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主模式”追求的是在教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成教学的目标。一轮复习是高考取胜的关键,如何提高一轮复习的课堂效率成为一线高三教师始终关注的焦点。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我将“双主模式”引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课堂,在“双主合作,有效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设计教学环节,并在江苏省淮安市高三教学研讨会上开设了一节题为《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公开课。
1.备课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复习课的备课要充分考虑学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整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学生通过新课学习了解了林则徐、魏源作为开眼看世界先行者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史实。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基础知识回顾板块,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林则徐为何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③区分林则徐《四洲志》和魏源《海国图志》的历史地位。让学生结合书本自主学习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在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后,教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林则徐敢于挑战国人传统心态,直面现实“向西方学习”,是受到明清时期哪位思想家的思想影响?②鸦片战争前国人“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③与维新派及新文化运动学者学习西方的内容相比,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存在什么样的局限?④魏源《海国图志》为何仅仅在思想层面起到“引导、启迪”作用,而没有付诸实践呢?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一轮复习的教学目标。
2.课堂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一种教学资源,能激发教师有关备课的思考,课堂设计要循序渐进,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出发组织课堂,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的良好习惯,在参与中树立赢在高考的坚定信心。
本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知识点的复习,我分两个层次进行了问题设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类:①中学、西用分别指什么?②“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③结合必修二相关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第二层次是深入理解类:①促成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的内因和外因。②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来形容洋务运动,如何理解其中的“花”和“柳”的内涵?③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移花接木”“隔靴搔痒”,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分层设计较好地触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基础较弱的学生强化了基础,基础较好的学生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
3.巩固练习:教师学生双主协调互动
在夯实教材主体知识和考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的训练是一轮复习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对试题进行反复筛选,选择有价值的题目精讲精练,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的指导。
本课在康有为维新思想部分,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康有为为何借助孔子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试题呈现后尽可能让学生结合已复习的内容自主解决,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
4.课堂总结:回归以学生为本
课堂总结是一轮复习课堂的必备环节,高效的课堂总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而且跟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如何让课堂总结环节承上启下,关系着本节课的教学品质。课堂总结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把一节课的重难点单独提出进行思维强化,也可以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对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罗列。
为了提高本节课课堂总结的效果,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放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的世界背景下,同时结合必修一列强数次侵华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来看待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思想不断解放的表现。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最后教师做如下归纳: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中国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外来侵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将进一步深入到思想层面。下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一轮复习中用“双主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想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课堂“活”起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
1.备课阶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课堂上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所以复习课的备课要充分考虑学情,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整合。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课,学生通过新课学习了解了林则徐、魏源作为开眼看世界先行者向西方学习的基本史实。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基础知识回顾板块,提出了三个问题:①林则徐为何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②魏源《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③区分林则徐《四洲志》和魏源《海国图志》的历史地位。让学生结合书本自主学习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在学生解决基础知识后,教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设计了以下问题:①林则徐敢于挑战国人传统心态,直面现实“向西方学习”,是受到明清时期哪位思想家的思想影响?②鸦片战争前国人“盲目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③与维新派及新文化运动学者学习西方的内容相比,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存在什么样的局限?④魏源《海国图志》为何仅仅在思想层面起到“引导、启迪”作用,而没有付诸实践呢?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达到了一轮复习的教学目标。
2.课堂设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的课堂设计要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一种教学资源,能激发教师有关备课的思考,课堂设计要循序渐进,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出发组织课堂,分层次地设计问题,让各层次的学生养成积极参与课堂的良好习惯,在参与中树立赢在高考的坚定信心。
本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知识点的复习,我分两个层次进行了问题设计,第一层次是基础知识类:①中学、西用分别指什么?②“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③结合必修二相关知识,概述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第二层次是深入理解类:①促成洋务派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的内因和外因。②有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来形容洋务运动,如何理解其中的“花”和“柳”的内涵?③有人说洋务运动是“移花接木”“隔靴搔痒”,由此可见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问题分层设计较好地触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其中基础较弱的学生强化了基础,基础较好的学生深化了对教材的理解。
3.巩固练习:教师学生双主协调互动
在夯实教材主体知识和考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答题能力的训练是一轮复习不可或缺的。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对试题进行反复筛选,选择有价值的题目精讲精练,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答题方法的指导。
本课在康有为维新思想部分,我提出了以下问题:康有为为何借助孔子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试题呈现后尽可能让学生结合已复习的内容自主解决,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学生理解有难度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点拨。
4.课堂总结:回归以学生为本
课堂总结是一轮复习课堂的必备环节,高效的课堂总结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是该单元的起始课,而且跟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如何让课堂总结环节承上启下,关系着本节课的教学品质。课堂总结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把一节课的重难点单独提出进行思维强化,也可以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对本节课复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罗列。
为了提高本节课课堂总结的效果,我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将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放在西方资本主义崛起的世界背景下,同时结合必修一列强数次侵华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来看待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及思想不断解放的表现。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总结不同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目的。最后教师做如下归纳:伴随着欧美资本主义的崛起,近代中国面临着一次又一次外来侵略……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层次将进一步深入到思想层面。下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一轮复习中用“双主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想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和谐统一起来,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课堂“活”起来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