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求乐 乐中求学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023144553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信息技术课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是新时期中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其目的是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该文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2-5543-02
  自从信息技术课程进入中学课堂,课程的地位、指导思想、课程性质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新生性、工具性、技术性、应用性等特点。信息技术教学不能等同于其它学科教学,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1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理念。以生为本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要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认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自主学习性较差、好玩爱动等特点,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之上是以生为本有效体现。学生对电脑,尤其是电脑游戏的领悟能力很强,通过电脑游戏教育,寓教于乐,激发兴趣,将电脑游戏与学习知识相结合,将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对完成教学任务可起到催化作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制作一些有关计算机基础知识的flash过关小游戏让学生练习,利用“金山打字通”的打字游戏“警察抓小偷”、“太空大战”、“青蛙过河”等进行打字指法练习,这样学生的兴趣有了,学生可快快乐乐地完成学习,学生学习轻松,在学中玩、玩中学,使学习变得既轻松又愉快。
  2 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情境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其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以生为本,其核心环节就是情境创设。教学实践表明,教师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以下两种方法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第一,通过新旧知识间的巧妙过渡创设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去探索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时考虑到学生已经掌握了信息的获取方式,创设如下问题情境:让学生欣赏几张公益广告的图片,体现情感价值观,将学生以前学的《有效地获取信息》进行了复习,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第二,通过趣味问题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 生动而有趣的学习问题特别能吸引学生,趣味十足的信息技术问题可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不断探究和深入思考。学生在这种情境下,会乐于学习,且有利于他们对信息技术问题的理解,这其中也不乏有趣的事例。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病毒特征》这一节中,先让学生看《特洛伊木马》视频片段,然后让学生思考计算机病毒具有哪些特征?学生被这个有趣问题吸引,思考问题的答案。
  3 任务驱动,突破学习目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是非常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传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多个典型的任务之中。学生通过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本节课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帮助下找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具体任务使学习目标明确化,学生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自主操作,通过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突破。
  3.1 以生为本,设计支架式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坚持以生为本。支架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支架式任务是指将教学任务分解成多个密切联系,逐步上升的小任务,即支架,学生沿支架循序渐进的学习。教师在设计支架式任务时,必须充分认识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与所要达到目标间的差距,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每一个任务中包含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教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例如学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时,要求每一位学生用图片处理软件制作一份环保海报。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获取图片的途径与方法;(2)为图片添加突出主题的特殊效果;(3)对图片进行合成。把这3个知识点隐含在3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获取图片的途径与方法,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1)利用数码相机来获取图片;(2)根据搜集来的图片通过扫描仪将它转化为数字图片;(3)通过因特网来获取图片。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3.2 支架任务,驱动学习
  当支架任务确立后,学生明白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适当提示,特别是让学生明确完成各支架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以及各支架任务间的关系。教师也可以用5~10分钟,演示完成各任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支架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的探索,驱动学习目标的完成。
  4 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的新的学习方法,它强调的是生生互动,培养的是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这种学习方法较之其他学科有更为重要的价值。不过组织者必须注意把分组作为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在分组时要尽量根据每个学生掌握电脑的水平同,各自在知识经验、学习风格、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情况,本着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原则,采用异质分组方法,即将电脑水平较高的学生与较低的学生、学习风格和性格差异较大的学生分为一组(一般为4-5人),这样才可以使各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学完word软件后,为了巩固知识,要求学生以“保护海洋生物”为题制作一份电子小报。由于制作电子小报涉及的内容较多,如收集资料、撰写主题报告、录入文字、编辑图片、版面设计等,因而,根据学生在上网、写作、文字录入、图片编辑、版面设计等几个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按照异质分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让各小组纷纷投入到活动之中。由于分组得当,他们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明确分工,积极主动地操作,很快完成了任务。
  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好学生自愿主动地帮助差生,也让原本不自信的学生找回了自信,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积极努力地进取,同时,提高了课堂效率,使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得以顺利地完成。不仅如此,小组的分工合作体现了平等原则,每个学生,不分优劣,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此外,小组成果评比演示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小组活动的过程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
  5 展示作品,完成学习评价
  作品展示是以探究为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的一种学习评价方式,它给学生以最大的想象空间、创造空间和自我发展空间,对促进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提高教学效益,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作品展示”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掌握操作技能的机会。学生“成果”的展示,可以充分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是一种鼓励,既有利于延伸学习兴趣,激发新的学习兴趣,诱发新的学习动机,更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深入开展。
  6 结束语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目标,采用作品展示的方式完成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学生在动中求乐,乐中求学,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以及学生学习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参与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冯林,郑薇薇.“任务驱动”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创新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4):57-59.
  [3] 周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5):3487-3488.
  [4] 秦振华.如何教好中学信息技术[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1(3):133.
  [5] 周钰.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6).
其他文献
摘要:针对基于推理的OWL-S/UDDI匹配算法在同一级结果间不能进一步区分匹配度导致查全率和查准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本体概念相似度计算的服务匹配算法,该算法分别按服务的基本描述、功能和非功能(QoS)三个层次进行匹配,提高了服务匹配效率。  关键词:语义;Web服务;OWL-S;服务匹配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9)15-3989-0
摘要:创新创业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以物联网工程专业为例,阐述了校企“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采用“2.5 0.5 1”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工程科技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7-0162-03  Abstract:
推荐理由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他的专著《人间词话》在继承古典诗学的基础上,借鉴西方学术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境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写境”“造境”等批评话语,成为近代中国文学评論和美学思想开风气之先的集大成者。大学时代,读了余秋雨的散文《一个王朝的背影》,王国维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因为喜欢《红楼梦》和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自然也就成了王国维的“铁粉”,他借用西方悲
星期六的中午,妈妈在厨房炒菜,只听她大聲叫道:“邓钰萱,家里没盐了,你去买一点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的我,便马上风一样地“飞”过去,接过妈妈给我的100元大钞。“呀,我还是第一次拿面值这么大的钱,真是既紧张又兴奋!”我在心里默默地想着,手里紧捏着大钞,往离家不远的超市跑去。  一进超市,哇,物品真多呀!有五颜六色的糖果,有各式各样的衣服,有奇形怪状的果冻……各种物品分门别类,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
摘要:ASP.NET的WebForm开发模式控件丰富,能够迅速搭建Web应用,但是存在可重用性差、安全性低、运行速度慢等缺点,不适合中大型系统的开发。为了提高论文管理系统的安全性、可维性和运行性能,采用ASP.NET MVC框架模式进行系统结构的重构,利用对象关系映射和Active Record技术进行数据层的重构。对比测试结果显示,重构后的系统可维护指数提高,圈复杂度、代码克隆数和CPU使用率降
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改革大潮中,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视频教学”的特点成为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热衷。然而在微课设计制作的热潮背后,微课与实际教学距离远、落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本文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以《隧道施工组织》课程教学应用为案例,讨论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微课与课堂教学有效融合的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
摘要:该文以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为主题,以“3 1”办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为案例,较为详细地研究了应用型本科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与管理,以及实训实习与就业。对“3 1”办学模式进行深度思考与总结,为该办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新形势下继续实践与探索,积极创建应用型本科,提供了较为新鲜的参考案例。  关键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寓言是有着积极训诫意涵的短小故事,它通过简洁紧凑的情节隐喻严肃深刻、发人深省的道理。构成寓言的三要素为:故事、寓示、寓意。寓意借由故事呈现,故事为表层,寓意为深层,寓示为联结层。寓示是故事中蕴含寓意的蛛丝马迹。如果以人作喻,有趣完整的故事是身体,严肃认真的寓意是灵魂,勾连故事与寓意的寓示便是血液。寓言的故事性、伦理性、推理性都有助于培育儿童的语文素养。因此,学生在小学阶段通过学习寓言增强语文能力,
摘要:该文在讨论了当前应用系统在访问控制上所面临的问题、访问控制方面的技术背景之后,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角色访问权限管理的扩展模型GTRBAC(Group and Ternpoml R01e—based Access Comrol Model),该模型不仅增强了RBAC部门管理的能力。而且增加了对工作时序要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