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社会的缩影

来源 :读书文摘(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eldW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艺术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变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横向比较中西艺术,我们会发现造成中西艺术的差异主要原因是中西方社会形态的差异。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体会艺术发生的社会背景,对我们理解作品、创作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比较中西艺术发展脉络,阐述了中西艺术发展的异同,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文明的敬重和信仰。
  关键词:艺术;社会学;文明
  当我们置身巴黎塞纳河北岸的卢浮宫,废旧火车站改造的奥赛美术馆,五颜六色管道暴露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等世界著名博物馆,足不出户却大饱眼福。从以侧身正面律为典型的埃及艺术;美为至上的古希腊艺术;到倾向于实用主义的古罗马艺术;再到全面受到基督教制约的中世纪艺术;继而是人文主义思潮涌动,以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再而是激情华丽的巴洛克艺术;紧接着是粉红肉欲,矫揉造作的洛可可艺术;我深刻感受到艺术是社会的缩影,艺术的产生与变迁与其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背景,意识的发展是息息相關的。在那个“美好的时期”,洞窟上绘制的古老的公牛与原始的巫术活动有关,“肥美的”维纳斯是母性崇拜的反映;古罗马人骁勇善战,艺术多用于对帝王进行歌功颂德,雕塑不再刻画完美的神,而是刻画尘世间的人;当享乐风潮在罗马分裂中退落,基督教一跃而起为国教。艺术完全服务于宗教,美术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单纯为了宗教服务,因此中世纪绘画题材都为宗教故事,人物形象单一死板;一千年后,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对宗教的反思的基础上,随着马丁·路德的振臂高呼,人们复兴了对自己的崇拜。文艺复兴又开始注重对现实的描绘,解剖学的发展,让人体刻画得更加精准。因此出现了《蒙娜丽莎》,出现了拉斐尔至美至善的圣母形象。
  以上是纵向观察,接下来,我尝试着横向来看。
  比较东西方艺术,我发觉,东西方艺术之差别实乃东西方社会文化之差别,进言之,艺术为文明之缩影。
  当尼采告诉全世界“上帝已死”的时候,西方艺术审美标准豁然崩塌。但在此之前,西方社会评价美术作品仍以写实标准为主,是因为艺术在有“创作自觉”时,美术的功能之一即为描摹现实,这与照相机的功能雷同,这也就是为什么照相机的诞生可以对美术家造成那么巨大影响的原因。
  而东方艺术,以写意为主,是较为主观的表现。中国美术家,注重“气韵生动”大于形象逼真。
  东西方艺术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令人不禁陷入思考,东西方艺术产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类同根,但需要面对的生存矛盾又是多样的。概括起来,人活一世,必面对三种困苦:必死(固有一死)、匮乏(资源有限)、相争(弱肉强食)。必死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匮乏是物我之间的矛盾,相争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解决困苦矛盾的过程中,人类逐渐产生了文明,文明,是人类生存的副产品。然而,东西方之异也因此逐渐拉开。
  原始社会,东西方都诞生了渔猎文明或者称为游牧文明。这是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但从地理上来说,西方爱琴海岸山多平原少,水深多良港,决定了西方人不得不上山打猎,下海捞鱼。为了生存,他们需要这样做,并且在一个地方食物匮乏后要转移到新的资源丰富的地方,因此西方人长期面对着物质匮乏的问题,物质匮乏下的文明塑造了西方人乐于征服和扩张领土的品性或者说民族精神。
  物质的匮乏还有一个解脱之道,交换。这导致了商业诞生。商品交换的锱铢必较,是西方人追求精细,追求公平,追求实证主义,追求量化的精神源泉。西方人崇尚科学,也是因为物质的匮乏,他们需要通过科学的精准计量用以交换,还需要运用科学来获得改造自然的力量以保证更好的生存发展。
  总而言之,西方渔猎文明由于物质匮乏造成的物我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物我两分世界观,乐于征服与扩张,追求公平,精细,科学,客观,理性的民族性格。
  对比西方人,东方的我们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从地理上来说,炎黄时期人们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华北平原,地势平坦河系众多,利于开垦灌溉,因此农业发达,农耕文明应运而生。农耕生产易成规模,谷物便于储藏,因此食物来源稳定,不存在食物匮乏之苦。因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部族规模很大。人们很少考虑匮乏的问题,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大部族的稳定问题上。“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当时人们思维的写照,这个思维一直影响到现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古代中国不但商业不发达,而且还要重农抑商。
  天朝盛国,地大物博,接纳外来,开放包容。东方的我们很早就懂得春播夏耕秋收冬藏。顺应天时,顺应自然,认为食物是天地的馈赠,因此东方人认为万物是人的尺度,人要敬天,敬地。最高的境界是天人合一,追求人与万物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因此只有东方才有土壤诞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诞生兼爱非攻的墨家思想,仁爱待人的儒家思想等等。
  不重视交换、关注整体安危、与天地和谐共生,让我们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两合的世界观。因此中国人不求准确客观,不刻意赞美人于自然的作用,而求气韵传神,讲究意在笔先,赞美广阔天地,以自然之物暗喻自己的品格节操。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的变化引起艺术理念、风格、形式的变化。再深入一点讲,社会的背后是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文化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而这一切我们都可以称为文明。所以,艺术是社会的缩影,也是文明的缩影。
  走进博物馆,就是将思绪插上翅膀,俯瞰文明千年;就是将自己置身山麓,仰观文明千仞。纵横东西艺术史,艺术的背后,原来是社会的推动。若再向上攀登,能感受到那亲切陌生的风,它带着人性的气息、思想的味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影响着所有人。而我们,正也有意无意地塑造着它。这就是文明,跨越万年,深入骨髓,永垂不朽。这就是文明,当我们推开博物馆的大门时,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啊,文明!
其他文献
中国文化在古代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并且不断延绵传承创新至今,她在推动着中国进步的同时,还赋予人一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培育能力。从古代的《周易》一书到近代的鲁迅一言,再到现代的毛泽东一笔,无形中阐述着一个人正确思想的启蒙、发展到形成的整个历程。  谈人,谈思想历程。读了几则中华文化传统名句后,深深地激起了我对这个话题的无限思考。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是支持着中国人屹立于民族之
摘 要:在传统教育当中,小学美术教师过多的采用灌输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此类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够完全理解并且对学习也失去兴趣。而现代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应试能力以及升学能力都有所提高,随着新课改的实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今后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理论应当受到广泛重视。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1前言  在传
摘 要:“精神”广义上有三种意思:①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②宗旨;③表现出来的活力。在哲学定义上,把主体的魂,用气质自由合成的唯一个性,看成“精神”。而精神不是内生的,而是由外而内的。人通过外界的事物,由感觉、知觉和意识等进入人的体内,便成了人的精神。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长期与教育“博弈”,潜意识地不断总结、反思,各自有各自的风格,各有各的“精神”。不论什么风格,怎样“精神”,都离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休闲体育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其自由、主动、有趣等特点,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休闲体育项目;实践  1引言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做好休闲体育项目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开拓眼界、学到更多知识,这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2阐述高中体育教学休闲体育项目  将休闲体育项目应用到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中国取得快速发展,无论是都市大街小巷还是乡村田间地头,都可以见到人们使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上网的身影。使用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已经悄然地嵌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到了深层次的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近日,有幸读到龙运荣博士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嬗变与重构:新媒体语境下侗族传统
摘 要:语文教学是一门学习语言的课程,在对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仅在成绩上得到提升,更是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学习语文是十分重要的,在对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朗读对学好语文有着较大的帮助。下面对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朗读;小学语文;教育;重要性  古语有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讲述了整个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对小学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幼儿而言,心理安全感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安全感的建立能够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培养积极情绪,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加速社会化进程。  关键词:安全感;认知;安全基地;情绪;个性;社会性  安全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最早出现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理论研究中,而随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对安全感进行了更为详尽的研究。马斯洛认为,心理
摘 要:在新的理念下,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改变教法,引导学生自主复习,课堂重在突破共性重点问题,课堂和课下辅导以个性化答疑,从而提高我们的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引导学生;个性化答疑;有效复习  一、针对学生实际精选习题,研发适合学生的教材,适合问题式教学的资料  首先,教师及早开始酝酿新一轮复习计划,总结高一高二学习的漏洞,研究高考的知识、方法及能力的要求,研究近五年高考题的设题角度和命
《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是复旦大学石源华教授的扛鼎之作,2013年12月第1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共分为三卷本,字数1659千字,属于2010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同时也是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定稿于2013年3月,修订版笔者尚未见到,此版应为最新版。石教授是研究民国外交的著名学者,其在民国外交史领域已辛勤耕耘数十载,取得成果无数,深受学界称赞。  《中华民国外交史新著》
摘 要: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性和重要意义,高校辅导员身处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引者和领路人,厘清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对于推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增进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实现人才质量培养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