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花,语文是根”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onh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于永正老师踏上小学教学岗位,到2012年,从教整整50周年。于老师跟一般的语文老师不太一样,他教语文,却提倡学生人人学一样乐器;教语文,却经常带着孩子玩;教语文,却很少分析课文而是跟学生一起写、一起说、一起读。于老师还爱唱京剧,写得好书法,写得好文章。有时候,他说自己教的不是语文,而是孩子;有时候,他说自己至今还是像孩子般好奇、贪玩;有时候,他说自己教了五十年书才知道该怎么教。以上种种,可以归结为于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亦可以为于老师的如下课堂教学理念做一注解“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学生培养成‘人’”。这应是做语文教师的最高境界吧。这样说,于老师大概要反对的,他会说:“没有什么,我只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
  至今,“于永正”三个字似乎已经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简单、扎实的教学风格的象征,是细心、耐心的教学方法的象征,更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把语文当成人生之根的教学思想的象征。在于老师从教50周年之际,本刊采访到他,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不简单的语文老师。
  语文最有情
  李节(以下简称“李”):在庆祝您从教五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您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您说:“教了五十年书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为什么这么说?
  于永正(以下简称“于”):类似的话,李吉林老师也说过。她自己说是“长大的儿童”,我还说过“要蹲下来看学生”的话。这都是形象的说法。意思是说,老师要有一颗童心,要与儿童相似。比如说吧,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朗读《乌鸦喝水》,就不能用“大人腔”,无论是语气还是表情,都要活泼些、生动些,就像当年孙敬修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如果适当加些手势之类的体态语,小朋友会更喜欢,更容易走进文本。五十年前我这样读,五十年后还这样读,而且比年轻时读得更认真、更生动。小朋友听了,不但乐了,而且会情不自禁地拿起书来,眉飞色舞地读起来。
  童心不泯,就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一次我们带学生春游,来到湖边,学生要求划船,班主任不敢答应,怕出危险。我说:“有工作人员和我们在呢!怕这怕那,什么都办不成呀!要理解学生——划!”学生欢呼雀跃。
  最近我重读萧红写的《祖父的园子》,被深深地触动了。老师也好,家长也好,不要把学生“看”死了,“管”死了!给他们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允许他们玩,允许他们调皮!当老师的,做家长的,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孩子呀!
  李:您是一个懂孩子、懂语文的人。我知道您还重视艺术教育,提倡学生们都要学会一件乐器。在您的“五重教学”理念中,放在第一位的是“情趣”,您说语文要“有情有趣”。您为什么这么重视情趣、重视艺术教育?
  于:懂,谈不上。我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包括语文教育。我说的“五重”,首先是“重情趣”。这里的“情趣”是“有情有趣”的缩写,或者说“简称”。情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师生之间是由“师生之情”维系在一起的。不论你是什么学科的老师,对学生都要有情,要关心体贴学生,要理解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语文是最有情的一门学科,理所当然地要求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情感世界荒芜的人,是教不好语文的。首先你读不懂课文,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面对着许多感情深沉、意蕴丰厚的课文,你总不能用同一种语气、同一种表情读吧?总不能干巴巴地讲吧?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情感的深处,让学生受到感染,还奢谈什么“情感、态度、价值观”呢?再说了,任何学习,都必须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否则,不会有好效果。正如列宁所说:“没有良好的情感参与,就不会有对真理的追求。”总之,教育不能缺少情,少了,教育就是一个空壳。
  关于艺术教育,我在有关文章里已经谈了不少了。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艺术是养人的,能陶冶人的情操,开发人的想象力。我很庆幸,我在小学遇到了张敬斋老师,是他激发了我对美术、书法、京剧的兴趣。艺术成就了我,也成就了我的语文教育。所以我十分重视艺术教育,让艺术完善学生的人格,启迪他们的智慧,让艺术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充实和快乐。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
  李:都是语文,小学语文跟中学语文有什么不同?都是教语文,小学语文教师跟中学语文教师的区别在哪里?
  于:语文姓“语”。小学语文除了姓“语”还姓“小”,是教6—12岁的小孩学语文的。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教小孩学语文与教中学生、大学生学语文不同。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区别,不能把一年级的小朋友当作六年级的学生。
  小学生要掌握哪些语文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等方面有哪些质和量的要求?每个年段的要求又有哪些不同?每教一篇课文、一册语文书,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些我们必须去研究,做到心中有数。现在小学语文教学有“越位”现象,如不适当地拔高、挖掘、拓展,忘记了坐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岁的娃娃。相比之下,不到位的现象更普遍、更严重。比如书写水平、朗读水平、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水平,以及背诵量、阅读量,还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好多学生达不到课标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有目标意识和落实意识。我的导师张庆先生说:“识字、写字、读书、背诵、说话、作文、习惯是小学语文的七大教学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写字、读书、作文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毕业生,能把字写好,书读好,文章写通,并养成了读写的习惯,就可以向家长、中学老师、社会作交代了。”
  “写、读、作、习”四个方面落实了,其他方面会有的,人文性也跑不了。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地教,实打实地教。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细心;实打实地教,说的是要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教,不能搞花架子。这是一种责任,一种韧劲,一种“夯”的精神。
  李:您教了五十年语文,经历过多次课改,使用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您怎么看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于:语文教学中的确有不变的东西,我常说要守住语文教学的“常”,“常”就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语文教学一直为人诟病,就是没有守住“常”,没按规律办事。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谁按照这一规律去指导学生写字了?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重视课外阅读,老师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当前,关于语文教学的提法不少,“颠覆”“革命”“转身”之类的词语屡见报端。其实,“常”是颠覆不了的,正如日出日落,四季交替,是跟“不以尧存,不以桀亡”的道理一样的。
  要说创新,我觉得学习方式方法可以创新。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一个,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好的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学习。设计活动的眼光要放开,视野要开阔,比如可以关注世界、关注地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此外,教学手段也可以创新,比如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的演变等。多媒体只有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要动动脑筋。
  李:相对于一些花哨的教学方式,中国传统经验的价值和意义就显示出来了,也就是您前面说的“常”。能否谈谈您对传统经验的理解?
  于: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的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作”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山东的郭宗明老师直言:“现在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搞不过古人。”我同意他的说法。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古人的好的经验我们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也是事实。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并似乎明白了李大钊为什么取字“守常”。不可改变的也不能改变的,要守住;规律,要遵循。
  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
  李:您的课为什么很少分析课文?是因为小学课文内容浅显,不必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呢,还是另有奥妙?
  于:“内容分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痼疾。原因很多,一是“相沿成习”——我们的老师、我们的老师的老师都是这样做的;二是“左邻右舍”和某些公开课的影响——好多名师都是这样做的;三是“语文教什么”教材上规定不明确,有的课后思考题,就是让学生去“分析”的。于是,就出现了虽然“百花齐放”但少了些“争艳”的局面。同一篇课文,不但有不同的教法,而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不明确教什么,这是课文教学效率不彰的根本原因。
  我的语文教学是读写并重。首先是读,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语言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表达方法也有了。如果读不好,则什么也没有。然后是写。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会表达。还有写字,写好字是小学语文的一个重要目标。不但写正确,还要写规范——入楷书之体。到了高年级,我还让学生学写行书。
  在语文教学中我很少分析讲解,不是因为小学语文浅显,也不是因为我不会讲,是因为课文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有位名人(忘记谁了)说:“如果说学校设置的课程可以砍掉一门的话,那就是语文。”这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大名鼎鼎的黄永玉先生,上小学时留过五次级,外号叫做“黄逃学”。莫言先生上学也不多,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成为大家的呢?——读书!读来读去,黄永玉成了著名艺术家,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李:目前,小学生在课上做“课课练”“达标卷”、在课余做家庭作业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您怎么看这些练习和作业?您是怎么给学生留作业的?
  于:我们的老师之所以这样做,是怕考试;家长之所以支持这样做是望子成龙。可实际却与之相反,把学生埋在作业堆里,是对学生的极大摧残!我多次说过,应试教育是泯灭个性的教育,是扼杀天才的教育!我们的学生哪一个能根据兴趣学习?不能根据兴趣学习,哪里会出人才?所有有远见的老师都不把分数放在眼里,包括美国最佳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分数不能和人才画等号。要让学生有志向,有专长,有良好的习惯,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标说得好:“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书是我的学生最重要的作业,其次是作文和练字。实践证明把这三件事做好了,不怕考试,而且让学生受益终身。
  李:小学生该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怎样充分利用在学校时的课上时间,您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
  于:不能只教一本语文书。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一辈子的事情。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在这方面,陈琴、韩兴娥、李虹霞等老师做得比我好。他们都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读经典的。韩老师只用两三个星期就把课本教完了,陈老师大概用一个月。我是在课堂上教古代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古诗词和其他古文。不讲学生不懂,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我会让学生背诵下来。至于现代中外名著,是他们在家里读的,我只是偶尔了解一下,督促一下,与学生交流一下,或开个读书交流会。吕叔湘先生说:“我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三十得益于课内,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可见,学生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我告诉学生,我们要抱着学语文的目的读课外书。遇到生字,记下来,查字典,注上拼音;遇上好词好句抄下来;遇上写得精彩处,背诵下来;多关注作家的表达方法。对于我来说,读书从来不是消遣,而是学习。因此,我也这样要求我的学生。
  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李:您说老师在课堂上要放松,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要放低自己,抬高学生。这是不是做老师的最高境界?老师在课堂上该如何定位自己?
  于:我说的“放松”,是老师的心情要放松,架子要放下,以大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绝不要求学生和大人相似,相反,老师要和学生相似。我是老师,但不要太像老师,最好不让学生感到我是老师。太像老师,就很难和学生融为一体。这一点,国外的同行,做得比我们好。我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就是两个:组织者、引导者。我希望我和我的学生能在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学习。
  李:您的不少徒弟已经成为名师,成为各地的教学骨干。这种“传、帮、带”的方式对于教师成长有什么特别的作用?您收徒弟时,有没有标准?您怎么考查他们?
  于:我的徒弟中有不少佼佼者,有的成为全国名师,但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帮多少忙。对青年教师来说,拜我为师只是一种荣誉,可能对他们有点激励作用。那张拜师证书,最多也就相当于一张奖状吧。有些主动的徒弟,会经常向我讨教,或讨论一个问题,或讨论某一篇课文的教法,或让我修改文章。也有向我请教朗诵的。我在电话的这一头读一句,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读一句,一打就是一个多小时。也有些徒弟把我的书放在枕边、案头,认真研读,用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并经常向我汇报读书心得。我最喜欢肯思考,肯干的徒弟。具备了这两条,不拜师也会成功。写到这里,能干的徒弟立刻跃入了我的眼帘:赵志祥、张祖庆、戴建荣、朱文君、李虹霞、王晓虹、郑勇、张芬英、丁强、姚进、杨然……
  李:我们常说学好语文是终身受益的。您怎么看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
  于:人生是花,语文是根。一个人无论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要学好语文,否则不会有大的发展。语文老师要有好的语文素养,能读善写,能说善书(写字)。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语文。
  优秀的语文老师得是“文化人”,以“文”化“己”。“文”主要是指读书。职业要求语文老师必须是个读书人,要成为终身的阅读者。文化人的另一个方面,是以“艺术”化“人”,语文老师要有点艺术细胞,如书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细胞多了,语文教学一定会充满灵性。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得是个“思想者”。语文老师要把思考所得形诸文字,这样可以使思考更缜密、更深刻。一定要动笔写东西,并养成习惯。优秀的语文老师还应当善于与人交流。多与同事交流,如果谈笑有鸿儒,能够常与专家交流就更好了。
其他文献
书名:科技哲学十五讲  作者:林德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2月  ISBN:9787301081112  定价:35.00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正因为如此,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林德宏的《科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素养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古典诗歌进行了赋予生命的分析。  第一,琢磨字词,品鉴诗意。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用简短的语言叙述表达诗人的不同情怀。这与诗人在创作中反复推敲字词是分不开的。读者在
“生命”是鲁迅用一生诠释的一个基本概念。他从人生的寂寞与残缺中过滤出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坚毅地奔走在现代中国的旷野之中,给世人展示他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怀和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树,坚决捍卫自我尊严和自由意志,呼唤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以瘦弱的生命之躯,发起对外部黑暗和罪恶势力的挑战。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出:“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
台湾国中教育会考于2014年5月首次启动,取代了原有的基础学力测试。作为台湾初中毕业生学力检定的机制,它一方面强化了十二年基本教育免试入学措施,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分分计较的竞争压力,无论从政府的教育责任、学生和家长了解学习成效的权利、高中学校了解学生先备知能的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实质性的功能。  虽然试卷的结构与原来基础学力测试相差不大,却更突出了教育会考的等级评价。2014年教育会考后至少有75%
一、“大单元教学”与文本解读  “大单元教学”是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适应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識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1]也就是说,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大单元设计”
清朝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先生,在历史上的成就非常高,被许多学者,诸如王引之、阮元、段玉裁、凌延堪等公推为“一代儒宗”;不仅如此,钱大昕在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学、金石、诗文等领域均成就卓著。其渊博与专精也使得他被誉为一位“于儒者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的学者。他也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在开展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钱大昕《说文》学理论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任务的艰巨性与语文课有限的课时、语文老师有限的精力形成鲜明对比。且一旦把握不好尺度,语文课也就容易上成“政治课”“历史课”,甚至“科学课”。尤其是教材中比例较大的史传类课文,如《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
1.张世平——在求真路上砥砺前行  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交往的频密,科学技术飞跃,自媒体时代到来了,人们的表达需求日益迫切,社会生活对于语文能力愈发重视,语文能力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水平和语文综合能力对个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助推作用,国民语言文字能力和应用水平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作用,也进一步突出。在此情况下,真语文当仁不让,利用语
书名: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  作者:罗华勇  出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64357061  定价:78元  构建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是现阶段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改革的热点问题,对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推动教学改革均有重要意义。  《教师成长之路:高中语文生态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与反思》一书是贵州省省市级教育科学规划一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它的理念与整本书阅读高度契合。主题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整合,而整本书有着众多的线索可供整合;“主题学习的特点是围绕某个相对集中、独立的主题开展学习”,整本书内容包罗万象,在阅读中,必然要抓住它的核心价值,一书一得,在“得”中适当兼顾其他。  每本书的核心价值是不同的。怎样抓住整本书的核心价值进行主题式学习呢?本文选择《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形象作为主题式学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