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学习变得有趣一些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y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比较探究、想象具象、理解故事内涵、认识类比等学习方法,可以使文言文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教学,要讲究文字、文章、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要从认识文字入手,理解文章,体悟文化。这对教师是教学功力的挑战,对学生也是很大的挑战!笔者班上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笔者就想浅浅地教文言文,让他们懂意思,会背诵。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放在九年级下册,统编教材把它调整到八年级上册。八年级的学生,文言文的阅读量还不多,文言词语、篇章、文化典籍的积累还不够丰富,要理解这篇内涵深厚、气势磅礴的先秦散文,无论是在文字上,还是在文章上,都有很大的难度,更别提什么领悟其中的文化内涵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才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呢?笔者尝试运用以下招数进行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比较中寻找文字的秘密
  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涉及六位古人的典故,并运用排比句式为后文的抽象表意作形象的铺垫。如果教师运用讲解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词意就会遇到难题,再加上陌生的典故,更是难上加难。为此,笔者让学生先熟读,然后引导他们比较,以便在异中求同,既辨认文言词意,也理解句中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齐读开头第一句话: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第二步,找出句中涉及的六个人。
  第三步,比较分析这六位古人的人生有什么规律。有学生发现:六位古人名字的字数从一个字到三个字。还有学生发现:舜后面的动词是“发”,其余五人后面的动词都是“举”。笔者再引导:“‘发’和‘举’有什么区别呢?”学生根据注解说出:“‘发’是被任用;‘举’是选拔、任用”。但是,学生还是不清楚其中真正的区别。
  对此,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最终地位,再研究这六个人”,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列表如下:
  据此,学生发现:虽然最后都很有成就,但地位还是有区别的,“发”有发迹之意。
  在此基础上,笔者提示学生“继续寻找,继续发现——这六个人,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列表如下:
  到此,学生发现:六个人,都地位低下 ,历经磨难,终成大器。
  最后,笔者引导学生小结:用六个人的经历来证明最后的观点,论据充分;运用排比句式表述,气势磅礴。
  二、在想象里寻找“磨炼”的具象
  要让学生体悟形象表述后所阐述的抽象道理,如果直接从文言文入手,由于距离感和陌生感,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这时候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再去解读文言文中抽象说理与形象表述的关系,则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首先,笔者告诉学生:“这六位古人,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磨炼。上天要成就一个人,就要送给他一份人生大礼包。这份礼包的名字,就叫磨炼,也叫苦难。礼包里会有哪些清单呢?会给人什么考验呢?考验的目的是什么呢?”然后,笔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电视剧《芈月传》和童话《灰姑娘》中主人公的故事,告诉学生:“故事中主人公的成长经历锻炼了她们的心智、身体、处事等。这就是我们认为的‘礼包清单’。”
  接着,学生齐读以下句子,寻找文字中的“礼包清单”,并整理成表3。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样,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理解文言文的抽象说理了。
  三、在故事里寻找理解的内核
  笔者继续引导学生:“是不是客观上有了磨难,每个人就都可以成大器了呢?非也,还需要主观努力。在《牛奶罐里的两只青蛙》中,同样都经历了困境,一只死了,一只跳出来了。那么。主观应该怎么努力呢?”
  接着,学生阅读下面的句子: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读后,笔者进一步引导:“‘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是不是犯错误越多越好?这里的‘过’或者说错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犯错误,而是指我们尝试去完成一件事时的失败之举。犯错误,是指人不断地尝试,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又一次一次地重新出发,不断探索,最终迎来成功的一刻。因为忧困,所以不停思考,不停突围,最终有作为;因为尝试,所以在脸色上,在言谈中,表现出来。”
  四、在类比中寻找文章的主旨
  孟子的这则短文仅仅是为了说明这些古人的人生经历吗?非也,其中还有更深的道理。古人说理,善于类比。据此,笔者以“孟子用这些人的经历来类比什么”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句子: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接著,笔者进一步指出:“对一个人来说,需要经历磨难,发展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对一个国家来说呢?一个国家,在什么情况下,可能灭亡?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发展出自己能力?也就是,国家强大也需要‘礼包清单’:‘法家拂士、敌国外患。’文章正是从阐述个人的发展小道理,上升到阐述国家存亡、发展的大道理,这是运用类比的写法。”由此推导出最终的结论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会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由于教学有了层层铺垫,不断搭建支架,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文言词语理解、对文言抽象说理的认识、对文章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领悟,都显得不难了,起码都有了浅浅的认识。
其他文献
【教学构想】  首先,从单元地位来看,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需要整理课。小说是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小说阅读是初中文体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本华说:“八、九年级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1]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四篇小说体现了不同小说流派作品的特点,是学生了解小说不同风格和艺术风貌的绝妙窗口。这一单元也是初中六册教材中关于小说的最后一个
期刊
编者按: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是杭州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杭州市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落户浙江省淳安县威坪中学,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导师每月都要到落户学校组织活动,且为落户学校开设选修课,2018年10月5~7日的活动是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以文化人”选修课的起始。第一节课由莫银火老师亲自执教。以下是淳安县威坪中学张金彪老师的听课体会与思考。  能够有机会聆听莫银火老师执教《展喜犒师》,诚为有幸。莫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如《〈论语〉选读》的教学,可以通过设置“为孔子写个微传记”“预习新课写旁批,上完新课写主题式感想”“每半个月出一期《论语》主题小报”“举行《论语》辩论赛”“画孔门弟子形象,写绘制理由”“绘制专题思维导图”“《论语》章节微表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任务”驱动;深度学习《〈论语〉选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
期刊
摘 要:纵观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阅读题可知,难点、失分点往往是来自于教材的知识点,而教师在复习中往往过于重视或依赖于各类复习用书,无形中忽视了教材。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小说选读》的八个话题及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论语〉选读》的注释,都是复习中要高度重视的。  关键词:高考复习;阅读理解;
期刊
“村改居”社区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具有城市和乡村双重属性。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农村空间发生剧烈变化。空间变革下,居民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方面的适应性困境。如若不及时解决居民适应性困境,将会给现实生活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故提高居民适应能力,让居民生活美好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一个村改居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该社区居民已经完成了户籍制度的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该社区尽管在物理空间上具有了城市社区空间形态,但其内生性却存在严重的滞后。空间主体依旧会保持原有的乡
摘 要:关键词还原法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对《道士塔》一文的解读,通过还原“认真”“塔”“达观”“遗憾”等关键词的内涵,可以深入探究文本,分析作者在遣词时的深意。   关键词:文本解读:关键词还原法;《道士塔》  孙绍振先生在《关键词还原与分析——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一文中说:“所谓关键词,就是,第一,具有特殊意味的词语,所谓特殊意味,就是具有与一般词典意义不完全相同的
期刊
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包建新名师网络工作室以“共建、共研、共享、共进”为基本建设原则,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工作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多次开展讨论,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价值和普适方法的探討上,而要对具体的“这一本”书给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指导。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成果。   摘 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
期刊
编者按:语文教材多以单元组文。相比于老教材,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感更强。正如教材的主编温儒敏老师所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那么,单元整体构架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把握统编教材的教学呢?对此,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阙银杏老师提出了基于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想,并带领她的团队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下几篇文章是这一研究的最新成果。 
期刊
随着传统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办社会”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单位社区的社会职能转交给社会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也必将经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后单位时代的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会出现怎样的困境,该如何利用单位的遗留资本并且摒弃其消极影响重构社区公共性是现代社区治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阐述了典型的后单位社区J社区在社区公共性构建中出现的困境,并站在社区参与的视角上,通过对居民社区参与不同类型实践的分析,借以发现在后单位社区中,居民社区参与不同方式与社区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显然,“学习任务群”将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新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设计教学?……这些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鉴于此,我刊将对“学习任务群”教学进行持续关注。本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