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雄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项羽一生叱咤风云,一方霸主,不曾受过半点屈辱,也从不委曲求全,却最终乌江自刎,结束一生。他的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是“宁肯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的豪放和悲壮。项羽之死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我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项羽;英雄;悲剧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安排了《项羽之死》这篇散文,记叙的是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是深入研究项羽形象的重要篇章。通过学习《项羽之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项羽这一形象,进而引导学生探究项羽的悲剧性。在《鸿门宴》学习基础之上,更能深刻地体会到项羽的悲剧美。鲁迅先生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它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史学价值求“真”,文学价值求“美”。也就是说,在《史记》中存在两种叙事方式,即为了求真的历史叙事和为了求美的审美叙事。
  一、走近文本 体验真
  本着史实、简单的原则,将文本缩减成叙述性文段(缩减版):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项王直夜率麾下壮士八百余人溃围南出,平明,汉军觉之,骑将灌婴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阴陵,迷失道,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喟然叹曰:“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汉军围之数重,项王无所惧,力战,所当无敌。”
  汉军欲得封赏,不退,项王持短兵接战,身亦被十余创。自夺必死,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缩减版仅剩下史学部分,记叙事件的基本过程,有史学价值,缩减版所缺少的内容是垓下的慷慨悲歌、东城快战的过程以及乌江自刎的具体过程。缺少的内容正是作品的文学叙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简言之,缺少部分可以概括为“一歌、一战及一船”。
  二、走进文本 体验美
  项羽形象主要是通过“一歌、一战、一船”塑造的,并且给予我们生动深刻的情感体验,我们重点探究这一部分内容。
  (一)一歌
  项羽言行:由“大惊”“夜起”“饮”“为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泣数行下”,可见身处末路时的多情善感、重情重义。
  美人和之:《和垓下歌》;汉军已掠地,四方楚歌声;霸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代英雄项王泪眼婆娑,饱含深情地望着心爱的美人,虞姬边唱边舞,边唱边哭,昔日的幸福时光历历在目,可惜如今英雄末路,前途渺茫,两人一唱一和,深情对望,“执手相看泪眼”,这样的画面让一位血性的霸王有了柔情、有了爱。这真是英雄末路,一腔悲愤,两行热泪,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英雄之悲,英雄之痛。
  (二)一战
  英雄就是英雄,即使有着末路的无奈,也要让自己有一场完美的谢幕。项羽言行由“大呼”“驰下”“斩将”“嗔目叱之”“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可见英雄的骁勇善战。从东城快战,联想到巨鹿之战: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这两次战役都是直接描写项羽带兵上陣,英勇奋战的战争。从巨鹿之战中我们看到年轻时的项羽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借破釜沉舟,一鼓作气,打响了自己的名声,从此名声大噪。从东城快战中我们看到了英雄末路时的最后一战。项羽以自己的方式向部下证明了自己,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场胜仗。英雄用实力,用生命决一死战,完美谢幕。“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时的项羽用他的英勇点燃了生命的激情,用激情点燃了每一个阅读者的心灵,给每一个阅读者一种酣畅淋漓之感,带给每一个阅读者无限的振奋之快感。
  (三)一船
  在故事的最后,出现了一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项羽来到乌江边,面前是苍茫大江,身后是数千追兵,这时,来了一条船,有船,且只有一条船。
  乌江自刎前项羽满心是“愧”,“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愧于心乎?”项羽因为愧疚之心而停下了自己的脚步,在不知如何面对家乡父老的羞耻感中,最终选择了死亡。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在一个高贵之人的眼中,内心的荣辱心、愧疚感都是极有分量的,有时甚至比生命都重要。所以,项羽不仅有情有义,更是知耻重义。
  在生与死面前,项羽选择了死。明明可以坐船东渡,明明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他毅然选择“弃船、赠马、赐头”,这一系列的言行,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宁肯站着死,不愿躺着生”的英雄形象,更让我们看到了项羽的豪放和悲壮。“我项王,在生前死后,都不会把武器放下”。对项羽的死,我们不必觉得惋惜、不必觉得遗憾,反而让我们感到一种“士可杀不可辱”的豪气,让我们感到一种慷慨的悲壮,甚至让我们感到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
  正如朱斌先生在《悲剧艺术效果的生成》说的那样,“真正的悲剧艺术效果:既令人悲伤,又令人振奋;既给人痛感,有给人快感,从而使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获得灵魂的净化、精神的提升,以及超常的审美愉悦”。
  司马迁用《史记》向我们展示了历史性和文学性。它纪实的历史性给予我们历史的真实,丰富的文学性给予我们的情感体验,文学价值,让我们体会到其悲剧美。易中天先生曾说:“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在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而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知人论世”的本意是阐述古人交友问题,然后逐步演化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如今,语文课本中的一些生活情景离实际生活太远,知人论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根据作者的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知人论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合理运用;文本内容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摘要】五年制大专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差、自我控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差,语文阅读旨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本文着重从兴趣激发,教授阅读方法,搭建阅读平台三个方面,有步骤、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开卷有益的语文读物,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加强引导;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搭建平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
【摘要】现代诗歌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手法独特,是一种抒写自我内心独特感受的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对于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来说,现代诗歌更符合他们强烈情感的表达、独特个性的张扬、自由性情的抒发。是很符合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的文学艺术形式。  【关键词】课外语文;现代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新课标的总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
【摘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幼儿园教育应适合中国国情,以家园为中心,充分利用大自然教育儿童。本土文化是学前儿童生活中的一笔财富,蕴含着无穷的教育资源;本土文化也是学前儿童接触最多的文化,学前儿童浸润于本土文化土壤中并一直得到本土文化的滋养。  【关键词】 本土文化;幼儿教育;家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周庄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中国第一水乡。她就像一颗夜明珠,散发着亮丽的
【摘要】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活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并提出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让中职语文更好地服务生活。  【关键词】中职;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应是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当前新的教学形式下,急需转变以往单向性的教学方法。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出发点的课堂教学,创设与学生现有知识相关的情境或联系,以启发、鼓励的语言引导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发展创新思维。  【关键词】以生为本;建构主义;识字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设计理念 
【摘要】“主问题”是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欣赏的重要提问。运用“主问题”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思考,激发学生情感。本文浅析了《詹天佑》第二课时中“主问题”的设计与分析。  【关键词】主问题;詹天佑;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詹天佑》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六上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单元提示要求围
【摘要】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的能动性,让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培养方式,诵读则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对文章深入理解的基础。本文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诵读的方法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诵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诵读是小学
【摘要】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语文语感构成了学生在学习语文学科时的关键与核心要素。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语文朗读来增强语  感。因此在语文课上,针对语文阅读有必要全面体现以读悟情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点亮整个语文课堂。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语文语感;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目前看来,较多低年级学生并没能拥有优良的语文语感,因而显著阻碍了学生自身获得更优的语文运用能力。教
【摘要】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存在的阅读量少、种类单一,阅读动机不正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正确的阅读方法等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课外阅读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查,发挥家庭的积极作用等,旨在有效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阅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