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的作用以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具体措施两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具体措施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经常会出现叛逆行为,如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担负起发展社会的责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底蕴。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天文地理到日常言行都有涉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二,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民族智慧与思想的积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素养,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初中学生内心思想相对不稳定,经常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产生对人生以及社会不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其规范行为能力的准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完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开展以“百善孝為先”的主题活动时,让学生了解到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孝”有关,如《弟子规》中关于孝的词句、《论语》中关于孝的文章等,学生的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顺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格。同时,学生也可以将关于孝的文言文章进行拓展,利用现代的词汇进行完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写作能力。
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大多以文言文为主,学生阅读时相对困难,需要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相对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且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描述的是一种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生活,桃花源内风景优美,令人向往。但文章是文言文类散文,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很难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因此,需要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寻找相关桃花源的风景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桃花源与外界生活的反差,进而感受古代人对自由生活、和谐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珍惜现代和谐的生活,肩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3.利用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课文和教案为主进行讲解,导致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很难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国题材的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的世界》等不同类型的节目,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理解,从而感受这段时期的忠义、仁厚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文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1):37-38.
[2]庞杰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及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39):37-38.
[3]勾凤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讨论[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08-109.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具体措施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发展时期,经常会出现叛逆行为,如果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观念,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渗透,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担负起发展社会的责任,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效率,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作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效果,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作用:第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底蕴。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知识,从天文地理到日常言行都有涉及,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第二,能够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民族智慧与思想的积累,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丰富的文化素养,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第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初中学生内心思想相对不稳定,经常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产生对人生以及社会不正确的认知,传统文化中包含大量的为人处世的道理,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其规范行为能力的准则,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完善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这样不仅能够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也能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例如,教师在开展以“百善孝為先”的主题活动时,让学生了解到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孝”有关,如《弟子规》中关于孝的词句、《论语》中关于孝的文章等,学生的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孝顺父母、尊重老人的良好品格。同时,学生也可以将关于孝的文言文章进行拓展,利用现代的词汇进行完善,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增强写作能力。
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模式
介绍传统文化的文章,大多以文言文为主,学生阅读时相对困难,需要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结合,丰富教学形式,为学生构建相对生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且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例如,《桃花源记》一文描述的是一种与世隔绝、宁静和谐的生活,桃花源内风景优美,令人向往。但文章是文言文类散文,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很难感受其中的真情实感,因此,需要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中寻找相关桃花源的风景以及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桃花源与外界生活的反差,进而感受古代人对自由生活、和谐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珍惜现代和谐的生活,肩负起建设国家的责任。
3.利用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课文和教案为主进行讲解,导致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很难对传统文化知识产生兴趣。因此,为了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乐趣。例如,教师在教学三国题材的课文时,可以为学生播放《易中天品三国》《三国的世界》等不同类型的节目,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三国历史进行理解,从而感受这段时期的忠义、仁厚等传统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良好的品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文凤.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41):37-38.
[2]庞杰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及方法探究[J].考试周刊,2021(39):37-38.
[3]勾凤霞.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讨论[J].当代家庭教育,2021(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