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农村学校班级人数明显减少,小班化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小班化教学也逐渐成为一股新潮流和一种新趋势。它体现了教学组织的空间方式,主要指较少的班额数量下的教学班,它的出现不只是班级学生数量的变化,更是教育观念和思想需要深层改革的迫切需要。如何利用小班教学的优势,转变小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已逐渐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的小班化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统筹,从高尚的“演讲家”逐渐向与学生融合的定位转变。教师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诚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其进行互动、合作以及交流,充分展现教师的责任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因其人数较少,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依据全班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类,同时将内向型学生与善于表达的外向型学生分为一组,互动性的带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共同成长,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成绩。
二、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不同教学策略的采用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优于规模较大型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可以使座位编排多样化:半环形、扇形,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在教师身上,提高听课效率,防止孩子注意力分散;多环形团座,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小组有不同的讨论话题并进行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V形等的开放式排列,对于课堂话题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并做自主辩论的形式,利于学生天性的释放的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学中师生间更为直接的对话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的胆量较小,数量少且英语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可对小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比较详细、全面的了解,然后依据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动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水平。譬如,教师可将课堂进行多样的变化,精心编制并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在愉快的环境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苏教版牛津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Asking the way”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级中有限的桌椅列为两排模拟成为一条大街,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在街上的一个陌生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问路的模拟情境训练:
师:Hello!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nshine Supermarket?
生:Yes, 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he third crossing.
师:OK,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生:It is about one kilometer away.
师:Thank you. May I take a bus?
生:Yes, you can take bus No.5.
三、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
教师可以利用小班教学人数少,便于掌控等的特点和优势,提前设计一些巧妙的、艺术性的问题,在英语课堂上直接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也可将学生分为A、B两组,在两组之间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可以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言与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笔者执教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课堂教学为例:
教师: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some weekend activities(向学生展示准备的动画或图片), look at them carefully.
教师: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What is she/he doing?
学生:She/he is going to have a picnic, / take part in a concert.(等等)
教师: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学生: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 play games / and so on.
Then, write a short passage.通过对话,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英语学风也得到了加强。
四、结论
小班化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繁琐状况,但同时也对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与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的出现,给农村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带来了新的考验。利用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优势,有效提高小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开放式的进行教学,理解把握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这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为之奋斗。
一、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树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农村的小班化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统筹,从高尚的“演讲家”逐渐向与学生融合的定位转变。教师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诚地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与其进行互动、合作以及交流,充分展现教师的责任感。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理解。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因其人数较少,所以教师可以针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了解和分析,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例如,可以依据全班学生的性格进行分类,同时将内向型学生与善于表达的外向型学生分为一组,互动性的带动其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共同成长,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成绩。
二、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不同教学策略的采用
小班化教学是一种优于规模较大型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如可以使座位编排多样化:半环形、扇形,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在教师身上,提高听课效率,防止孩子注意力分散;多环形团座,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的形式,每个小组有不同的讨论话题并进行评比等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V形等的开放式排列,对于课堂话题让学生提前准备资料并做自主辩论的形式,利于学生天性的释放的同时,也有利于英语教学中师生间更为直接的对话训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
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学生的胆量较小,数量少且英语基础薄弱,因此教师可对小班里所有的学生都进行比较详细、全面的了解,然后依据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动性,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提高班级整体的英语水平。譬如,教师可将课堂进行多样的变化,精心编制并引导所有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充分活跃课堂气氛,在愉快的环境中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例如,在苏教版牛津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Asking the way”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班级中有限的桌椅列为两排模拟成为一条大街,每一个学生都作为在街上的一个陌生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问路的模拟情境训练:
师:Hello!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Sunshine Supermarket?
生:Yes, go along this street, and turn right at the third crossing.
师:OK, how far is it from here?
生:It is about one kilometer away.
师:Thank you. May I take a bus?
生:Yes, you can take bus No.5.
三、农村实施小班化英语教学,有利于课堂教学氛围的良好营造
教师可以利用小班教学人数少,便于掌控等的特点和优势,提前设计一些巧妙的、艺术性的问题,在英语课堂上直接与每一个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也可将学生分为A、B两组,在两组之间进行对话练习,这样,可以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言与锻炼的机会,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笔者执教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六单元“Planning for the weekend”的课堂教学为例:
教师: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some weekend activities(向学生展示准备的动画或图片), look at them carefully.
教师: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What is she/he doing?
学生:She/he is going to have a picnic, / take part in a concert.(等等)
教师: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weekend?
学生:I am going to do my homework / play games / and so on.
Then, write a short passage.通过对话,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激发,英语学风也得到了加强。
四、结论
小班化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教师批改作业和辅导学生的繁琐状况,但同时也对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设计与方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农村小班化英语教学的出现,给农村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都带来了新的考验。利用小班化英语教学的优势,有效提高小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开放式的进行教学,理解把握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和手段,这些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并为之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