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注重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应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参与度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探究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生动机是关键。
1.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生物课堂的氛围活跃,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等内在因素,学生的思维在内因的驱动下,灵感被诱发,进而容易产生疑问,为进一步探究和追问提供条件。
2.运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穿插简笔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边讲边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深入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对生物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做好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探究生物知识的基本方法,具有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生物教材依据课标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在课堂中注重观察和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过程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并且能通过解决实验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
二、关注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成败。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妥善处理,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分层引导和激励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目的,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问题被提出后迎之而来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资料的收集,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等,强化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思考如何“用教材教”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应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和教材的滞后性,利用教材内容的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教材内容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累积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推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相似的知识点的总结和辨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生物学规律,突出重点,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在获知的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从科学规律的本质出发。
例如,“粪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材分别安排了消化和泌尿两个不同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两个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生理活动,但学生对其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笔者在课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个生理功能的两种不同的产物?”学生往往要分成两派进行激烈的争辩。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熟悉度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一起,承认并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让学生对比分析产生的途径和形成的过程,进行小课题探究。将内容下放给学生,通过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对比,让学生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两个生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解利用,氧气的来源等,从而使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串在一起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只需在某些关键之处稍加指点即可,如小肠和肾脏的结构特点、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等。
四、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甄别资源并组织用于教学。怎样才能将有效的教学资源结合到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呢?
资源的整合要密切联系课堂内容,如果在网上搜集资料,任何一节生物学课的内容都会得到大量的案例、图片、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筛选。
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谈到“少儿肥胖”的社会现象,可以采取现身说法、报纸报道、网络图片等,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资源。
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学科尤其如此。在生物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
例如,认识“眼睛的结构”要用到“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肺的通气”要用到“大气压强的原理”,这些原理都是物理学的知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有效性应表现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参与度高。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探究自主性,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生动机是关键。
1.巧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的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生物课堂的氛围活跃,感染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等内在因素,学生的思维在内因的驱动下,灵感被诱发,进而容易产生疑问,为进一步探究和追问提供条件。
2.运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穿插简笔画,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边讲边画,可以使静态的过程动态化,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由局部到整体、逐层深入地表现生物的动态变化过程,使学生对生物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3.做好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观察和实验是探究生物知识的基本方法,具有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点。生物教材依据课标要求选编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内容。在课堂中注重观察和实验,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相关的生物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过程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动中学、玩中学,并且能通过解决实验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获取新的知识。
二、关注学生“提问”能力培养
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成败。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妥善处理,根据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领悟能力的差异,分层引导和激励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是目的,是创新教育的起点。问题被提出后迎之而来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资料的收集,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思考、讨论等,强化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形成灵活的创新思维,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三、思考如何“用教材教”
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应弥补教材中的某些缺憾和教材的滞后性,利用教材内容的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教材内容的差异性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辨析,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累积资料引导学生进行统计推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相似的知识点的总结和辨析,可以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生物学规律,突出重点,使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在获知的体验过程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时,要从科学规律的本质出发。
例如,“粪便的形成和尿液的形成过程”,教材分别安排了消化和泌尿两个不同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两个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的生理活动,但学生对其形成原理并不清楚。笔者在课堂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便和小便是不是同一个生理功能的两种不同的产物?”学生往往要分成两派进行激烈的争辩。由此可见,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熟悉度还停留在表面。在教学过程中,可将这两部分内容放在一起,承认并利用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让学生对比分析产生的途径和形成的过程,进行小课题探究。将内容下放给学生,通过对两部分内容进行仔细分析对比,让学生系统地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在这两个生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其他问题,如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分解利用,氧气的来源等,从而使消化、循环、呼吸、泌尿等系统串在一起让学生作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只需在某些关键之处稍加指点即可,如小肠和肾脏的结构特点、尿液形成的主要过程等。
四、重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初中生物学课程教学资源非常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学习,甄别资源并组织用于教学。怎样才能将有效的教学资源结合到初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呢?
资源的整合要密切联系课堂内容,如果在网上搜集资料,任何一节生物学课的内容都会得到大量的案例、图片、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破解难点,在保证资料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筛选。
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谈到“少儿肥胖”的社会现象,可以采取现身说法、报纸报道、网络图片等,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选择适合的资源。
学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物学科尤其如此。在生物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
例如,认识“眼睛的结构”要用到“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原理”、“肺的通气”要用到“大气压强的原理”,这些原理都是物理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