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你对以下几组镜头不会陌生。
镜头一:公开课上,某生偶然生成一个还算刁钻的问题,教者囿于课前准备不足或知识面相对狭窄而一时语塞。于是,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就这样应付:“……啊哦,这个问题嘛提得好,值得大家思考。老师心中有了答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和老师的答案一致!”如果学生讨论出答案还好,如果学生也犯难,就准备着这样应付:“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课后讨论讨论,就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吧!”
镜头二:常态课上,某生提出一个疑问,一下子将住了侃侃而谈的教者。“什么乱七八糟的,这跟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系吗?以后要注意听讲,不要胡说乱问!”这一回答,让求知者闹了个大红脸不说,其余生等从此也“谨言慎行”。以后的课堂,谁还敢再“胡说乱问”!
镜头三:课外,一生兴冲冲地找到辅导老师释疑。教者对问题很不熟悉,又怕失却“师道尊严”,咿哩哇啦地乱解答一气,听者却一头雾水。“懂了吗?”“还不太懂!”“回去慢慢琢磨吧!这些偏题怪题肯定考不到。”求教者无奈,只好怏怏离去……
教师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虽然我们常提教师要拥有“一桶水”,可实际上,任何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抑或是教育大家,他那桶“水”也不可能是“满满”的。当学生们激扬的思维碰撞出乎教者那桶“水”时,教者该如何应对?是如上文所述“智慧”地应付一下,以保全“师道尊严”,还是大声说“不知道”,留有和孩子们继续进行健康愉快的探究空间,以“保证”“师道尊严”?颇值得思考。
近读一则关于科学大师丁肇中先生“不知道”的轶事,感慨颇多。
2004年10月,大师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报告。一位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先生坦然地说。又一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不知道!”先生略一思考后坚决地说。“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大家以为,对这样“大众化的话题”先生该恣意畅谈了吧。孰料,先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许多人为此大惑不解: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很普通啊,绝算不上刁钻古怪,不要说丁先生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忽悠”过去,即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诺贝尔奖得主”的面子和影响呀,怎能“三问”全不知呢?
实际上,据知情媒体透露,对大师来说,“不知道”是件很平常的事。他一直谨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绝不“强不知以为知”地乱讲话。不管任何场合,大师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
细细想来,这些个“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不但无损大师的高大形象,还验证了“大师”之所以让人“仰止”的奥秘。这不,“三问不知”的结果是南航师生们如雷的掌声!
事实上,丁肇中先生的“不知道”,恰是一面明丽的镜子,诚请那些怕说“不知道”的老师“照一照”。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普通教育者,如果在教学上没有严谨的态度,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想当然乱解释——顾及自己的颜面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稀奇古怪的答案来糊弄,那样,失去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甚至于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误导和损失。
卢梭有句诤言请大家谨记:“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撒谎撒漏了底,就有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亲爱的老师们,请勇于对自己一知半解的问题说“不知道”吧,因为敢说“不知道”,也是一种气量,也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镜头一:公开课上,某生偶然生成一个还算刁钻的问题,教者囿于课前准备不足或知识面相对狭窄而一时语塞。于是,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就这样应付:“……啊哦,这个问题嘛提得好,值得大家思考。老师心中有了答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和老师的答案一致!”如果学生讨论出答案还好,如果学生也犯难,就准备着这样应付:“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课后讨论讨论,就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吧!”
镜头二:常态课上,某生提出一个疑问,一下子将住了侃侃而谈的教者。“什么乱七八糟的,这跟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系吗?以后要注意听讲,不要胡说乱问!”这一回答,让求知者闹了个大红脸不说,其余生等从此也“谨言慎行”。以后的课堂,谁还敢再“胡说乱问”!
镜头三:课外,一生兴冲冲地找到辅导老师释疑。教者对问题很不熟悉,又怕失却“师道尊严”,咿哩哇啦地乱解答一气,听者却一头雾水。“懂了吗?”“还不太懂!”“回去慢慢琢磨吧!这些偏题怪题肯定考不到。”求教者无奈,只好怏怏离去……
教师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虽然我们常提教师要拥有“一桶水”,可实际上,任何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抑或是教育大家,他那桶“水”也不可能是“满满”的。当学生们激扬的思维碰撞出乎教者那桶“水”时,教者该如何应对?是如上文所述“智慧”地应付一下,以保全“师道尊严”,还是大声说“不知道”,留有和孩子们继续进行健康愉快的探究空间,以“保证”“师道尊严”?颇值得思考。
近读一则关于科学大师丁肇中先生“不知道”的轶事,感慨颇多。
2004年10月,大师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报告。一位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先生坦然地说。又一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不知道!”先生略一思考后坚决地说。“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大家以为,对这样“大众化的话题”先生该恣意畅谈了吧。孰料,先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许多人为此大惑不解: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很普通啊,绝算不上刁钻古怪,不要说丁先生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忽悠”过去,即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诺贝尔奖得主”的面子和影响呀,怎能“三问”全不知呢?
实际上,据知情媒体透露,对大师来说,“不知道”是件很平常的事。他一直谨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绝不“强不知以为知”地乱讲话。不管任何场合,大师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
细细想来,这些个“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不但无损大师的高大形象,还验证了“大师”之所以让人“仰止”的奥秘。这不,“三问不知”的结果是南航师生们如雷的掌声!
事实上,丁肇中先生的“不知道”,恰是一面明丽的镜子,诚请那些怕说“不知道”的老师“照一照”。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普通教育者,如果在教学上没有严谨的态度,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想当然乱解释——顾及自己的颜面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稀奇古怪的答案来糊弄,那样,失去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甚至于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误导和损失。
卢梭有句诤言请大家谨记:“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撒谎撒漏了底,就有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亲爱的老师们,请勇于对自己一知半解的问题说“不知道”吧,因为敢说“不知道”,也是一种气量,也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