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空洞命名,不如潜心诗艺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在纪念“新诗”诞生百年的大背景下,汉语诗歌写作界关于“第四代诗歌”的理论批评和作品展示也显得颇为热闹,不少诗人和评论家都颇为积极地参与其中。一些诗刊也专门设立“第四代诗歌”栏目,甚至出版专号,以之作为话语发布平台的声援。事实上,“第四代诗歌”并非一个新出概念,据张修林《第四代诗歌:语言就是现实》一文的考证,“第四代诗歌”这一命名最早出现的时间,大约在1989年左右,它被用来指称区别于1989年前“第三代诗歌”的、更为年轻的诗人们的创作,不过一开始它基本上就是一个预设的概念,因为当时显然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足以和“第三代诗歌”相提并论的诗歌创作群体。到了2000年,由诗人龚静染、聂作平编选的《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该选集收入臧棣、余怒、伊沙、安琪、道辉、西渡、张执浩、雷平阳、庞培、徐江、沈苇、桑克等一批实力诗人主要创作于1990年代的诗作。毋庸置疑,这部选集带有某种鲜明的目的性,即试图在诗歌写作实践层面坐实“第四代诗歌”这一命名,从而扩张其话语的合法性。而在诗歌民刊《审视》2014年推出的“中国第四代诗歌专号”中,除“60后”诗人外,朵渔、沈浩波、刘春、扶桑、宇向、熊焱、李成恩等近年来较为活跃的“70后”、“80后”诗人的作品,也都被纳入“第四代诗歌”的宏大叙述框架之中。由此可见,“第四代诗歌”这一概念的外延边界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从现有的资料看,所谓“第四代诗歌”,首先是相对“第三代诗歌”而言的,主要指的是“第三代诗歌”之后的诗人的写作。与之相关联的概念,往前推,“第二代诗歌”,就是“朦胧诗”;而1949年后成长起来的第一批诗人的写作,可以称之为“第一代诗歌”。这些代际概念分别对应当代汉语诗歌发展的不同阶段,构成了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诗歌写作群体的完整谱系。如果从文学史或诗歌史叙述的视角来看,直到1985年前后整体登场的“第三代诗歌”,这些代际概念的便利性和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在当代诗歌史上,第一次明确用代际概念指称的正是“第三代诗歌”,而此前出现的“朦胧诗”的命名,最初来自一篇批判文章的标题,流露出鲜明的否定色彩,因此后来有不少论者把“朦胧诗”改称为“新诗潮”,正体现了对这种否定色彩的有意规避。与之相呼应,在既有的当代诗歌研究论著中,“第三代诗歌”也常常被称作“后朦胧诗”或“后新诗潮”。
  如果说“朦胧诗”和“第三代诗歌”的命名,分别指向当代汉语诗歌的思潮性现象,并清晰呈现出各自指称对象的整体性美学特征,既契合了当日的语境,也找到了坚实的逻辑起点,那么,“第四代诗歌”的命名就显得暧昧、无力得多。这里所说的暧昧,是指它的命名对象是变动不居的,很难以一个简单的概念对之作出整体性的把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1990年代以来的当代汉语诗歌写作发生了重大转向,即思潮性、流派性的写作已然隐退,代之而起的是个人化的写作,用著名学者王光明先生的话说,是一种“在非诗的时代展开”的“个体承担的诗歌”。而所谓“无力”,是说“第四代诗歌”这个预设的概念在面对1990年代以来的汉语诗歌写作中的丰富多元的各种现象、诗人个体时,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甚至漏洞百出。
  “第四代诗歌”拥趸者张修林发表于1997年的《第四代诗歌:语言就是现实》一文,体现了作者某种颇为自负的理论野心。该文从所谓“语言态度”切入,首先向“第三代诗歌”开炮,认为后者中即使是最高水平的非非主义的语言价值变构理论都“并未从根本上发现认识到语言就是历史与现实本身”,进而提出以“语言就是现实”这一理论作为“第四代诗歌”的区别性特征,并对之做出如下具体的阐释:“‘语言就是现实’,是指语言与现实同构、同一,语言就是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状态;一种语言就是一种现实。这种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现实由原语言/原现实与再语言/再现实组成。自然本身的存在活动语言与现实叫做原语言/原现实,人类在自然中的存在活动语言与现实叫做再语言/再现实。艺术语言/艺术现实是一种本真的再语言/再现实。变化包括自然变化和人类参与的动性变化,亦即原变化与再变化,艺术变化是一种人性的本真变化,是所有变化中最富灵性、最具灵动的变化。”这些相互缠绕、相互指涉的概念,貌似富于哲学化和理论性,但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精准地勾勒出“第四代诗歌”的精神特质?显然还有很多需要商榷之处。作者在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诗歌文本作为支撑其观点的正反例证,其逻辑理路是:把所谓“第四代诗歌”作品作为正例,第三代诗人的作品作为反例,二者对比分析。此举十分突出地体现了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笔者曾在谈论“中间代”诗歌命名的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在外部话语空间日趋逼仄和内心表达焦虑不断加深的双重压力之下,当代诗人只有通过一种自我命名来努力维系自身的合法性。”这些急于自我命名的诗人,大多都认为自己的诗歌写作遭到了遮蔽,因此需要通过命名来解蔽,以更为充分地显示自身的存在感。当下诗坛重提“第四代诗歌”,相关话语的背后,无疑也具有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意味。
  对这种复杂微妙意味的省察和思考,在不少批评家的文章里都可以读到。譬如,敬文东曾以“可疑的第四代诗人”一语,来表达他对“第四代诗歌”命名所持的保留意见。在他看来,“构成一代诗人的永远是互不重复、一次性生成的个体独特性——他们彼此区分,以自己鲜明的诗歌个性,把自己从集体中分离出来,最终将不属于任何一代人。”换言之,我们应该把更多注意力投向那些鲜活成长的诗人个体,应谨慎地使用群体性概念。与之相呼应,霍俊明也在一篇文章中清晰地表明了他对“第四代诗歌”命名的某种质疑:“既然第四代不同于第三代而且主要集中在90年代写作,那么这些命名者有没有认识到所谓的这个意义上的‘第四代’与‘90年代诗歌’有着怎样的关系?二者是相同的关系还是有着一种差异?不管怎么说,第四代这个概念有着命名的局限和界定时的模糊性,更多地强调了与第三代的差异(如个人化)而模糊了与90年代诗歌的整体写作氛围。”这里把两个有明显内涵重叠的概念“第四代诗歌”和“90年代诗歌”并置,让命名者的纰漏无所遁形。另一位论者王士强虽未直接提出质疑,却也在应然语式中委婉地流露出某种不满意:“‘第四代’诗歌应该是一种生长性概念、可能性诗学,它应该有形色各异的面孔,有强大的、消化一切的胃。”然而,这里所期望的“应然”,能否最终转化为一种“实然”?笔者对此持悲观态度。
  综上所述,“第四代诗歌”这一命名尽管具有一定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具体话语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暴露出各种问题,因而建议慎用、少用,甚至弃之不用。笔者的观点是,与其空洞地命名,不如潜心于诗艺。这里所说的“潜心诗艺”,一方面,我们期望当下诗人能够远离那种斤斤计较的话语权争夺,让自己的写作应真正回归诗歌艺术本身,让现代汉诗写作成为锻造现代汉语的诗性进而想象当下世界的重要的文学实践,正如诗人臧棣最近在其微博上所言,“新诗的要义,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作为一种实践,新诗不过是敦促我们在语言的心智方面尽量保持一种汉语的开放性,以应对现代世界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新诗想要解决的,其实主要还不是汉诗本身的问题,而是作为一种表达的汉语的开放性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期待着研究者能够以一种更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观照现代汉语诗歌,切实从诗歌艺术的基本问题出发,认真梳理、总结“新诗”百年来累积的艺术经验,同时也深入研究那些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诗人个体的写作,为现代汉诗未来的发展之路夯实基础。
  责任编辑 石华鹏
其他文献
我今年83歲,最近因为腰痛到医院就诊,检查后发现是腰椎压缩性骨折。请问,日常生活该注意什么?  河南商丘 李淑云  压缩性骨折常见于老年人,因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而引起骨质的强度明显减小,当受到垂直方向的暴力,会导致骨质的压缩变扁,从而出现压缩性骨折。  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在弯腰或者抬重东西的时候易出现腰椎和胸椎的压缩性骨折。骨折后可能即刻出现胸闷、腰痛、直不起腰,也可能隐隐作痛,如果症状不是很严
有一名青年教师,由于业务精湛、成绩突出,竞聘上了小学副校长的职位。在平常的工作中,除了任教一个班的语文学科外,还分管全校的教学、考勤等许多工作。虽然比以前更加卖力,每天忙得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但工作上总有丢三落四的感觉。尤其是他为人老实,不善于与别人周旋,以至于认真负责的优点,反而成了他的短处,经常因对检查、评比等工作的较真而得罪许多人,还因事务繁多、心绪不宁影响了自身業务水平的提高,并荒废了自幼
“对于文化问题,我决定用最诚恳、最隆重的方式来试着回答”,余秋雨老师在新作《何谓文化》的自序中如是说道。所谓“诚恳”,所谓“隆重”,指的是余老师将从学理、生命、文明、古典四大方面来“全面解释文化究竟是什么”。  不比他人尽精力于文化之一门一目,余老师则专力研究文化本身。或者说得更清楚些,某种意义上,余老师大概觉得自己颇能和文化等同起来,“从四年前开始,台湾最著名的《远见》杂志作出一个决定,他们杂志
2006年10月16日,第23届女子国际象棋世界青年锦标赛(20岁以下)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结束了最后一轮(第13轮)的比赛,南京一中学生沈阳勇夺冠军。这是继诸宸1994年夺得世青赛冠军之后,中国女棋手再一次在这重大赛事中夺得冠军。当晚,当获知女儿获得世界冠军后,沈阳的父亲就发了如下短信:“女儿,最热烈地祝贺你!这是你继2001年获得少儿世界冠军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下一个目标该是个人和团体世界冠军了
我们都听说过“鸟巢”,也许你还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但大家往往对它的整体结构、材质和设计意图知之甚少。读了本文后,你一定会对“鸟巢”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介绍“鸟巢”时,作者遵循了一定的顺序,依次从整体情况、外形结构、特殊材料和结构、人文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这样的顺序既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也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了“鸟巢”。  [读有所思]  结尾处提到“在这里,人,真正被赋予了中心的地位”,结合全文说
【摘 要】 文章选取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 (WOS)两个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运用CiteSpace V软件对2009—2018年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风险分担文献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通过对国内外的文献发表时间、文献作者和机构以及研究热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相较国外,近10年国内学者在该领域发文量多,但研究内容本身存在滞后性,且学者和机构间合作较少。基于可视
北非战役是军迷们津津乐道的二战往事,在那里,德国和英国的装甲部队展开了极具力量感的大碰撞。不过,在北非战役开始之前,二战非洲战场的热点乃是意大利人和英国人对抗的东非战役。在东非的战事中,英军以少胜多一路奏捷,把墨索里尼的东非殖民帝国迷梦击得粉碎,而其中的关键,便是1941年初春的克伦之战。  兵家必争之地  在地处非洲大陆东北角的厄立特里亚,连绵的山地犹如一道天然屏障,拱卫着那里的滨海重镇克伦。意
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教学点对于义务教育的发展、保障教育民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义务教育布局调整中,撤并农村学校,不可避免地导致教学点急剧减少,学校的服务半径加大,学生就学成本增加。2012年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总体要求:“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 “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各地
我很欣赏冰心老人的名言: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在我的心目中,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具有“诚信、合作、竞争、包容”的特质,而班级文化建设就好比建造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各种鲜花散发着迷人的芳香,熏陶着每一位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教师应该在平时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展示教育目标,强化引导,深入落实。  一、独特迷人的天人菊——班干部团队文
1.慎选卧位姿势    手术后患者卧床姿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在全身麻醉未清醒之前,应平卧并将头转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误吸而窒息。硬膜外麻醉和腰麻手术后,应平卧6小时(不要枕头),以减少麻醉后头痛的发生。如腹腔有感染时,可采用半坐卧位,有利于炎性渗出物聚集于盆腔,预防膈下脓肿的发生。    2.吃的问题    一般中小手术后,饮食不需严格限制。较大的手术,则要等到有正常排气或排便后,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