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大昕思想新探

来源 :语文建设·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slymx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著名的学者、历史学家、汉学家钱大昕先生,在历史上的成就非常高,被许多学者,诸如王引之、阮元、段玉裁、凌延堪等公推为“一代儒宗”;不仅如此,钱大昕在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学、金石、诗文等领域均成就卓著。其渊博与专精也使得他被誉为一位“于儒者应有之艺,无弗习,无弗精”的学者。他也是“乾嘉考据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笔者在开展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钱大昕《说文》学理论及其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6YYE03)过程中,研读了由刘湘平博士所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钱大昕思想研究》一书。该书通过对钱大昕思想的分析研究,使读者对乾嘉学术共同体成员的精神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近现代转型的认识。
  该书以理解、分析和评价钱大昕的思想为研究目的,除了对钱大昕的文本进行深入“耕读”和解析,作者也遵照传统的“论古之法”由“知人论世”入手,勾勒了其在问学阶段、入仕阶段、讲学阶段的生平、交游与著述,并且基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社会经济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对当时的政治议题、伦理议题和学术议题作了一番梳理与概述。在此基础上,该书又分别从学术、伦理、政治三个角度,对钱大昕的学术观、儒学观、史学研究范式、学术研究精神、天道思想、人道思想、政道思想以及治道思想等八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确定了钱大昕思想的特色、性质和地位,并评价其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该书由大处着眼,于细处着手,尤其是在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上有所开拓。比如作者对于钱大昕天道观的剖析,充分体现出独特性——对带有神秘主义意味的古典天道观所包含的宗教思想内容给出了儒家式的理性解释,为现实生活中的“德福一致”观念提供了一种带有宗教性的基础——并由此进一步对钱大昕的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学术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在钱大昕伦理思想研究方面,作者从“人道”思想入手,主要在“君臣之道”与“夫妇之道”两方面深化了过往的研究。在研究钱大昕的政治思想方面,作者借用了牟宗三的“政道”与“治道”二分概念框架,对此作了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的剖判,从而清晰而严谨地揭示了钱大昕政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及其民主性精神。此外,作者对于钱大昕学术观念、治学思想的论述亦有不少新的见地,比如钱大昕在学术研究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值得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借鉴和参考。
  综上所述,该书在继承了学术界现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启蒙哲学”研究范式的指导下,对钱大昕的思想展开了深入分析和探讨。该书最大的特色便是将钱大昕作为思想家的形象清晰地刻画了出来——他不似清代学术史中大多学者那样锋芒毕露,却有一种绵里藏针的力量——同时也以此为基點管窥了清代学者在早期启蒙思想的开掘方面的不遗余力以及重要贡献。
其他文献
“儿童视角”这一概念多见于文学研究的论述中。文学意义上的儿童视角是指成人作家在创作时,要通过角色转换,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感受形式、思维方式、叙事策略和语言句式,去重新诠释和表现对象世界。[1]可见,文学视野下的儿童视角是一种叙事视角,是一种成人创作的儿童化的叙事策略,这种叙事策略的出发点并非真正的“儿童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而是一种想象的、去成人化的、模拟儿童观察、审视问题的角度。  文
2017年在全国开始推广使用的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多次在单元提示、课文提示、课后练习等助读系统中提到“要感悟文章的音韵美”“注意节奏”等。这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诵读的要求是吻合的。  语言具有流动感,“声韵调、语流音变、音节疏密、双声叠韵、平仄关联、词语格局、韵脚排序等诸对矛盾趋于整体和谐的规律,这便是韵律”。节奏包括音节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音节的节奏是音调的相互配合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它面世(中唐)的当时,即得到朝野上下的喜爱,广为传诵;唐宣宗还写诗夸赞:“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声。”此后一千多年来,它长期地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乃至传播到国外。  其实,对于中国古诗中这一长篇佳作,最基层的广大读者,总是根据自己阅读吟诵时感受到的真善美,尽情地欣赏迷醉。倒是一些文人学士分析、议论起来,却见解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其中最大的分歧是:这篇诗作的主旨倾向及
博雅教育又被称为自由教育,主要是通过实施多学科的教育,培养有文化、有品德的人才。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要培养这样优秀的学生,离不开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的引导。笔者在开展2018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博士重点项目(项目编号:BSJYS201809)和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17JK0255)研究时,对教师发展作了重点关注,并对《教师教育研究手册:变革世界中的永恒问题》一书作了重点研读
【教学缘起】  自2008年起,名著阅读成为江苏省文科生的高考加试内容,2009年开始计入总分,因此,名著阅读已成为文科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课时紧、内容多的缘故,一般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然而,笔者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对《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的自主阅读兴趣,远远超过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主要原因是,鲁迅小说语义丰富,主题含蓄深刻,不易看懂。  笔者忖度,学生之所以有上述想
书名:科技哲学十五讲  作者:林德宏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4-2月  ISBN:9787301081112  定价:35.00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同样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同样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正因为如此,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正负效应,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林德宏的《科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素养价值并未完全体现出来。《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一书以严密的逻辑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涉及的古典诗歌进行了赋予生命的分析。  第一,琢磨字词,品鉴诗意。  古典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精练,用简短的语言叙述表达诗人的不同情怀。这与诗人在创作中反复推敲字词是分不开的。读者在
“生命”是鲁迅用一生诠释的一个基本概念。他从人生的寂寞与残缺中过滤出对生命的真知灼见。坚毅地奔走在现代中国的旷野之中,给世人展示他那天马行空的精神襟怀和蔚为大观的生命气象。在那荒芜、黑暗、冷硬的世界里,鲁迅如拔地而起的大树,坚决捍卫自我尊严和自由意志,呼唤个体尊严和个体意识的觉醒。他以瘦弱的生命之躯,发起对外部黑暗和罪恶势力的挑战。鲁迅的儿子周海婴指出:“觉醒人的个体尊严,激活人的个体生命意识,这
台湾国中教育会考于2014年5月首次启动,取代了原有的基础学力测试。作为台湾初中毕业生学力检定的机制,它一方面强化了十二年基本教育免试入学措施,一方面也缓解了学生分分计较的竞争压力,无论从政府的教育责任、学生和家长了解学习成效的权利、高中学校了解学生先备知能的需求等方面都发挥了实质性的功能。  虽然试卷的结构与原来基础学力测试相差不大,却更突出了教育会考的等级评价。2014年教育会考后至少有75%
一、“大单元教学”与文本解读  “大单元教学”是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适应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的教学理念。在他看来:“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各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是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識点、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1]也就是说,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整体,“大单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