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qu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学习的五个领域中,写作与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研究性学习相比较,见效最慢。这有语文老师的问题,如有的老师怕教怕批作文,有畏难情绪,也有的急功近利、舍本求末,不从开源上做文章,而是领学生走概念化、模式化的套路;有学生的问题,如阅读量小,生活面窄,积累太少,对写好作文缺乏兴趣和信心。大量事实证明,写作已经成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瓶颈”,改革写作教学迫在眉睫。
  一、改革的切入口:确立写作新理念
  长期以来,广大语文老师都忽略了两个问题:作文是什么?学生写作文为什么?弄清楚这两个问题,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从心理学角度看,作文是一种心理冲动,是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冲动和宣泄,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来源于生活经历的积累和对生活真谛的认识与感受,因此作文是一种精神产品。每个人对生活的积累、认识和感受都不会一样,因此作文是每一个学生独创的精神产品。由此看来,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掌握写作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眼睛看到的、自己心灵感悟到的、自己头脑思考到的东西写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显现自己生活的情趣,学生写作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行为。
  怎么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必须实现两个“表达”:作文必须是学生真情表达的结晶。学生作文要强调一个“真”字,即说真话诉真情。说真话,就是写真事、写实事,写自己真实的想法和看法,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不胡编乱造。小学生和初中生尤其要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亲情、友情,写乡土情、师生情。诉真情,就是写真情实感,写自己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和感受,不要虚情矫情,也不要把情感分成积极和消极,用条条框框束缚真情实感的流露。
  作文应该是学生自由表达的载体。学生作文在做到“真”的同时,还要强调一个“敢”字,即敢想敢写。鼓励学生“敢”字当头,自由表达,包含两层意思:思想表达的自由和笔墨表达的自由。要指导学生根据表达的目标和需要自主选择最适宜的表达形式,真实地表现生活和表达情感。把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放在第一位,而文体则是第二位的。
  改革写作教学,关键在教师。教师确立新的写作教学理念,摒弃束缚学生手脚的陈规旧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帮助学生引来写作的“活水”,才能切实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改革的途径: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
  生活是取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创作如此,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广大语文教师都懂得这个道理,但并没有处理好写作与生产的关系。为什么?一个原因是压抑封闭的学习环境。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被关在学校里,住宿生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轮回,他们只有学校生活、学习生活,写作内容都是勤奋刻苦,攻克难题,熄灯之后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看复习资料,等等,与社会几乎隔绝;走读生也都是“校门—家门”一条直线,比住宿生多一点上街的机会而已。如此单调枯燥的生活,怎能产生内容充实、思想敏锐、语言流畅的好作文?随着素质教育的区域推进和深入发展,学科教学终将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走出来,学生将拥有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第一步是指导他们感悟生活,亲身体验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美。要指导学生不但用眼观察生活,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物的特征;而且用身心体验生活,善于发现平常小事所隐含的意义。第二步是用头脑思考生活,采用联想和想象,从而想出点意思来,悟出点道理来,品出点情趣来。这两步工作做好了,才算是真正处理好了写作与生活的关系。
  写作与生活的结合,要走活动化的道路,也就是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不仅仅是观察生活,更是生活的亲身参与者,是生活的主人。可以是学校组织的中心教育活动、德育活动、主题班会,让学生做有心人,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人和事,活动之后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也可以是为写作组织的语文活动。
  阅读教学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能帮助学生获得写作上的滋养,所以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阅读有两个功能,一是为读的能力而读,二是为写的能力而读。首先要多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古人对读促进写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读熟课文,读配套的自读课本,读大纲要求的名著诗文,读报刊上的时文美文。通过多读,获得思想的提升、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学习作家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角度方式和技巧。其次要指导学生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课内阅读,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读写结合点,设计口头和书面作文的训练,例如为《项链》补写结尾。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了就动笔的好习惯,从摘录精彩语句开始,到写作品介绍、故事梗概、人物分析、读书心得、读书札记等。长期坚持这样做必有好处。
  改革写作教学,实现写作与生活、写作与活动、写作与阅读三个结合,需要做大量的踏踏实实的工作,非此没有捷径可走。
  三、改革的关键措施: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情感、兴趣、习惯、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过程和规律来看,写作教学尤其需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写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不高有很多原因,其中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平时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和不能坚持多练笔等三条都属于非智力因素范围。在写作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大面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应该成为改革写作教学的关键措施。
  培养学生喜欢写作的兴趣,要做到三点: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让学生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表达;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帮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感和畏难情绪,使他们感觉到写作文不是一件难事、苦差事,而是像学骑自行车那样容易、听偶像唱歌那样开心,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大有希望了。
  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不令人满意,迅速改变面貌的困难很大,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显而易见。但是,只要广大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写作教学对于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性,摆正思路,落实对策,踏踏实实坚持下去,中学写作教学改革进程相对滞后的局面就一定会改观,广大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一定会满足时代前进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其他文献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因而语文课堂成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阵地。  一、学生自主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为了落实字词教学,注重让学生齐读而忽视
新课程到底要改变什么,说白了就是“教得轻松,学得快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不是张口即来,它必须由知识与技能作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上层建筑,还有就是过程与方法,否则就成空话。在实际操作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植根于课堂,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使课堂效率的提高。  一、尊重个体,以读为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这样说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小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教师通过阅读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基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项交流、深层交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地说,它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学习兴趣的“发生器”  “兴趣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