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学生,如果思路不畅,拿起笔来,不知道该写什么;或者思路不顺,想要写些什么,但不知道从哪里下笔。试想,这样学生,也要他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岂非缘木求鱼?作文思路训练,正是为了解决写作教学中的这个难题,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思路基本功的训练。如何存教学实践中去加强对学生作文思路的训练呢?
一、大量占有材料
在作文教学安排上,除了讲好课本单元作文训练外,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上,让他们从书山报海中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为人处世的哲理,学会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方法。
具体做法:
(1)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并要求做读书卡片,积累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2)组织订阅一些优秀报刊。我们坚持订阅了《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评点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作文成功之路》、《小小说》等。
(3)组织学生向外订阅好书。凡是好书,我都大胆向学生推荐。我前后向学生推荐了作文评点报社汇编的《初中作文精批》一书,快速写作研究院汇编的《快速作文真法》、《作文技法新探索》、《快速作文描写论据手册》等。
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比较大,他们占有大量的资料,因此提笔作文时,都比较顺利。
二、真实体会生活
目前,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弊病:假话连篇——编;东凑西拼—抄;华而不实——空。而要医治这些病症,就要引导他们写真人,记实事,抒真情,发实感。一句话,写真人实事。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绝不是靠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体会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就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怎样把人和事写得真实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我们的散文家朱自清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观察时对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
我们组织学生观察了由政府组织的集体婚体;组织观察了篮球比赛等。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组织的,但我时常教育学生如何留心观察周边事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其次,要亲身参与,细心体会。有参与,感受会很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或条理清楚,或感情丰富。
像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些说明文,如写《我们的学校》、《东石古寨》等,我都要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并现场指导;如写《不倒翁的制作》、《生日卡的制作》等,我就请劳技老师来教。由于学生是亲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感同身受,因此写出不少好的佳作。
三、善于观察,加深认识,使文章言之有物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写作时,对所写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否则,对客观事物观察不细,了解不深,需要叙述,叙述不具体,需要描写,描写不细致,需要议论,议论不成理。如此文章,也堪入目么?因此,鲁迅认为写作“第一须观察”,也就是从观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如范仲淹经过对洞庭湖的细致观察和周密调查,方概括出它的景象特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晨光中观察与在薄暮中观察,在晴天里观察与在雨天里观察,所见就完全不同。晴天看到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雨天看到的则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从而托出文章的中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无以上观察、描写,作者精辟的立论,也就成为无本之木。而《岳阳楼记》也将难以列入传统的名文之林。
四、善于想象,开拓思路,使文章水到渠成
作文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线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这样,才能把日常的东西写得光彩照人,把单调的事情写得平中见奇。为了加大想象思维训练的力度,可以使用密集型的训练方式,如《路》,从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路,想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比喻的路:改革之路金光灿烂;振兴之路就在脚下;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心血铺就;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善于选择,去粗取精,使文章脍炙人口
选择,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审题、立意、构思到技巧、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科学的选择。否则,不分皂白,不识底里,就难以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来。例如马克思在给女儿的信中引用过阿拉伯的一则寓言:湍急的河上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这则寓言,有几种观点可以提炼:人要自知,不能妄自尊大;人无完人,不能只看一面;见人有难,不能袖手旁观;学习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其中最佳观点应是最后一个选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虽然其它观点都能与寓言沾边,但最后一个观点却能对哲学家理论脱离实际、只知背诵书本条文的一个有力否定。从而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的致命弱点。
作文时,可以集中多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来选择,从而训练他们的选择思维能力。
六、善于比较,辨别优劣,使文章相反相成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明事物的特征。正误是非,善恶美丑,总是在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在写作教学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思维训练,就可使文章思路得到拓宽,学生认识得到深化。如《她被解聘之后》,向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材料:一个女大学生,报考某大公司攻关小姐,因落榜而自杀,幸亏遇救脱险。正当此时,传来喜讯,她被录取了。因誊写录取名单的差错,榜上漏掉了她的名字。她正在欣喜若狂之际,却又传来消息,她已被公司解聘了。解聘的理由是: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承担起公司建功立业的攻关大任呢?要求写出这个女生被解聘后的心理状态和她的归宿的可能性。学生主要写了两种心理状态和两种个人结局:一是受到更大刺激,决心一死了之,或者变成一个“女狂人”;一是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坚强起来,也许成为一名“女强人”。要求将这两者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感人,更有教育意义。很明显,前者比较消极,具有悲剧色彩,但它可从反面来教育人,人们看了也会为之感叹、惋惜;后者较为积极,有悲喜剧色彩,能促人长善救失,改正错误,奋起直追。因此,前者可以写,但应鼓励青少年写出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女强人”的作品。学生比较能力增强了,就会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独特,不为前人所囿、不为今人所扰的好文章来。
一、大量占有材料
在作文教学安排上,除了讲好课本单元作文训练外,我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上,让他们从书山报海中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懂得为人处世的哲理,学会观察事物和描述事物的方法。
具体做法:
(1)经常组织学生到图书馆读书看报,并要求做读书卡片,积累资料,然后进行交流。
(2)组织订阅一些优秀报刊。我们坚持订阅了《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评点报》、《全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通讯》、《作文成功之路》、《小小说》等。
(3)组织学生向外订阅好书。凡是好书,我都大胆向学生推荐。我前后向学生推荐了作文评点报社汇编的《初中作文精批》一书,快速写作研究院汇编的《快速作文真法》、《作文技法新探索》、《快速作文描写论据手册》等。
在我的影响带动下,学生的阅读量相对比较大,他们占有大量的资料,因此提笔作文时,都比较顺利。
二、真实体会生活
目前,很多学生的作文中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弊病:假话连篇——编;东凑西拼—抄;华而不实——空。而要医治这些病症,就要引导他们写真人,记实事,抒真情,发实感。一句话,写真人实事。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绝不是靠编造出来的,而是要去体会生活。没有对生活的热爱、体验和思考,就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怎样把人和事写得真实呢?
首先,要细致观察。我们的散文家朱自清就特别强调这一点,认为观察时对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能轻易放过”。
我们组织学生观察了由政府组织的集体婚体;组织观察了篮球比赛等。当然,生活中还有很多是我们没有办法组织的,但我时常教育学生如何留心观察周边事物,并写好观察日记。
其次,要亲身参与,细心体会。有参与,感受会很深刻,写出来的文章或条理清楚,或感情丰富。
像我在指导学生写一些说明文,如写《我们的学校》、《东石古寨》等,我都要专门组织学生参观,并现场指导;如写《不倒翁的制作》、《生日卡的制作》等,我就请劳技老师来教。由于学生是亲身参与,整个创作过程感同身受,因此写出不少好的佳作。
三、善于观察,加深认识,使文章言之有物
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开始。写作时,对所写对象,有了清楚的认识,才能写出好文章。否则,对客观事物观察不细,了解不深,需要叙述,叙述不具体,需要描写,描写不细致,需要议论,议论不成理。如此文章,也堪入目么?因此,鲁迅认为写作“第一须观察”,也就是从观察出发,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思考,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如范仲淹经过对洞庭湖的细致观察和周密调查,方概括出它的景象特征:“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同是一个洞庭湖,在晨光中观察与在薄暮中观察,在晴天里观察与在雨天里观察,所见就完全不同。晴天看到的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雨天看到的则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从而托出文章的中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无以上观察、描写,作者精辟的立论,也就成为无本之木。而《岳阳楼记》也将难以列入传统的名文之林。
四、善于想象,开拓思路,使文章水到渠成
作文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线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这样,才能把日常的东西写得光彩照人,把单调的事情写得平中见奇。为了加大想象思维训练的力度,可以使用密集型的训练方式,如《路》,从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路,想象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比喻的路:改革之路金光灿烂;振兴之路就在脚下;人生之路贵在探索;成才之路心血铺就;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善于选择,去粗取精,使文章脍炙人口
选择,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从审题、立意、构思到技巧、语言的运用,都离不开科学的选择。否则,不分皂白,不识底里,就难以写出合乎要求的文章来。例如马克思在给女儿的信中引用过阿拉伯的一则寓言:湍急的河上一条小船,小船上坐着一位哲学家和一位船夫。哲学家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没有。”哲学家摇了摇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你学过数学吗?”船夫:“没有。”哲学家动情了:“那你简直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这时,一阵狂风把船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哲学家回答:“不会。”船夫:“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这则寓言,有几种观点可以提炼:人要自知,不能妄自尊大;人无完人,不能只看一面;见人有难,不能袖手旁观;学习理论,不能脱离实际。其中最佳观点应是最后一个选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虽然其它观点都能与寓言沾边,但最后一个观点却能对哲学家理论脱离实际、只知背诵书本条文的一个有力否定。从而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社会实践的致命弱点。
作文时,可以集中多种不同的思想观点,让学生来选择,从而训练他们的选择思维能力。
六、善于比较,辨别优劣,使文章相反相成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辨明事物的特征。正误是非,善恶美丑,总是在比较中显得更为鲜明。在写作教学中,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思维训练,就可使文章思路得到拓宽,学生认识得到深化。如《她被解聘之后》,向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材料:一个女大学生,报考某大公司攻关小姐,因落榜而自杀,幸亏遇救脱险。正当此时,传来喜讯,她被录取了。因誊写录取名单的差错,榜上漏掉了她的名字。她正在欣喜若狂之际,却又传来消息,她已被公司解聘了。解聘的理由是:连如此小小的人生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能承担起公司建功立业的攻关大任呢?要求写出这个女生被解聘后的心理状态和她的归宿的可能性。学生主要写了两种心理状态和两种个人结局:一是受到更大刺激,决心一死了之,或者变成一个“女狂人”;一是受到深刻教育,从此坚强起来,也许成为一名“女强人”。要求将这两者进行比较,看哪一种更感人,更有教育意义。很明显,前者比较消极,具有悲剧色彩,但它可从反面来教育人,人们看了也会为之感叹、惋惜;后者较为积极,有悲喜剧色彩,能促人长善救失,改正错误,奋起直追。因此,前者可以写,但应鼓励青少年写出更多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女强人”的作品。学生比较能力增强了,就会打开思路,写出新颖、独特,不为前人所囿、不为今人所扰的好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