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辩论实践提高综合素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高中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不断成长、不断成熟的变化发展过程中。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事物已初步具有一种认识、判断、取台的思维和行为能力。这一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我校,学生刚来时,初来乍到,显得规规矩矩,遵守学校纪律,努力学习各门功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由陌生到熟悉,接着,谈恋爱的现象出现了,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上课的多了;互相攀比的学生大有人在;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为此,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煞费苦心,使出浑身解数,但只管一时,收效甚微。有些老师泄气了,认为高中生谈恋爱也属正常,时代发展了,热恋网络也无妨。但回过头来想,高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日渐成熟的朦胧阶段,必须用恰当的方法适时进行引导,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由。
  我尝试着先从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谈恋爱人手,给学生布置了论题:高中生可以谈恋爱;高中生不能谈恋爱。我先确定了主持人,要求学生自由报名,观点自定,可以事先编草稿。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展开了。初次辩论这种学生敏感而又尖锐的论题,个别学生脸红心跳,说话颠三倒四,说理过程不太严密,支持观点的事实、道理不够条理。辩论结果确定:高中生要以学习为主,要正确处理男女关系,交往有度;要珍惜友情,学习中互相帮助,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造成终身遗憾。
  看着辩论会上同学们的各抒已见,听着辩论会上的畅所欲言,想着辩论会后学生思想的转变,我深深感到语文教学要巧妙地运用辩论这个工具,来提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面就我得益于辩论这项实践活动,谈几点看法:
  
  一、辩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思维品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
  
  思想支配行动,现代高中生受社会影响,思维敏捷但较复杂。教学中恰当融入辩论,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矫正一些不良思想因素。如认为读书无用,迷恋网络,盲目追星,学习积极性低等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辩论情境中,学生七嘴八舌,意见不一,这就营造一种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潜在的思想意识通过合理的平台自由畅通的表露出来,充分展示他们的主体意识和个性特点,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论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拿语文这门学科来说,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负面影响和冲击,语文教育的
  最终结果就是凭一张纸和一支笔来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应试教育影响下,有些学生笔试能力较强,行文从容不迫,洋洋洒洒,但叫他在大庭广众之下说几句话却判若两人:或羞羞答答、扭扭捏捏,木讷无言;或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这种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辩论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语言素质,它是语言表达的一种较高形式,它要说话者在一定的场合一定的时间内,考虑说话的主题、对象、用语等综合因素,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种能力也是无法用笔写出来的。这也可以为职高学生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辩论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同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心理状态的人,对同一事物和现象会形成不同的见解和主张。这很正常,但人们往往忽视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的分析研究。辩论可以充分展示人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是观点存在偏差,还是本方观点缺少充分有力的论据材料,或是对方观点和材料缺少充分的预测和估计而造成舌战中的被动。通过分析研究,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辩论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发积极性
  
  职高学生由于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他们自尊心、自信心强,他们关心自己的形象,渴望表现自己。辩论给了学生充分发挥说话能力的时间和展示才华的空间,让他们说有目的,学有兴趣。切实为学生着想,从课本中寻找辩题,激发学生兴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前提,辩论中尊重所有学生意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五、辩论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
  
  辩论是一种形式,其意义不只在辩论本身。生活的天地有多广阔,辩论的天地就有多广阔。把学生带出课堂,引导学生步入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多辩论。教师选择和确定论题,不仅要有利于双方辩论,而且要有意识的有导向性的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将论题与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的今天,我们仍有许多学校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不很普遍,如,语文课上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还很严重。配合语文教学的活动偏少,形式单调,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题意识,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利于深化现代教育体制下的改革,不能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便利。这决不是夸大其辞,而是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深刻思考,大力改进,努力创新的。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有效率的阅读,首先要对阅读有兴趣,本文就对如何培养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兴趣作个讨论。  【关键词】语文教学 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正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时期,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快乐阅读好读书、读好书”是对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体验快乐。然而,在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为了印证某
语文学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宏伟的知识空间区别于其它学科,它及其深远地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内涵、精神素质的各个领域,影响到他们终身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有效发展。现代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好这门学科的各类知识。特别要注重小学阶段的识字部分知识的教学,因为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也是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有很大关系的,他们的记忆力强,可以采取填牛式记忆,这可以向此小学生为今后学习其它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新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进入课堂教学才会焕发旺盛的生命力。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问题是改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就是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发散求异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这是创造性教学的根本任务。我们认为,创新教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和创新人格的养成。因此,它着力于对学生创新动机的激发和创新行为的指导,努力帮助学生在独立地完成创造性学
【摘要】生物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对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现在。我把这些问题梳理一下,和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传统的中学生物课堂教学存在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太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个别学校都有大量的生物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解题教学占有相当的比重。能否正确理解数学解题课,并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该课型的特点和规律,是优化解题课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关键词]数学解题 课堂优化    如何理解数学解题课,结合教学实践、归纳、总结该课型的特点和规律,是优化解题课课堂教学的关键之所在。    一、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型分类    苏联的教育家奥苏伯尔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提出了
[摘 要]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沟通学校、学生、家长的纽带和桥梁。  [关键词]尊重与信赖 自我完善 教育合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织一个成功的班级,做好班主任的各项工作,首先必须树立起班主任的威信。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政策的推行,我们更多地强调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教师的传统威信进一步旁落,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出现了一些比较尖锐的矛盾,许多教师
在深入、细致地开展我校“节约用纸”课题研究工作的过程中,研究组发现: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环保知识的知晓率不高。这给节纸教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而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储备势在必行。  今年十月中旬,大队部在我校三个实验班中进行了本次知识竞赛。试题的内容从节纸教育人手,涉及了纸张、森林、环境等多个方面的环保知识。活动共向学生发放试卷163份,收回163份,且均
【摘要】语文教学还要渗透濡染,多一点文化底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和魅力:调动旧知新知,建构文化品格;调动生活感知,心仪人文关怀。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抓”住学生的情,“逮”住学生的意,用心去感受、去捕捉、去“点染”,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描绘成闪耀着“人文光彩”的绚丽画卷!  【关键词】点染 情感 文化 人文性    语文学科关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令
中学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诸如人本主义教育的理念,教育民主的理念,教育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个性发展理念等。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
新《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应是鲜活的,拥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应是朝气蓬勃的,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我们应还语文以本来的面貌,重构语文教学的新秩序,创设师生互动的鲜活课堂,使语文走向智慧,走向生命,走向对话,走向开放,走向生活。    一、披文入情,品味语言,走向生命    如何披文人情,品味语言呢?首先,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亲近作品,进入课文的情境。每读一篇课文,就犹如引领学生进入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