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州知府李逊勇斗珠池太监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f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的廉州府归广东管辖,治所在如今广西所辖的合浦县。廉州府南滨著名的珠母海,以盛产珍珠闻名于世。廉州府出产的珍珠,世称“廉珠”,是当时世上最好的天然海水珍珠。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为满足皇室奢靡生活对珍珠的需求,将廉州珍珠的采撷权收归国有,并下令在廉州府的珠母海边修筑了一座珍珠城,从宫中派出心腹太监,不远万里来到廉州府镇守珍珠城,对珠母海中的珍珠施行垄断性的采撷。
  皇帝派来镇守珍珠城的太监,主要职责是率领兵丁守卫珠母海中珍珠贝聚生的海区——珠池,征收珠税,防止珠民盗采珍珠,在皇帝下诏采珠时督促地方官组织大规模的采珠,将采到的珍珠远道送往京城供皇室享用,因此被称为珠池太监,又称珠官、中官和内官。珠池太监既有钦差大臣的显赫身份,又有皇家侍卫机构兼特务组织“锦衣卫”的特殊背景,他们来到廉州府,大多趾高气扬,狐假虎威,假公济私,欺行霸市,鱼肉百姓,无恶不作,成为廉州府的一大祸害。明嘉靖年间在廉州府所辖的合浦县为官的诗人顾梦圭,就写过一首《珠池叹》,其中便有这样的诗句:“往时中官莅合浦,巧征横索如豺虎。中官肆虐去复来,谁诉边荒无限苦?”
  廉州府的地方官,要么畏珠池太监如狼虎,对珠池太监的“倚势为奸,专权滋事”和“公私科敛,敲骨吸髓”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图自保;要么与珠池太监沆瀣一气,一同压榨珠民,借征收珠税中饱私囊,把一个拥有珍珠渔盐之利的岭南富庶之乡践踏得乌烟瘴气。
  明景泰年间,廉州府却出了一位刚强正直、不畏权贵、智勇双全,敢斗珠池太监的地方官。他上书皇帝,为珠民请命,维护了珠民的利益,却得罪了珠池太监,被珠池太监罗织罪名诬陷,遭“锦衣卫”逮捕入狱,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终,他以凛然正气和超人胆略,在廉州珠民的协助下斗败了珠池太监,青史垂名。这位地方官,便是英名如同珍珠般闪光的廉州知府李逊。
  李逊,字时敏,江西南丰人,进士出身,明正统五年至景泰三年(1440—1452)出任浙江嘉善县知县,在任上以操履清白、为人正直、机警有才、下不能欺,又以宽厚和蔼、施行仁政、爱民如子著称。古代的地方官审案时,惩罚犯人常常施以“褫衣杖责”之刑,也就是剥光了衣服打屁股,这是一种带着侮辱人格性质的惩罚。李逊在嘉善县审案,轻易不对犯人用刑,到了非杖责犯人不可时,从来不“褫衣”,也就是从不侮辱犯人的人格。他任嘉善县知县10年,治下百姓全都对他心悦诚服。
  明景泰五年(1454年),李逊因治理嘉善县政绩突出,被朝廷提拔重用,任命为廉州知府。李逊到任时,被誉为“海疆一大都会”的珠乡廉州府在珠池太监和贪官污吏的蹂躏下,已是一片民不聊生的凋敝破败景象。
  当时的珠池太监名叫谭纪,是一个深得皇帝宠幸的宦官,也是“锦衣卫”的头目之一。谭纪生性贪婪、为人残暴,仗着自己是钦差大臣,又天高皇帝远的无人敢管束,便在廉州府胡作非为。本来官府给廉州府的珠民们定的珠税比例是“官四民六”,即珠民们冒死下海采撷来的珍珠,四成作为珠税上交官府上贡给皇室,六成留给珠民作为采珠的工食费用。谭纪却擅自将珠税比例改为“官六民四”,借此搜刮民财,中饱私囊。珠税比例一改,无异于从珠民口中夺食。珠民中有不按谭纪的规定交税者,轻则抓进大牢,重则当庭杖责,常有年老体弱的珠民不堪毒打,毙命于杖下。廉州府的大牢里,关满了交不起珠税的无辜珠民。即使那些按谭纪的规定交纳了珠税的珠民,谭纪也禁止他们自由进出珠池采珠,堵死了珠民的生路。借珠税刮地三尺,仍然填不满谭纪的欲壑,他还纵使手下兵丁诬良为盗,强闯民宅掠夺财物。自从谭纪来到廉州坐镇珍珠城,杖杀珠民和掠夺财物不计其数。有了谭纪这个坏榜样,廉州府的各级官员中,巧立名目盘剥珠民大发横财者不在少数,吏治极度败坏。
  暴政之下,廉州府的珠民十有七八死于贫困、疾病和谭纪等贪官污吏的虐杀,侥幸活下来的,也不堪忍受,纷纷逃亡他乡。廉州府沿海一带曾经“领得卖珠钱,还归铜柱边,看儿调小象,打鼓试新船”的渔村,败落到了“千村万落尽蒿藜,白日无光鬼夜啼”的悲惨境地,有的地方甚至“珠官一至,百姓远徙,近海百里绝无烟火”。
  李逊到任之后,面对廉州府这副烂摊子,首先从“肃贪律弊”入手整顿吏治,责令属下官员,凡有巧立名目盘剥珠民劣行者自报劣行、自行退赃,可获从轻发落;隐瞒劣行又拒不退赃者,一经查出,严惩不贷。又贴出告示,号召廉州百姓举证揭发各级贪官污吏。贪官污吏们慑于新任知府李逊的威严,纷纷自报劣行、清退赃款。李逊将清退来的赃款收入府库,用于救济处于饥荒与疾病之中的珠民。少数贪官污吏自恃与珠池太监谭纪交厚,有谭纪这柄“保护伞”庇护,对李逊自报劣行、自行退赃政令置之不理。李逊查出实据之后,上奏朝廷,该撤职的撤职,该法办的法办。短短数月之间,邪气氤氲的廉州府正气上升,吏治一新。
  李逊一系列“肃贪律弊”整顿吏治的施政措施,对珠池太监谭纪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迫使谭纪明目张胆强夺民财的劣行有所收敛,也使绝望的廉州珠民看到了一线希望。珠民们视李逊为“包青天”一样的好官,一封封控告谭纪的诉状递送到廉州府衙,列举了谭纪擅加珠税、盘剥珠民、诬良为盗、滥杀无辜、强闯民宅、掠夺民财的种种罪行。这些饱含着珠民血泪的诉状,令李逊寝食难安。李逊心中明白,凶残暴虐、贪得无厌的珠池太监谭纪不除,珠乡永无宁日。但要除掉谭纪这个珠乡毒瘤,又谈何容易?那将是一场不知孰生孰死的恶战。权衡再三,李逊采取了一个折中策略,暂不和谭纪正面交锋,先拯救珠民于水火。他释放了因交不起珠税而被谭纪拘押的珠民,然后上疏代宗皇帝,陈述珠税改为“官六民四”之后珠民负担的沉重,生活的困苦,请求皇帝体恤民瘼,仍将珠税改回“官四民六”;并在珠民完成当年珠税的前提下,允许他们进入珠池自由采珠,采到了上等珍珠可充来年的珠税上贡给皇室,中下等珍珠则由珠民自行处置,或者拿去兑换粮食和日常生活用品,或者拿到珠市去卖钱来置办采珠器具,维修采珠船。李逊的奏折写得言辞恳切,入情入理,打动了皇帝,皇帝朱笔一批:准奏。圣旨传到廉州,珠民无不欢欣鼓舞,逃亡者纷纷返乡重操采珠旧业,珠乡经济顿现生机。
  李逊的这些举措,虽未将矛头直接指向珠池太监谭纪,却间接地揭露了谭纪擅加珠税盘剥珠民的劣行。李逊又奏准皇帝减了珠税,等于断了谭纪的财路。谭纪恼羞成怒,急不可耐地对李逊采取了报复措施,向代宗皇帝密奏一本,诬陷李逊私放盗贼,纵民盗珠,贪赃枉法,杖杀无辜。皇帝莫辨真假,派“锦衣卫”到廉州逮捕了李逊,押解进京问罪。
  李逊遭珠池太监谭纪挟嫌报复,被锦衣卫押解进京问罪的消息在廉州府传开之后,珠民们个个义愤填膺,又心急如火。他们知道,如果谭纪的阴谋得逞,敢于为珠民请命的李逊将冤死在“锦衣卫”的大狱中,今后再无地方官敢为珠民请命,解珠民于倒悬了。谭纪等贪官污吏将会更加肆无忌惮地加重珠税,鱼肉珠民,珠民今后的日子定会更加难过。珠民们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委派几名见过些世面的精壮男子,邀请一名文笔犀利又有正义感的书生,带着被害珠民的血衣星夜兼程,赶赴京城告御状,声援李逊,和珠池太监谭纪进行一番殊死较量。
  再说李逊被押解进京之后,被投入“锦衣卫”的大狱。他对自己在廉州府的所作所为心中有数,知道自己是为珠民请命得罪了珠池太监谭纪遭到暗算的,一腔正气在胸,便无半点惧色。事已至此,已无退路,只有和谭纪背水一战了。李逊在狱中写下了一封奏折,弹劾珠池太监谭纪,同时为自己辩冤。赶到京城的珠民们想方设法和身陷“锦衣卫”大狱的李逊取得了联系,将被害珠民的血衣送入狱中交给他,让他当作证据使用。
  李逊弹劾谭纪并为自己辩冤的奏折送到代宗皇帝手中时,廉州珠民状告珠池太监谭纪、为清廉知府李逊辩冤的诉状也送到了。代宗皇帝还算是个头脑清醒的君王,他阅读了李逊的奏折和珠民们的诉状之后,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策——下令将珠池太监谭纪递解进京,和李逊当面对质,以明是非。
  当李逊和谭纪双双应召入宫陛见代宗皇帝时,生死攸关的时刻到来了。在皇帝面前,李逊正义在身,慷慨陈词,历数谭纪在珠乡犯下的种种罪行,并出示被害珠民的血衣为证。谭纪经过几番狡辩之后,理屈词穷,被李逊质问得瞠目结舌,满脸紫胀地垂下了脑袋。是非辨明,代宗皇帝龙颜大怒,下令将谭纪逮捕法办,对李逊进行了一番好言安抚,令他速回廉州府复职。
  李逊斗败珠池太监返回廉州时,珠乡万民欢腾,到十里之外相迎。
  经过李逊数年的精心治理,凋敝破败的廉州逐渐恢复了生机,政通人和,珠市繁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李逊主政廉州期间,还做过一件深得廉州百姓拥护并有益于世道人心的好事,那就是重建“还珠亭”和兴建“孟太守祠”。清正廉明,才干超群,施行善政,令“合浦珠还”的汉代合浦郡太守孟尝,是李逊格外敬重并引以为榜样的先贤。廉州城外的还珠岭东侧,原有一处为纪念孟尝而建的“还珠亭”,此亭始建于唐代会昌年间,屡经兵火,早已焚毁。为了让孟尝的高风亮节得以世代弘扬,教化后人,李逊发起重建“还珠亭”和兴建“孟太守祠”。他带头行动,从自己微薄的俸禄里捐出了第一笔善款,廉州府的官绅士民紧跟着欣然捐款,很快便筹集到了充足的资金,在还珠岭南侧的雷廉古道旁买了一块地,照原样重建了“还珠亭”,又在亭后兴建了“孟太守祠”。数月之后,“还珠亭”和“孟太守祠”落成,成了廉州府的一处名胜,春秋佳日,游人如织,骚人墨客,多有题咏。在李逊之后出任廉州知府的林锦,曾写过一首称颂李逊重建“还珠亭”善举的诗《还珠亭》:“合浦还珠世所称,危亭移建事更新。若将物理论孚感,一代恩波一代人。”
  李逊任满离开廉州,廉州百姓感念他不畏强权,敢于为民请命,造福廉州百姓的无量功德,在城东五里处修建了一座“爱民亭”和一方纪德碑来纪念他,将他列为“廉州三贤”之一,为他塑了像,供奉在“三贤祠”内,每年四时享受廉州百姓的祭祀。
其他文献
久闻六堡茶美誉,笔者偶得机缘,随同调研组来到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考察,在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内,访问了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石濡菲。她是集茶叶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厂长,茶厂经营的“濡菲”牌六堡茶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石濡菲是2014年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的小女儿,从小对采茶、
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鲁艺”院长的周扬同志在评价贺龙的部队时,曾满怀激情地说:“过去听说贺龙同志领导的部队有三好:仗打得好,球打得好,戏演得好。现在报上常载着你们打胜仗的消息,又看到你们的‘战斗篮球队’在延安所向无敌,再看到你们剧社的演出,真是名不虚传的‘三好部队’!”  的确,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无论战斗多么频繁,环境多么恶劣,贺龙同志都十分重视部队的文化体育工作。在他的部队里,各种文艺组织和群众
东南沿海水上人家的历史渊源  “蜑家” “蛋家” “疍民” “疍户”等,都是旧时对粤、闽沿海水上人家(这里的“水上人家”为海上蛋家,下同)的俗称。蛋,古作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未见录蜑字,宋徐铉校定本《说文解字》始见蛋字,释为“南方夷也。从虫延声”。 《康熙字典》一作“蜒”,或作“蛋”,音义均同。 《广东通志》说蛋户“其来不可考”,但又说“秦使尉屠睢统五军监禄”征西瓯越国时,一部分“莫肯为秦民”
王安娜(安娜利泽),1907年生于德国,曾在柏林大学攻读历史和语言,并以优异成绩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从1931年起,她参加了反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为此曾两次被捕入狱。1935年,她和在德国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国共产党人王炳南结婚。1936年2月,随王炳南来到中国。此后,她在中国度过了漫长的20个春秋,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很大的努力。1955年,王安娜离开中国返回民主德国,1961年移居联
壮壮、憨憨、牛牛是从一个窝里飞出的鸟兄弟。  老大壮壮机灵,老二憨憨勇敢,老三牛牛心细。哥三个离开家之后一直很团结,总是形影不离。出去捕食时,他们总是两个负责猎食,另一个负责警戒,合作得非常愉快。  有一天,哥三个听到附近有两只鸟在悄悄议论着什么,就好奇地凑近偷听。  “那片树林很特别,附近没有人类居住,也没有人去林子里砍伐树木。”  “不止呢,好像连动物都没有。”  “但大家都说那片林子里有很多
迎着凉爽的清风,我们一行人驱车来到了内蒙古大名鼎鼎的国家5A级景区——响沙湾。  买好票,大家来到响沙湾3号索道中心。索道中心的天花板上有一个巨大的红色绞盘,绞盘飞快地旋转着,绞盘的后面是一个缓冲装置,缆车到达停靠点,速度便会降下来,以便游客们上下车。我们登上了一辆红色缆车,驶出缓冲区后,缆车猛地加速,脚底下瞬间变成了深不可测的悬崖和层层叠叠的光滑的岩石。岩石上有一道道红色的条纹,就像一条条围巾。
叶培(1910—2002),曾任政协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四届、第五届常委会副主席,是一位学识渊博久负盛名的全国著名医学专家。他1910年8月生于广西融县(现为融水、融安二县)融乐镇桥头街(今属融水苗族自治县)一个著名的山主兼木材商之家,汉族,原籍广东五华县,系广东梅州曹井三十三世、五华岐岭黄沙屯十五世、广西融水三世叶氏后代。  毅然回国  叶培自小在广州市石室小学读书,1923年仅13岁即赴上海就读澄
“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回顾“一国两制”在香港回归过程中的实践历程,特别是邓小平在香港回归问题上的果敢与坚毅,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政策,进一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进一步保持和推动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并继续推动“一国两制”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全面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大有裨益。  事实上,世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香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于1987年12月28日追认钟毅将军为革命烈士。  钟毅(原名钟必规)号天任,广西省扶南县长沙村(现广西扶绥县扶南乡长沙村)人,生于1901年9月24日。其父钟曦堂(钟冥)考中光绪甲辰科秀才,成为钟家历代考取功名第一人;其母金氏,务农。钟毅有胞弟二:钟纪(国民党军长)钟协(国民党扶南县县长);有胞妹三:壬坤丽坤薇坤。兄弟姐妹都能进入较高的学校读书,可算是书香门第。民国初年,其
“裸捐”是近年来媒体的热门词汇。2010年9月6日,有“中国首善”之称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陈光标在信中说:“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裸捐’——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一时间,“裸捐”就像一剂猛药,搅动了所有中国人的神经,由此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