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启蒙课程,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是我们科学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如果说小学生最初喜欢上科学课是因为好奇,那么要使小学生长久保持对科学课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让科学课堂“新”意盎然,那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认真备课,深挖“兴趣”点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比如一个小学生因为对蚂蚁感兴趣,他可以在草地里不怕苦不怕累地捉半天蚂蚁,也可以蹲在地上看很长时间的蚂蚁上树、蚂蚁运粮等,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作为科学老师来说,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并把它放大,有意识地摆放在课首,以此吸引学生,然后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探究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的、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
如在《沉与浮》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较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样就把学生“拉”进了他们所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然后再让学生从熟悉的“沉浮”现象出发,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物体的沉浮原来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新的现象的发现,又激发了学生积极体验和探索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又会怎样的欲望。使科学课堂“新”意盎然,步步有吸引力,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的目的。
二、鼓励发散,促学生创新
发散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科学课堂“新”意盎然的一个突破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敢想敢问、多疑和多问、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就必须要通过展示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所谓“新”即在于此。
如教学《磁铁的妙用》一课,我首先演示“纸鱼”出水,巧捡大头钉、听话的小车、隔纸提升等,让学生去观察现象,猜想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磁铁的妙用,从而加深巩固对磁铁性质的利用,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他们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磁铁的磁性能长久吗?将磁铁折断会生出新磁极吗?磁铁能影响录音机吗?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使学生倍感新奇,因而收到了出奇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讲《沉与浮》时,我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就看到了木块浮在水面,橡皮泥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创设情境,使之耳目一新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活动之中,为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而创设的一种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同时,也使科学课“新”上添新。
比如教学《把盐藏起来》一课时,通过讲故事或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创设情境,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开动脑筋,猜想小红军的做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溶解”,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四、加强实践,让学生跟着新感觉走
“手是脑的老师”,思维从动作开始。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科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时时有新感觉,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亲历探究,比如,制作指南针、制作简易潜水艇、制作风轮、制作红绿灯、养殖、种植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使科学课堂“新”意盎然,并利用科学课堂,为学生开拓创新出一片新天地。
一、认真备课,深挖“兴趣”点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往往与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比如一个小学生因为对蚂蚁感兴趣,他可以在草地里不怕苦不怕累地捉半天蚂蚁,也可以蹲在地上看很长时间的蚂蚁上树、蚂蚁运粮等,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兴趣爱好所驱使。因此作为科学老师来说,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备课,深入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并把它放大,有意识地摆放在课首,以此吸引学生,然后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出发,通过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探究过程,并逐步使学生原有的、相对浅显的、短暂的间接兴趣发展为比较稳定的科学志趣。
如在《沉与浮》教学活动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了较多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样就把学生“拉”进了他们所熟知的生活情景中,然后再让学生从熟悉的“沉浮”现象出发,去探究物体的沉浮与什么有关,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欲和求知欲,又使他们在想与做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和操作潜能,并不断地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发现物体的沉浮原来与它的大小、轻重有关,新的现象的发现,又激发了学生积极体验和探索大的物体会怎样,重的物体又会怎样的欲望。使科学课堂“新”意盎然,步步有吸引力,也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的目的。
二、鼓励发散,促学生创新
发散思维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从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是科学课堂“新”意盎然的一个突破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疑”是学习的开始。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敢想敢问、多疑和多问、善于发现问题的好习惯,就必须要通过展示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所谓“新”即在于此。
如教学《磁铁的妙用》一课,我首先演示“纸鱼”出水,巧捡大头钉、听话的小车、隔纸提升等,让学生去观察现象,猜想为什么,然后让学生亲自去体验磁铁的妙用,从而加深巩固对磁铁性质的利用,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他们提出了一些很有趣的问题,比如磁铁的磁性能长久吗?将磁铁折断会生出新磁极吗?磁铁能影响录音机吗?等,对于这些问题,我鼓励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实验,自己去寻求答案,这使学生倍感新奇,因而收到了出奇的教学效果。
再比如讲《沉与浮》时,我把橡皮泥和小木块一起放入水中,学生就看到了木块浮在水面,橡皮泥沉入水底的现象。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谁能想办法让浮着的小木块沉入水底?学生马上动手实验,并在探索性的操作中找到了办法,如有的学生把稍大的一块橡皮泥按在小木块上,有的则直接用手把木块按入水底;接着,我又提出问题:能否想办法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同样,学生在思考和操作的实践中很快作出反应:有的把橡皮泥放在稍大的塑料泡沫块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小碗或小船的形状等等。这样做,学生手脑并用,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发散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又学到了有关物体沉浮的初步知识。
三、创设情境,使之耳目一新
教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情感融于教学活动之中,为发掘学生潜在的智能而创设的一种氛围。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情感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同时,也使科学课“新”上添新。
比如教学《把盐藏起来》一课时,通过讲故事或看影片《闪闪的红星》,创设情境,制造悬念,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开动脑筋,猜想小红军的做法,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溶解”,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
四、加强实践,让学生跟着新感觉走
“手是脑的老师”,思维从动作开始。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科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动、喜动的特点,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参与操作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发现和创造。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动手、动脑,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去搞科学,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时时有新感觉,让学生跟着感觉走。这正如,不经历简单电路的安装过程,学生就不了解小灯泡发光的原因;没有亲自做一做物体沉浮的实验,学生也就找不到物体沉浮的规律。
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动手亲历探究,比如,制作指南针、制作简易潜水艇、制作风轮、制作红绿灯、养殖、种植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其科学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科学素质得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作为学生的科学启蒙者,理应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站在培养新世纪接班人的高度去认识培养和促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要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和智慧,使科学课堂“新”意盎然,并利用科学课堂,为学生开拓创新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