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词语的意思只需意会和感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jk38830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巢宗祺,在徐州《语文课程标准》培训会上,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上二年级的孩子,因为未将“蘸”字解释得跟标准答案一样,教师罚他抄写“蘸”字的解释20遍。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是:蘸,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孩子将标准答案抄够了罚抄的数量后,教师再问他懂得“蘸”字的意思了吗?孩子说没有。巢教授继续说:“这种抽象性的语言,让孩子一下子记住,还真不是件易事,也难怪学生记不住。因为,对孩子而言,什么是‘液体’?什么是‘沾’?什么是‘拿’?……这几个概念同样也是极为抽象的。我不明白,原本一个手势、一个动作就可以理解的词语,为什么非要让学生记住如此‘科学’的解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巢教授解释词语的主张,对有些词语,不必要让学生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只要有些意会和感悟即可。
  笔者教学苏教版六下《夹竹桃》一课时,也曾遇到类似的词语解释问题。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其中的“袭”字应该如何理解?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袭”字的原意是趁人不备而攻击。如:偷袭、侵袭等,引申义为及至、扑向等。如:春风袭面,凉意袭人。屈原在《楚辞》中《九歌·少司命》里有这样一句:“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此处的“袭”字,与课文中的“袭”的意思一致。如果我们直接给学生呈现这些答案,他们一样难以形成准确的认知。倒不如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境,意会该词的意思,更容易让他们记住。当时,笔者是这样引领学生感悟“袭”字的意义的:
  1. 生(读):“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2. 理解“袭”字。
  (1)师:“袭”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讨论交流后汇报:“袭”字的意思是突然的,没有防备的意思,根据“偷袭”“袭击”的意思来理解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话,肯定学生能够利用熟悉的词语来理解新词语的意义,然后得出共识:“袭”字写出了夹竹桃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它根本不理会你接不接受它。
  (2)师:一个“袭”字,让你感觉到它的香味怎么样啊?
  生:浓烈。
  (3)小结:是啊,你往那儿一站,那浓浓烈烈的花香,便猝不及防地扑鼻而来,让你想躲都来不及啊!大家明白这里的“袭”字的意思了吗?
  生:(齐)明白了!
  笔者以为,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以及生活积累,让学生朗读、品味、交流,理解语言文字,确实要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许多。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引导学生揣摩课文的语言文字方面堪称典范,尤其他对一些难词的处理,更值得我们称道。他在执教苏教版三上《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遇到了“警觉”一词,他发现学生对这个词语不太懂,就说:“看来,‘警觉’这个词语的理解需要于老师帮一下忙了。下面,于老师就和同学来表演一下。看了我们的表演,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但你也不一定说得出,我也不要求大家说。”接下来,于老师就请两位同学和自己一起表演。一个学生读书,一个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读)“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师表演杂草。他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雨,而是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生:懂了)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多数词语的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深谙此道的于老师,没要求学生给“警觉”这个词语下“准确”的定义(当然于老师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感悟,进而“意会”出了“警觉”的意思,这就已经完成了理解词语的任务。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具体地感悟较难理解的词语呢?最重要的途径还是结合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来理解。苏教版三上有一篇课文叫做《学会查“无字词典”》,文中就介绍了从生活中理解词语的例子:爸爸让聪聪观察“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帮助他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的意思;让他观察“海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帮助他理解词语“惊涛拍岸”的意思。由此看来,要理解某些词语,完全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答案。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是说,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就是关于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对许多词语的理解和感知,我们如果一味地让学生去强记那些看似标准的词语解释,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可能使学生因理解掌握的艰涩而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学习词语的时候,可能只是对它有了一个初步了解,理解活动远未到此为止。在学生课内外阅读活动时,或者看电影电视时,或者与别人交谈时,学生还会多次与这些词语见面。他们每接触到这个词语一次,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就深入一步。耳濡目染之下,这些词语就会出现在他们的笔下或口中了。因此,对于许多较难理解的词语,我们大可不必急于让他们“储存”起标准答案来,完全可以让学生先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或者索性放一放,等待他们理解这个词语的时机出现。
  (作者单位:徐州市沛县教研室)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还要关注表达——揣摩表达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课标》学段要求,依据文本特点,循序渐进,步步落实,层层推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认知、触摸、思辨、丰富,进而主动建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在阅读中认知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语言。揣摩与领悟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片段一】比较叠词,感悟语言之美  师:(出示“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与“它看见天空是蓝的,树木是绿的,小河是清的……”)小朋友们读一读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生分别朗读)  生:我发现第一句用的是“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而第二句只用了“蓝的”“绿的”“清的”,用的词语不一样。  师:你找到了它们的不同。老师告诉大家,像这样的两个字连着的,我们叫
【片段一】  师: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初读课文后,在同学们的脑海里留下的印象各有侧重,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樟树留给你的印象吗?  生:这是两棵蓬蓬勃勃、香气拒虫的樟树。  师:一句话就可以表达完了。如果就这么写,行不行?  生:不行,这样写过于简单,我们就不知道樟树究竟有多么旺盛的生命力,多么可贵了。  师: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先来看樟树的外型。快速
【片段一】依语构像,诗化心灵  师:(出示广玉兰花的图片)看到这么美丽的广玉兰,你最想用哪些词语来赞美它?  生:玉洁冰清、洁白无瑕、亭亭玉立、楚楚动人……  师:作者又是如何赞美它的呢?(出示:“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内涵的。”)读读相关句子,你觉得作者写得如何?  生:我觉得作者把花的颜色写得准确生动!“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来。”  生:花的质感也很独特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朗读目标描述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那么,怎样达到这一目标呢?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做法。  一、字正腔圆——读正确  “正确地读”,是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指用标准的普通话,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得正确、清楚,不落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拖尾韵)。  首先,要把“词语”读正确,即把词语的音读准。我主要采用的是“同伴互助”的方法。每次在教学一篇新课文时,我总
一  朗读教学的过程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要求我们字字入目。首先,朗读是我们阅读理解的必然门径。有些地方之所以还没懂,关键在于还没做到字字入目。朗读必需调动众多感官参与其中,不仅有利于文字的理解,也有助于文字的积累,并渐次形成良好的语感。其次,朗读可以很好地巩固识字成果。第三,朗读能直接有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多读多写,乃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  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朗读也是如此,读得高兴,
伴着阵阵金桂的芳香,带着一份对学习的渴望、对教学的执著,我荣幸地参加了第五届全国苏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课堂教学大赛的观摩活动。在短短的3天时间里,我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9位优秀青年教师,用他们深厚的文学底蕴、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精炼智慧的评价语言、精湛的教学技艺,向我们展示和演绎了《课标》指引下的精彩课堂。每一节“好课”都匠心独运、浑然天成,让我如沐春风、如饮醍醐,也让我轻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