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物的保护修复是现代科技文物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文物工作者在采集文物信息之后,还要对文物进行档案制作和管理。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文物,能反映不同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面貌。文物是见证我国历史文明的文化瑰宝,也是展现我国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见证。本文结合当下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介绍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使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更加完善,增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规范性。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档案管理
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出土古文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不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面貌。因为文物的诞生环境相对复杂多样,所以对其的保护修复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环境原因以及人为因素。著名的文物学家布兰迪认为,对文物的修复与文物的艺术性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其能让文物本身具备的美学和历史文化都展现出来,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社会认知。在传统的文物储藏工作中,很多文物都因为储藏不当,遭受病害而逐渐腐坏,甚至面目全非,导致文物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也遭到了破坏。只有及时对文物采取保护手段,才能保留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储藏文物的工作方式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也亟需提升。为此,要尽快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档案管理细则,使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标准更加详细,使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文物修复档案所存在的问題
文物档案的完善工作,是保护修复工作必要的依据,能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文博系统内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来看,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物工作者保护修复档案的意识相对薄弱
在我国早期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人员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解不够透彻,建档意识相对薄弱,这导致很多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存在缺失的情况。正因为信息材料不够全面,所以对以后的修复工作形成了阻碍。最近几十年,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刚刚起步,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更要求文物工作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修复水平,学习专业修复知识,保证档案记录的质量。其中,最不能忽视的是档案记录的作用和意义,缺少这一关键环节,便容易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档案记录的具体内容是,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对文物出现的病害情况、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及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加强对不同类型文物的重视程度,仔细分析文物出现病害的原因,在后续修复工作中寻找适合修复的材料,以提升修复人员的技术能力。
(二)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规范有所欠缺

如今,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文物修复工作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档案管理的重任也基本落在了修复人员的肩上,只有文物修复人员做好修复记录并完善档案信息,才能保证文物的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标准。利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一方面可以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现有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文物工作者在编写文物档案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写的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具体。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时,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文物的修复技术,坚持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有效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让国内文物的保护修复得到记录支持,进而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整体质量,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合理应用科学技术,推动国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文物本身所具备的不易改变的特性,如自然老化等,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文物最终一定会走向毁灭,失去文物本身意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物老化、损坏主要和环境因素变化有关,如保存文物环境的光照、温湿度、空气污染情况等,在这些因素的变化下,文物可能会被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霉菌等侵蚀,导致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文物的损坏程度与文物的时间成正比,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困难。因此,对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修复、提升修复工作人员的修复水平、做好修复档案的撰写与管理等,都是让文物得到妥善保存的必要条件。在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相关档案的完善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在展开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文物工作者提升自身的修复技术水平,记录好修复日志,保证修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文物信息表基本内容的录入
保护修复信息表中的基本信息一栏,记录着需要修复的文物或藏品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文物的名称、文物的登录号码、文物的年代、文物的来源、文物的重量、文物的修复史、文物的收藏单位、文物的等级、文物的尺寸、文物的属性和文物的类别等。这些都是在修复文物前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所以,文物工作者在保护修复前,应整理相关文物的档案,首先要进行文物信息表中基本内容的录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修复档案的记录工作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还需要对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在录入期间,工作人员要在充分了解文物自身历史信息、艺术价值信息的基础上,准确地记录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精准地记录修复、保护、处理的全过程。另外,档案记录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转变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将文物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尽量展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走近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文物得到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二)组建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团队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相关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严格,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历史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也必须熟知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根据修复环境以及相关修复日志,清楚填写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并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从工作的角度分析,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并不只是简单的文物登记、归类、修复,而是在保护修复工作中逐渐体现文物的价值,这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文物修复之后的质地、稳定性、储藏环境是否符合标准,这些都需要管理人员清晰掌握。对此,相关的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要侧重实务操作,同时注意提高其自身的历史素养、对文物的认知度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水平等,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以满足当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其次,主管人员也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相关技术动态,累积工作经验。 (三)记录文物质地、病害成因及检测的分析结果
只有明确分析文物的材质,对文物可能遭受的病害进行分类辨析,才能了解文物病害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在对病害进行分析时,一般有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微观观察等多种方法,检测过程需要借助现代的科学仪器设备。在当前的文物修复工作中,一般采取无损分析多一些,这样能够保证对文物的最小干预。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对分析结果进行记录,记录检验人员如何利用科学手段复原制作工艺,使文物受到的外界干预最小,及文物的详细信息。
(四)坚持修复保护文物档案管理完整性原则
对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最需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原则就是完整性原则,该项原则强调,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确保每一项文物修复保护的档案留存完整,信息全面。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审查档案中是否记录文物的科学研究、价值信息、文物的状态信息以及其保存环境信息等。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存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储存纸质档案之后,还要重新记录一份关于相关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电子版本,存储到独立的信息库中,然后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并添加信息检索功能,确保以后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主管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要对档案进行定期审查,在审查纸质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检查档案的存储是否符合标准,如档案有没有受潮等。在审查电子版档案的过程中,还应确保各类数据信息不被改动,着眼于档案存储工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五)详细记录文物修复过程
文物修复的过程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文物的整体修复过程、文物的修复材料、修复所用到的工艺等。除此之外,对于修复文物的环境,如修复设备、仪器以及人工修复中的细节加工器具等,都要一一记录在案。针对修复流程较长的文物修复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写日志的方式来记录修复的过程,在修复完工之后,上交一份以日或周为单位的修复工作日志,详细划分修复的每一个阶段,这样的记录工作对同类文物的修复能够有所帮助,体现了文物修复中档案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文物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强调细节,不容有一丝疏忽。历史文物汇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对文物的修复,乃至对修复过程的记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研究价值。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的文物修复和保护体系尚待进一步规范,而档案工作的有序化,能使文物的修复工作更加成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国文物修复人员不断地积累相关修复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完善理论体系,让文物的修复水平不断进步。文物部门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对各博物馆、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作统一的规划,制订详细的文物档案管理细则,才能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标准化。
作者简介
黄瀚东,1967年6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瓷器、金属无机文物保护修复。
董砚,1974年3月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物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曹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芻议[J].档案管理,2015(6):53-54.
[2]姚瑶,徐兴元.博物馆馆藏古书画保护修复档案的重要性及其科学管理[J].苏州文博论丛,2011(1):40-44.
[3]杨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不可忽视档案管理[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402-405.
[4]杨爱伍.浅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江汉考古,2019(增刊1):57-59.
关键词:文物保护;文物修复;档案管理
不同时期、不同朝代的出土古文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不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面貌。因为文物的诞生环境相对复杂多样,所以对其的保护修复就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环境原因以及人为因素。著名的文物学家布兰迪认为,对文物的修复与文物的艺术性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其能让文物本身具备的美学和历史文化都展现出来,体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以及社会认知。在传统的文物储藏工作中,很多文物都因为储藏不当,遭受病害而逐渐腐坏,甚至面目全非,导致文物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其中所蕴含的大量历史信息也遭到了破坏。只有及时对文物采取保护手段,才能保留文物的价值与意义。当前,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储藏文物的工作方式上缺乏一定的经验,对文物的保护修复技术也亟需提升。为此,要尽快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中的档案管理细则,使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标准更加详细,使我国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符合技术发展的需要。
一、当前文物修复档案所存在的问題
文物档案的完善工作,是保护修复工作必要的依据,能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文博系统内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来看,该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物工作者保护修复档案的意识相对薄弱
在我国早期文物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人员对文物修复工作的理解不够透彻,建档意识相对薄弱,这导致很多文物保护修复的档案存在缺失的情况。正因为信息材料不够全面,所以对以后的修复工作形成了阻碍。最近几十年,我国在文物保护修复方面刚刚起步,国家和政府的重视,更要求文物工作者增强文物保护意识,提高修复水平,学习专业修复知识,保证档案记录的质量。其中,最不能忽视的是档案记录的作用和意义,缺少这一关键环节,便容易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档案记录的具体内容是,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对文物出现的病害情况、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及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记录,并根据记录,加强对不同类型文物的重视程度,仔细分析文物出现病害的原因,在后续修复工作中寻找适合修复的材料,以提升修复人员的技术能力。
(二)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规范有所欠缺

如今,随着修复技术的不断完善,我国文物修复工作的质量也在逐步提升。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档案管理的重任也基本落在了修复人员的肩上,只有文物修复人员做好修复记录并完善档案信息,才能保证文物的档案管理工作符合标准。利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得到的经验,一方面可以提升文物工作者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规范现有的档案管理体系,使文物工作者在编写文物档案时发挥主观能动性,编写的档案能够更加全面、具体。文物工作者在进行文物的保护修复时,更需要不断地改进文物的修复技术,坚持档案管理工作。通过有效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能够让国内文物的保护修复得到记录支持,进而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整体质量,提升文物保护修复的技术水平,合理应用科学技术,推动国内的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
(三)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文物本身所具备的不易改变的特性,如自然老化等,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文物最终一定会走向毁灭,失去文物本身意义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物老化、损坏主要和环境因素变化有关,如保存文物环境的光照、温湿度、空气污染情况等,在这些因素的变化下,文物可能会被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霉菌等侵蚀,导致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文物的损坏程度与文物的时间成正比,也正是这些因素让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困难。因此,对文物进行及时的保护修复、提升修复工作人员的修复水平、做好修复档案的撰写与管理等,都是让文物得到妥善保存的必要条件。在文物保护修复的过程中,相关档案的完善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在展开保护修复工作的同时,更需要文物工作者提升自身的修复技术水平,记录好修复日志,保证修复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二、保护修复过程中文物档案的主要内容
(一)文物信息表基本内容的录入
保护修复信息表中的基本信息一栏,记录着需要修复的文物或藏品的基本信息。其中包括文物的名称、文物的登录号码、文物的年代、文物的来源、文物的重量、文物的修复史、文物的收藏单位、文物的等级、文物的尺寸、文物的属性和文物的类别等。这些都是在修复文物前需要了解的重要信息,所以,文物工作者在保护修复前,应整理相关文物的档案,首先要进行文物信息表中基本内容的录入。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意识到,修复档案的记录工作不能只局限于表面,还需要对非物质文化内容的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在录入期间,工作人员要在充分了解文物自身历史信息、艺术价值信息的基础上,准确地记录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精准地记录修复、保护、处理的全过程。另外,档案记录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转变人们对文物的认识,将文物蕴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尽量展现出来,让人们能够走近文物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使文物得到更合理、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二)组建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团队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对于相关管理人员的要求相对严格,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历史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档案管理能力,也必须熟知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根据修复环境以及相关修复日志,清楚填写文物保护修复的信息,并完成档案管理工作。从工作的角度分析,对于文物的保护修复,并不只是简单的文物登记、归类、修复,而是在保护修复工作中逐渐体现文物的价值,这也是文物保护修复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文物修复之后的质地、稳定性、储藏环境是否符合标准,这些都需要管理人员清晰掌握。对此,相关的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加大对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在培训期间要侧重实务操作,同时注意提高其自身的历史素养、对文物的认知度和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水平等,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以满足当前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其次,主管人员也要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日常工作中关注相关技术动态,累积工作经验。 (三)记录文物质地、病害成因及检测的分析结果
只有明确分析文物的材质,对文物可能遭受的病害进行分类辨析,才能了解文物病害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在对病害进行分析时,一般有形貌分析、成分分析、微观观察等多种方法,检测过程需要借助现代的科学仪器设备。在当前的文物修复工作中,一般采取无损分析多一些,这样能够保证对文物的最小干预。在这一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是对分析结果进行记录,记录检验人员如何利用科学手段复原制作工艺,使文物受到的外界干预最小,及文物的详细信息。
(四)坚持修复保护文物档案管理完整性原则
对于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而言,最需要坚持的一项工作原则就是完整性原则,该项原则强调,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确保每一项文物修复保护的档案留存完整,信息全面。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在对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进行管理时,需要审查档案中是否记录文物的科学研究、价值信息、文物的状态信息以及其保存环境信息等。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存储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储存纸质档案之后,还要重新记录一份关于相关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电子版本,存储到独立的信息库中,然后对各类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存储,并添加信息检索功能,确保以后使用的时候可以快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除此之外,主管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要对档案进行定期审查,在审查纸质档案的过程中需要检查档案的存储是否符合标准,如档案有没有受潮等。在审查电子版档案的过程中,还应确保各类数据信息不被改动,着眼于档案存储工作的保密性和安全性。

(五)详细记录文物修复过程
文物修复的过程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文物的整体修复过程、文物的修复材料、修复所用到的工艺等。除此之外,对于修复文物的环境,如修复设备、仪器以及人工修复中的细节加工器具等,都要一一记录在案。针对修复流程较长的文物修复项目,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写日志的方式来记录修复的过程,在修复完工之后,上交一份以日或周为单位的修复工作日志,详细划分修复的每一个阶段,这样的记录工作对同类文物的修复能够有所帮助,体现了文物修复中档案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文物的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强调细节,不容有一丝疏忽。历史文物汇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精华,对文物的修复,乃至对修复过程的记录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献研究价值。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国内的文物修复和保护体系尚待进一步规范,而档案工作的有序化,能使文物的修复工作更加成熟。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国文物修复人员不断地积累相关修复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完善理论体系,让文物的修复水平不断进步。文物部门必须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对各博物馆、机构的档案管理工作作统一的规划,制订详细的文物档案管理细则,才能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的管理工作进一步标准化。
作者简介
黄瀚东,1967年6月生,男,汉族,山东济南人,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瓷器、金属无机文物保护修复。
董砚,1974年3月生,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物保护修复。
参考文献
[1]曹晋.文物修复档案管理系统芻议[J].档案管理,2015(6):53-54.
[2]姚瑶,徐兴元.博物馆馆藏古书画保护修复档案的重要性及其科学管理[J].苏州文博论丛,2011(1):40-44.
[3]杨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不可忽视档案管理[J].文物修复与研究,2009(00):402-405.
[4]杨爱伍.浅析文物保护修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江汉考古,2019(增刊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