青花吉祥纹饰香炉”为例,展示宋人在这件青花香炉上所刻画的七种吉祥图案,分析其借物寓意和谐音祈福的手法以及宋人通过吉祥纹饰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键词:宋代祈福文化;宋青花香炉;吉祥纹  “子子孙孙永奉常”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古鼎作香炉》中
期刊
摘要:文物的保护修复是现代科技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物工作者在采集文物信息之后,还要对文物进行档案制作和管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物,能反映不同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面貌。文物是见证我国历史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展现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见证。本文结合当下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完善,增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文物保
期刊
摘要:现代地震文物资料是当代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物证,在我国属于新的文物类别。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保存的汶川特大地震见证物数量最多、种类最全。文章梳理了地震纪念馆藏品管理工作,剖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寻合理有效的方法,以期科学地解决当前藏品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藏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更好地利用藏品,实现教育、传播目的。  关键词:地震文物;藏品管理;实践;思考  5·12汶川
期刊
摘要:深入了解煎煮器具的起源及发展能为现代中药煎煮器的设计提供可靠依据,使其便于人们使用,更加贴合现代医疗需求。对汉唐煎煮器具的文物、文献进行分析,阐述其与中医学、工艺技术、社会文化等发展的关系。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试图梳理熬药器具产生的原因,分析中药煎煮器具的造物特征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中药煎煮器具;工艺美术史;起源与发展  中药汤剂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是我国传统医学中运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
期刊
摘要:1695年,广州长寿寺石濂大汕和尚受“越南国王”阮福週之邀前往越南弘法,回国后将其所见所闻撰成《海外纪事》一书。本文通过对傅增湘先生跋文内容的整理,进一步分析山西博物院藏的这部《海外纪事》的成书背景、版本状况,并通过傅增湘的视角,结合笔者的部分考证,对整部书的内容、著者大汕和尚及其最终结局进行了剖析,望对后人学习与研究傅增湘收藏善本有所裨益。  关键词:跋文;石濂大汕和尚;傅增湘;山西博物院
期刊
摘要:德化县位于我国福建省,因盛产“德化瓷”而著名。德化窑口产出的白釉陶瓷器物,因胎体质感细腻,被赞为中国白瓷的代表,深受国外友人的喜爱,世称“中国白”。由于德化瓷器白如玉石,薄则透光,厚则莹润,俗称“猪油白”“象牙白”。德化窑凭借着地理优势条件和高超的制瓷水平,盛烧不衰。德化瓷器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广泛外销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海南省地处海上航路之要冲,扼守中国南海门户,所辖海域沉船出水瓷器众多。海南
期刊
摘要:敦煌壁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囊括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建筑、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集西域文化、印度文化、中原文化之大成。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佛教艺术渗透中国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文化,孕育了南北朝以来的艺术气象。壁画的艺术形象及艺术思想体现了“仁”的艺术境界和人格修养,也在某种程度上真实还原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拉近了观者与佛教文化之间的距离,打
期刊
摘要:《国语辞典》:“戉,武器名。”根据国学大师网站“汉字‘戉’字形演变及字源演变”,“戉”由斧演变而来。依字形不同,主流释读为“戉(yuè)”或“歲(岁suì)”。考校出土的实物戉与其对应的甲骨文和金文等古文字,笔者认为,器形“戉”其字随形变,为多音字。“戉”本义为大斧,引申为仗戉、礼戉,通“号令”,象征权力与财富,音读“yuè”,为礼器仪仗的代名词。加金作“鉞(yuè)”,又为古星名或冠名。 
期刊
摘要:馆藏文物是博物馆立馆的基础,部分馆藏文物因为年代久远更需要精密细致的保护,这就要求博物馆对现有的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保管。其中,纸质文物最为脆弱,很多名画、字帖十分稀有,价值颇高,因此也更需要专业的手段加以保护。本文明确了博物馆中纸质文物保护的意义,对馆藏纸质文物保护标准进行了阐述,再结合当前馆藏纸质文物保护现状,探究纸质文物的保护方法。  关键词: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现状;探析  濮阳
期刊
摘要:博物馆的“门厅”和“序厅”不仅是博物馆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博物馆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的板块。因此,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针对性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对博物馆“门厅”和“序厅”进行区别的同时,对博物馆的类型、博物馆的构造、古建筑博物馆的保护等各个方面作介绍与分析。  关键词:博物馆;门厅;序厅  “门厅”和“序厅”,虽有一字之差,但是在博物馆学的概念上却大不相同。根据国家文物局年度博物馆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