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要敢于承认“不知道”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ybgt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信你对以下几组镜头不会陌生。
  镜头一:公开课上,某生偶然生成一个还算刁钻的问题,教者囿于课前准备不足或知识面相对狭窄而一时语塞。于是,这些“有经验”的老师就这样应付:“……啊哦,这个问题嘛提得好,值得大家思考。老师心中有了答案,大家讨论讨论,看谁和老师的答案一致!”如果学生讨论出答案还好,如果学生也犯难,就准备着这样应付:“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课后讨论讨论,就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思考题吧!”
  镜头二:常态课上,某生提出一个疑问,一下子将住了侃侃而谈的教者。“什么乱七八糟的,这跟本节课学习内容有关系吗?以后要注意听讲,不要胡说乱问!”这一回答,让求知者闹了个大红脸不说,其余生等从此也“谨言慎行”。以后的课堂,谁还敢再“胡说乱问”!
  镜头三:课外,一生兴冲冲地找到辅导老师释疑。教者对问题很不熟悉,又怕失却“师道尊严”,咿哩哇啦地乱解答一气,听者却一头雾水。“懂了吗?”“还不太懂!”“回去慢慢琢磨吧!这些偏题怪题肯定考不到。”求教者无奈,只好怏怏离去……
  教师也是一群普普通通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虽然我们常提教师要拥有“一桶水”,可实际上,任何教师,哪怕是特级教师,抑或是教育大家,他那桶“水”也不可能是“满满”的。当学生们激扬的思维碰撞出乎教者那桶“水”时,教者该如何应对?是如上文所述“智慧”地应付一下,以保全“师道尊严”,还是大声说“不知道”,留有和孩子们继续进行健康愉快的探究空间,以“保证”“师道尊严”?颇值得思考。
  近读一则关于科学大师丁肇中先生“不知道”的轶事,感慨颇多。
  2004年10月,大师给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师生作报告。一位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先生坦然地说。又一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不知道!”先生略一思考后坚决地说。“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方向?”大家以为,对这样“大众化的话题”先生该恣意畅谈了吧。孰料,先生的回答仍是“不知道”。
  许多人为此大惑不解: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很普通啊,绝算不上刁钻古怪,不要说丁先生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忽悠”过去,即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诺贝尔奖得主”的面子和影响呀,怎能“三问”全不知呢?
  实际上,据知情媒体透露,对大师来说,“不知道”是件很平常的事。他一直谨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古训,绝不“强不知以为知”地乱讲话。不管任何场合,大师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
  细细想来,这些个“不知道”,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态度,不但无损大师的高大形象,还验证了“大师”之所以让人“仰止”的奥秘。这不,“三问不知”的结果是南航师生们如雷的掌声!
  事实上,丁肇中先生的“不知道”,恰是一面明丽的镜子,诚请那些怕说“不知道”的老师“照一照”。负有“传道授业解惑”之责的普通教育者,如果在教学上没有严谨的态度,对学生的一些问题想当然乱解释——顾及自己的颜面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稀奇古怪的答案来糊弄,那样,失去的不仅仅是面子,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甚至于给教育事业带来不可挽回的误导和损失。
  卢梭有句诤言请大家谨记:“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撒谎撒漏了底,就有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亲爱的老师们,请勇于对自己一知半解的问题说“不知道”吧,因为敢说“不知道”,也是一种气量,也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
其他文献
《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8日“今话题”版讨论了“监控摄像头该不该进教室”的话题,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该不该进教室,成为激烈争论的话题,各抒己见,贬褒不一。笔者从几个心理效应看,弊多利少,教室里不该安装摄像头。    一、 情绪效应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小羊置于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另一只小羊旁拴了一只恶狼,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
本文从农村居民身体状况、经济收入、就医行为和患病心理分析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从农村居民的就医需求去考察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实际绩效,试图发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行
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锐意创新改革的教师队伍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立足于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专业能力,促进了学校的持续和谐发展。作为每个学年都要开展的常规工作,我校的校本培训有五个特点:一是有针对性,二是内容丰富,三是过程实在,四是形式多样,五是实效性强。下面从五个方面介  绍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 自主发展式培训    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教师专业
笔者在教学六年级“方程”单元(苏教版)时常遇见一个现象:在解形如X÷=8的分数方程时,学生会出现以下解题步骤:X÷×4=8×4,刚开始本人不解其中缘由,以为粗心所致,只是让学生在解题时细心些,对问题的本质未引起重视。近来在课题《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体系化”的研究》中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原来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关,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就应该让学生
本文从中国1981-2000年粮食产量和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之阍的关系出发,利用C—D生产函数,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e5.0和SPSS11.5对影响我国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
小学数学课程的生活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启迪思维,让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金桥”,是学生求知增智的重要环节。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如何呢?  一、 小学生数学课堂中动手操作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但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动手操作片面化、简单化和形式化的现象。其主
农民持续增收本是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意,但由于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民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弱势主体.持续增收存在问题,需要政府帮助,政府应从农民国民待遇的角度推动制度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