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典诗歌教学富有诗意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x198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素养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古典诗歌进行了赋予生命的分析。
  第一,琢磨字词,品鉴诗意。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用简短的语言叙述表达诗人的不同情怀。这与诗人在创作中反复推敲字词是分不开的。读者在品鉴古典诗歌时,只有不断琢磨其中的字词,才能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中对刘禹锡《乌衣巷》的评价是“最沧桑的燕子”,这种沧桑感是由“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体现出来的。诗意大致是曾经的乌衣巷热闹非凡,如今的乌衣巷却荒草杂生。反复推敲字词,“ 花”“ 斜”将原本沉寂的乌衣巷写活了。朱雀桥边野草茂盛,这就营造出了一个沧桑慌乱的环境,天边夕阳西下的景象浮现。学生读时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诗人表达的这种凄凉。
  第二,赏析意象,体会诗意。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通过创作主体所经历的情感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约定俗成且富有深层意义的。书中对杜甫《登高》的评价是“ 最沉郁的登临”。“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的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意味深厚。从空间层面来讲,“无边落木”與“ 不尽长江”都给人一种广袤无垠的空间感;从时间层面来讲,落木预示着来年新生命的出现,而长江的流水又表示一去不复返。诗人登高远眺,被大自然中生命的永恒不息所折服,从而感叹个人生命的渺小。诗中的落木与长江两个意象,让读者感受到意象深层含义的丰富性,同时体会到杜甫博大的胸襟。
  第三,分析情感,把握诗意。
  古典诗歌都善于借景抒情,由景入情。书中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评价是“最怅然的游仙”。从诗中“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一句不难看出李白是被吓醒的。“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中描写的神仙台是金碧辉煌的,但这是神仙聚会,李白始终被冷眼相待,未能融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明了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精神。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可以让读者准确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隐藏情感。
  古典诗歌词句精练传神、意象生动、情景交融,能够营造出一种特有的氛围,同时也能体现出诗人独有的人物性格。总而言之,古典诗歌可以实现言有尽、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课本,而是要深挖古典诗歌的字词韵味,反复推敲诗意,带领学生遨游于古典诗歌诗意的海洋中。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本质何在?精神何在?语文人都在不断思考与叩问。作为福建省名师培养对象的林珊老师,以其较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体悟为基石,立足实践又努力超越实践,苦苦思索语文教学的本真,在大量的阅读及思考中,爬罗剔抉,含英咀华,最后酝酿、提炼出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意蕴。本书基于语文教学的本源,对语文教学真善美的意韵从理念到实践做了比较通达的梳理,是对语文本质、精神的深刻而富有实践意义的探寻。  一、
汪曾祺曾说:“我在昆明待了七年(注:1939-1946年)。除了高邮、北京,在这里的时间最长,按居留次序说,昆明是我的第二故乡。”在其留下来的作品中,关于昆明的文字,除了《昆明的雨》,还有《翠湖心影》《昆明年俗》《昆明的花》《昆明的果品》《昆明菜》《昆明的吃食》等。窥豹一斑,仅仅细读《昆明的雨》,我们也能感受昆明在作者内心的特殊地位。  《昆明的雨》写于1984年,作者已经64岁,距其离开昆明的1
书名: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张良田  出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  ISBN:9787303106707  定价:29元  语文是学校教育基础课程体系中的重点科目,相关研究也一直在教育界十分活跃。随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众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更为积极地在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由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良田编著、北京师范大
教学设计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是教学过程的指引及学习结果的保障,更是开展教学反思和研究的重要凭据。相比于数理化等学科,以“选文”为基本施教载体的语文学科,并不具备一套知识点具体、逻辑关系明晰的教学内容。因此,语文教学就更需要通过教学设计来明确“教什么”“怎样教”。尤其是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学设计的创新为创设体现核心素养理念的课堂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
“儿童视角”这一概念多见于文学研究的论述中。文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是指成人作家在创作时,要通过角色转换,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1]可见,文学视野下的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视角,是一种成人创作的儿童化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的出发点并非真正的“儿童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而是一种想象的、去成人化的、模拟儿童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  文
2017年在全国开始推广使用的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多次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后练习等助读系统中提到“要感悟文章的音韵美”“注意节奏”等。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诵读的要求是吻合的。  语言具有流动感,“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语格局、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节奏包括音节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音节的节奏是音调的相互配合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它面世(中唐)的当时,即得到朝野上下的喜爱,广为传诵;唐宣宗还写诗夸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声。”此后一千多年来,它长期地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乃至传播到国外。  其实,对于中国古诗中这一长篇佳作,最基层的广大读者,总是根据自己阅读吟诵时感受到的真善美,尽情地欣赏迷醉。倒是一些文人学士分析、议论起来,却见解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分歧是:这篇诗作的主旨倾向及
博雅教育又被称为自由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多学科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品德的人才。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培养这样优秀的学生,离不开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的引导。笔者在开展2018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SJYS201809)和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7JK0255)研究时,对教师发展作了重点关注,并对《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一书作了重点研读
【教学缘起】  自2008年起,名著阅读成为江苏省文科生的高考加试内容,2009年开始计入总分,因此,名著阅读已成为文科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内容多的缘故,一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自主阅读兴趣,远远超过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主要原因是,鲁迅小说语义丰富,主题含蓄深刻,不易看懂。  笔者忖度,学生之所以有上述想
书名:科技哲学十五讲  作者:林德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2月  ISBN:9787301081112  定价:35.00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正因为如此,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林德宏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