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让诗意缓缓地生长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mm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显然,“学习任务群”将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新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设计教学?……这些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鉴于此,我刊将对“学习任务群”教学进行持续关注。本期刊登季丰老师设计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的一个课例和郑桂华老师的点评文章,以飨读者。
  诗歌既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主要文体,也是传承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读诗写诗也应该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形式。但在语文课程框架内,诗歌尤其是新诗的地位则颇为尴尬,高考作文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硬性规定就是明证。因此,新诗教学的观念更新和实施探索都亟待加强。
  高中学生正处于诗一般的年龄,他们需要在大自然与日常生活中催生内心的诗意,用诗的态度去观照这个世界。“爱诗,是一种有眼光、有才情的选择”,诗歌就如蔚蓝色天空中的黄金,等待我们去仰视和抚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文学习需要这样的努力,通过对大自然与日常生活的感知,通过新诗的阅读与写作,来唤醒与表达内心的诗意,来提升对文学作品的感受能力,提升自己的语言品质。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新诗,对新诗的意象与抒情性有所了解。但受教材篇目数量、学习要求、学生感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对新诗这类文学样式的核心价值所涉不多,感受也往往不深。正如江弱水所说:“我们读一首诗,涵泳意义的同时,还要体会节奏与旋律,感受形式和色彩,以至于触摸词和句的质地是柔和还是糙硬。”因此,高中的新诗教学还需要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
  本单元名称为“春天,让诗意缓缓地生长”,就是想用这一大任务慢慢激发学生对新诗的自信和兴趣。而“春天”又是一个与诗意有着奇妙关联的情境,让学生从自然与生活中去感悟詩意,并从诗歌技巧的层面鼓励学生去写作新诗,完成语言表达和内心诗意的糅合与长大。考虑“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中新诗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容量,预计用9课时学习此单元。
  一、单元学习目标与内容
  (一)单元目标
  1.精读或略读一组新诗,品味语言,感知意象,编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诗集;结合理论文章阅读,了解诗歌语言表达技巧,体会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独特性。
  2.通过观察大自然的春天,体验日常生活,唤醒、激发自己的审美体验,用短诗行的形式记录自己春天里的感悟。
  3.了解古诗词集句诗、十四行诗等诗歌样式,以集句、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尝试新诗写作,最后能结合特殊时日尤其是春天,进行主题诗歌创作。
  4.增强对诗歌语言的敏感性,丰富诗歌句法的积累,体会诗歌意象的独特性,对诗歌音乐性有一定的认识,形成对诗歌的基本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提升对生活的感受与发现的能力。
  (二)学习内容
  1.阅读一组新诗(详见下文“学习资源”),从词语、句式、分行、标点、节奏、意象与意境等入手,探寻诗意产生的规律,使诗歌阅读不仅仅停留在情感把握层面,而能从语言层面实现诗歌的深度阅读。
  2.阅读中外诗歌理论(详见“学习资源”)。这几篇文章分别从诗歌的形式、句法功能、滋味、反向流动、分行等角度解说如何阅读或鉴赏诗歌,指导学生在涵泳意义的同时,还要从诗歌语言表达层面来触摸诗意,并用所学到的诗歌知识鉴赏和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3.结合每个人的诗歌阅读经验,推荐自己喜欢的新诗,讨论体例、分类选编、撰写点评、排版校对,编选中学生自己喜欢的诗集,并通过多种交流平台向同伴、家长、老师推荐基于中学生审美视角的新诗作品。
  4.阅读所选的十四行诗作品(详见“学习资源”),了解意大利、英国的十四行诗和十四行诗的中国化;了解中国传统古诗词集句的诗歌训练手段,开展集句、改写、仿写等多种形式的新诗写作训练。
  5.寻找、观察春天的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挖掘节日的情感体验,由短到长、从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进行诗歌创作,结合图片、手绘等形式,以“大纸张”、微信平台、QQ空间、教室宣传栏等形式进行交流分享。
  二、学习评价
  1.该单元学习过程中有关新诗写作训练的完成情况可以用量表的形式进行评价。比如“春天的横截面——二三四行”写作、“笔记春天”写作、十四行诗集句训练、节日诗歌创作等。量表内的项目可以有:
  (1)诗歌意象选择的独特性与合理性。
  (2)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是否真切、节制。
  (3)修辞手法的使用如何。
  (4)句式选用及句意关系的处理。
  如果是十四行诗习作,还可加入:
  (5)小节分布是否合情合理。
  (6)有无考虑押韵。
  (7)尾段在诗意的翻转与凸显方面有无明显作用。
  2.制订“新诗:从朗诵走向鉴赏”朗诵研讨会评价量规,努力使活动任务效果辐射到全班,可以参考表1的示例。
  3.制订班级编选新诗集的评价量规,可以参考表2的示例。
  三、学习过程
  (一)单元学习任务框架
  “春天,让诗意缓缓地生长”学习任务框架如图1所示。
  (二)单元学习活动设计
  本单元学习共分9个课时完成,具体设计如下:
  1.第1课时:用春天唤醒诗心
  (1)阅读橡子、西川、于坚等诗人的短诗或截句,以及教师“下水”作品《春天的二三四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并和小组同学交流喜欢这些诗句的原因。
  (2)课外观察春天的景象与人、事细节,以“春天的横截面”为主题,用仿写或独立创作的方式写作关于春天的三四行内的诗句。教师一一修改,完善学生作品,并请学生体会教师修改的用意:以三四行诗的写作尝试点燃对诗歌的兴趣。   (3)以“春天的横截面——??班的二三四行”为题与全班同学分享诗作。每位同学把自己的诗作写在彩色小卡片上,卡片形状可自主剪裁。然后将作品粘贴到大纸张上,配以插图与页面设计,用自己美好的作品迎接春天,用春天唤醒学生的诗心。
  2.第2~3课时:诗意,在字里行间
  (1)精读教师下水作品《分裂与契合:海子诗歌中的反向流动》《我们在说读诗的时候,他们到底写了什么》。回忆自己读过的新诗作品,各举出一个因“反向流动”和分行而产生诗意的例子,和全班同学交流。
  (2)阅读伊格尔顿、张定浩、江弱水的诗论(详见“学习资源”),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层面探寻诗意产生的规律,根据阅读心得,画出新诗语言形式结构图或撰写读诗札记。
  (3)在以上学习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选择一首最喜欢的新诗,从词语、句式、分行、标点、节奏、意象与意境等角度撰写鉴赏文字或推介语。排练小组诗朗诵,特别关注节奏与停顿、语气与语调、情感与韵律的处理,可以独诵或合诵,也可自主配乐,努力表达出所选诗作的韵味。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新诗:从朗诵走向鉴赏”朗诵研讨会,分享与增进学生对新诗的理解和诗意的体验。
  3.第4~5课时:笔记春天的诗意
  (1)简介《笔记大自然》一书,介绍“笔记大自然”的做法,并推荐课外阅读。布置“笔记春天”的周末随笔任务,每周记录1~3次所观察到的春天的细节与意象,在简笔画的旁边用诗意的语言或短诗加以记录。
  (2)在一段时间的写作基础上,以“笔记春天的语言追求”为主题进行写作指导。对前期写作进行小结,指出问题与不足;结合鉴赏海子、张海峰等诗人的诗歌写作技巧,分享教师诗歌写作经验,从画面的组合、意境的提炼、反向流动、对称式表达、虚实相生等技巧方面作后期写作改进的指导。
  (3)在春天结束的时候,集体评选最佳“笔记春天”。
  4.第6~7课时:模仿,表达的开始
  (1)精读《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阳台会”部分,体会、交流、总结其语言特点。
  (2)阅读彼得拉克、莎士比亚、聂鲁达、冯至、恒平的作品以及教师的“下水”诗作(详见“学习资源”),总结意大利、英国的十四行诗的形式与写作特点,了解十四行诗的中国化特征;介绍中国古代集句诗的写作及作品。
  (3)选择“阳台会”部分中的词句,以集句的形式写作一首十四行诗,表达罗密欧或朱丽叶的心情,并在班上朗读分享。
  5.第8~9课时:春天,让诗歌绽放
  (1)现在大多数诗集都是成熟诗人或评论家所编选的,而中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有其独特的眼光与角度。结合自身新诗阅读经验,小组合作,讨论体例、分类选编、撰写点评、排版校对,编选一本诗集,让同龄人也因此而喜爱新诗。
  (3)结合特殊时日,创作《新年十四行》《节日十四行》或其他形式的诗作,编成班级诗集,在微信公众号、QQ空间上发表分享。
  (三)学习资源
  1.基本资源
  (1)海子短诗选
  (2)橡子《有时也会欣喜》
  (3)恒平《如此啊,好兄弟》
  (4)林东威《夜读李商隐》
  (5)张海峰《诗五十八首之五》
  (6)伊格尔顿《如何读诗》之《形式的意义》一章
  (7)张定浩《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之《穆旦:像钢铁编织起的亚洲的海棠》一章
  (8)江弱水《诗的八堂课》之《辨味与品诗》一节
  (9)季丰《分裂与契合:海子诗歌中的反向流动》
  (10)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
  (11)彼得拉克十四行诗《此刻万籁俱静》
  (12)莎士比亚第18号十四行诗
  (13)聂鲁达《一百首爱的十四行诗》第49首
  (14)冯至十四行诗《从一片泛滥无形的水里》
  (15)恒平《美好十四行》
  2.拓展資源
  (1)西川、于坚、严彬的截句
  (2)《海子诗全编》
  (3)《骆一禾诗全编》
  (4)臧棣、西渡主编《北大诗选(1978-1998)》
  (5)洪子诚主编《阳光打在地上——北大1978-2018诗选》
  (6)教师下水诗作《春天的二三四行》《新年十四行》《秋天十四行》等十四行诗
  (7)教师随笔《我们在说读诗的时候,他们到底写了什么》
  (8)教师读诗札记《如此啊,好兄弟》
  四、作业与测试
  (一)学生作业
  具体作业任务见上文“单元学习活动设计”。选摘笔者教过的浙江省富阳中学学生的习作如下:
  1.“春天的横截面——春天二三四行”习作选
  【习作一】
  在阳光下   我闭上眼
  我听见万物生长
  我听见春暖花开
  【习作二】
  杏梅围绕明镜
  开出满城欢喜
  2.“笔记春天”习作选
  【习作一】
  冬天过去
  单调的纯白街景
  渐渐消匿
  在秋天落叶散得太故意
  过分忧郁
  细雨在夏天肆意
  而我和春风私语
  所有思念积蓄化作雨滴
  渗透了呼吸在等你
  【习作二】
  你从我虔诚的眼眸中望见了自己
  我从你粉嫩的脸颊边看到了未来
  未来是樱是桃,是春是你
  3.《罗密欧与朱丽叶》(阳台会)集句十四行作品选   就像一个尘世的凡夫
  盼望你在天际间缓缓驰过
  又像一只沉重的船舵
  寻访你在海滨的重重迷雾
  是风也是引力
  是仇也是神明
  每一步都迈进你
  每一步都离弃你
  请你垂下星光听听我瞧瞧我
  那儿有我朦胧月色下无声的千言万语
  那儿有我荒芜旷世中孤独的措手不及
  一千次的晚安一千次的不眠
  不见天日
  妄想见你
  (二)单元学习测试
  【测试任务】
  精读宋代词人姜夔的《扬州慢》或贺铸的《青玉案》。理解诗人的情感,借鉴其诗句和意象,用新诗的形式以“再写《扬州慢》”或“再写《青玉案》”为题改写古诗词。
  【测试习作】
  再写《扬州慢》
  冬至,我在古城漫步
  一场夜雪用停息来抱怨被扰的不快
  吝啬地收起它的诗意
  一池寒水透过它碧色的醉眼
  打量这个没有来处的访客
  桥畔,少年在没有星光的夜里赏花
  看见的是清婉少女
  是句句歌词
  与那一场传承千年不曾停息的青楼梦
  他是杜郎
  是你   也是我
  夜色里   并无不同
  少年没在影里,芍药谢在风中
  春风十里荞麦青青皆作流光
  与所有的春天一样
  走向冬天
  此刻,我捧起一抔浮土
  听见一陣宛如戍角的风
  五、学后反思
  (一)阶段性反思
  学习过程中的反思有利于监控与调整学习状态、小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收获。在本单元的学习设计中,基于“春天”这一背景的学习任务相对较多。所以,在春天将尽之际,可布置以“今年,我的这个春天”为题的反思小结。
  (二)总结性反思
  正如大单元名称“春天,让诗意缓缓地生长”所示,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任务的引领下,进行了一系列新诗阅读与写作,师生共同叙写了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内心的诗意被慢慢催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可布置学生撰写单元学习反思,以进一步了解学情,这有利于在日后的学习中加以补充与改进。
其他文献
【设计意图】  《苏州园林》作为说明文单元的一篇老课文,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重点都落在“说明文”写作方法上。但作为叶圣陶先生进入教材的代表作品,笔者一直觉得,仅仅从“说明文”角度去教学,似乎有些“浪费”。过去几年,经过几轮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这篇文本的价值和意义,留给学生,甚至留给作为授课者的笔者本人的印象都不深刻。这实际上是一种取形遗神买椟还珠的做法。有些笔者教过的学生表示:“学了《苏州园林》都
期刊
【教学构想】  首先,从单元地位来看,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小说单元)的教学需要整理课。小说是初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小说阅读是初中文体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王本华说:“八、九年级以文体阅读为核心,力求培养学生某一类文体的阅读能力。”[1]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四篇小说体现了不同小说流派作品的特点,是学生了解小说不同风格和艺术风貌的绝妙窗口。这一单元也是初中六册教材中关于小说的最后一个
期刊
编者按:杭州市名师乡村工作室是杭州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杭州市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落户浙江省淳安县威坪中学,根据杭州市教育局的要求,导师每月都要到落户学校组织活动,且为落户学校开设选修课,2018年10月5~7日的活动是莫银火名师乡村工作室“以文化人”选修课的起始。第一节课由莫银火老师亲自执教。以下是淳安县威坪中学张金彪老师的听课体会与思考。  能够有机会聆听莫银火老师执教《展喜犒师》,诚为有幸。莫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发生,如《〈论语〉选读》的教学,可以通过设置“为孔子写个微传记”“预习新课写旁批,上完新课写主题式感想”“每半个月出一期《论语》主题小报”“举行《论语》辩论赛”“画孔门弟子形象,写绘制理由”“绘制专题思维导图”“《论语》章节微表演”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任务”驱动;深度学习《〈论语〉选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
期刊
摘 要:纵观近三年浙江省的高考阅读题可知,难点、失分点往往是来自于教材的知识点,而教师在复习中往往过于重视或依赖于各类复习用书,无形中忽视了教材。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外国小说选读》的八个话题及语文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论语〉选读》的注释,都是复习中要高度重视的。  关键词:高考复习;阅读理解;
期刊
“村改居”社区是农村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具有城市和乡村双重属性。在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影响下,传统农村空间发生剧烈变化。空间变革下,居民在生活中出现了不同方面的适应性困境。如若不及时解决居民适应性困境,将会给现实生活带来巨大的风险与挑战。故提高居民适应能力,让居民生活美好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的研究价值。
  本文选取了天津市滨海新区一个村改居社区作为调查对象,该社区居民已经完成了户籍制度的转变,但在转变过程中,该社区尽管在物理空间上具有了城市社区空间形态,但其内生性却存在严重的滞后。空间主体依旧会保持原有的乡
摘 要:关键词还原法是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解读文本的一种方法。对《道士塔》一文的解读,通过还原“认真”“塔”“达观”“遗憾”等关键词的内涵,可以深入探究文本,分析作者在遣词时的深意。   关键词:文本解读:关键词还原法;《道士塔》  孙绍振先生在《关键词还原与分析——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一文中说:“所谓关键词,就是,第一,具有特殊意味的词语,所谓特殊意味,就是具有与一般词典意义不完全相同的
期刊
编者按:浙江省高中语文包建新名师网络工作室以“共建、共研、共享、共进”为基本建设原则,倡导并践行“本真语文”教学理念,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探索。近年来,工作室就整本书阅读教学多次开展讨论,认为整本书阅读不能停留在价值和普适方法的探討上,而要对具体的“这一本”书给出切合实际的阅读指导。下面两篇文章就是在这个观念指导下形成的成果。   摘 要:在指导学生阅读《论语》整本书的时候,应该
期刊
编者按:语文教材多以单元组文。相比于老教材,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感更强。正如教材的主编温儒敏老师所说:“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板块设置比以前清晰,但彼此融合,综合性也有所加强。”那么,单元整体构架下,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把握统编教材的教学呢?对此,浙江省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阙银杏老师提出了基于统编教材的“单元整体教学”的设想,并带领她的团队在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下几篇文章是这一研究的最新成果。 
期刊
随着传统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办社会”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单位社区的社会职能转交给社会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也必将经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后单位时代的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会出现怎样的困境,该如何利用单位的遗留资本并且摒弃其消极影响重构社区公共性是现代社区治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阐述了典型的后单位社区J社区在社区公共性构建中出现的困境,并站在社区参与的视角上,通过对居民社区参与不同类型实践的分析,借以发现在后单位社区中,居民社区参与不同方式与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