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在思维的进出、思维的聚焦、思维的推进等方面用力: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文有深入而全面的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准思维的切入点,就能由点到面,调动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思维起点应有预设,以使教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带动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并构建思维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小说教学
  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大语文核心素养中,笔者认为,终极指向是人的发展,切入点是语言,远景目标是审美与文化,而最核心的则是思维。这是因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上有一番作为?下面笔者以某次“核心素养下的小说教学”主题教研活动中周刚、应健、周雅三位老师的课例为例,试着作些分析。
  钱学森曾把思维学分成三个部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在两者基础上的创造思维,此外,他还提出过社会思维——人的思维是历史文化积淀的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形象思维即人的审美思维,追求直观、生动;逻辑思维即人的理性思维,追求严谨、深刻;创造思维即人的灵感思维,追求新颖、独特;而社会思维即人的集体思维,追求互动、協调。就目前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言,我们最需要着力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这种逻辑思维如何落实于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可以在思维的进出、思维的聚焦、思维的推进等方面用力。
  从这个层面来说,三节课都紧紧围绕了活动的主题——核心素养下的小说教学主题,关注的焦点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其中,周刚老师的《一碗清汤荞麦面》属于“阶梯式”推进,重在思维的辩证;应健老师的《爱》属于“小锤式”敲打,注重思维的聚焦;周雅老师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属于“寻胜式”探幽,尝试思维初步体系的构架。
  一、思维的进与出
  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文有深入而全面的把握。由此,这里的进口与出口的选择显得非常关键。
  为了激发学生进入课文,周刚老师给学生几个扶手:衣着角度,母亲穿着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儿子穿的是崭新的运动服;场景角度,着重关注四次吃面场景的变化,从数量到语序,再到省略号的运用,从中品读母亲的语气语调;标题角度,标题可否改成“最后的顾客”或者“二号桌的故事”等。这样的设计,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文本,从读懂情节到理解情感,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学习文章,我们不但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即能从文本中抽离出来,读出自己的东西。对此,周刚老师设计了如下两个教学环节:
  一是“请大家看文章,找一找打动你的细节,谈一谈令人心动的感觉”。在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母亲褪色的衣服,小儿子为母亲夹面的细节,三人头碰头吃面的情景,老板与老板娘多下面条的对话以及重新燃起熄灭炉火、更改价格、若无其事撤掉预约席牌子的举动,读出了一家人的团结与坚强,读出了老板夫妇的细心与善良。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也感动了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内心根植下了那些美好的人性。
  二是“假如‘一碗清汤荞麦面’成了北海亭面馆的招牌,假如每位游客都想吃一碗,你又是一个导游,请你写一段解说词”。新颖的形式,切近生活的活动,勾起了学生创作的欲望,他们的热情马上被点燃。其中一名学生的回答“不仅温暖了脾胃,更温暖了人心”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也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喝彩。
  应健老师的课堂则有个明显的特点,即将课堂的讨论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中享受思维提升的快乐。整堂课大开大合,极具大气与灵气。真正的好课,既要进得去,更要出得来。应老师在“出”上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探究人称变化的作用,在让学生明白人称变化提升了主题的同时自然收束课堂教学;二是每个环节的小结与过渡,语言唯美,并对学生思维进行了有效的纠偏与深化,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收放自如,体现了应老师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
  周雅老师在“思维的进与出”上较注重聚焦点的深入与外向的拓展上。与大多数教师将重点定位在欧·亨利小说的写法上不同,周老师将课堂聚焦于对主题的多维解读,一下子将叙述角度、人物分析、环境安排、描写技巧等松散的东西聚合了起来,整个课堂因此有了一条主线,纲举而目张。从琼珊的叙述视角,学生读出了希望、信念、意志、精神等主题;从老贝尔曼的叙述视角,学生读出了爱心、真诚、奉献、为了别人而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读出了人性的光辉;从两个结合的视角,学生读出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互相帮助等主题。
  这些主题,只要教师稍加引导,学生都能自行读出。周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对后面三个主题的解读。从老贝尔曼画的叶子令两个艺术家都认假为真,说明了老贝尔曼画技的高超,他的不得志,并非个人原因。周老师结合文中艺术区的描写,联系19世纪末美国对艺术、对人文的忽视,让学生读出了对将艺术边缘化的病态社会的含泪批判的主题。从老贝尔曼的外貌描写中,周老师引入米开朗基罗的摩西雕像与萨蒂尔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读出了老艺术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的精神。这种思维的聚集,体现了执教者厚实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匠心解读。
  二、思维的点与面
  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选择思维的切入点尤其关键,点选准了,自然能由点到面,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调动起来。
  周刚老师的课堂,从初读感知,到整体把握,到深入品读,到讨论提升,到体验内化,到拓展延伸,顾及了思维发展“面”上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不知不觉进入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情境中。当然,光有“面”上的设计,如果没有“点”上的深入,思维的养成很容易流于肤浅。对此,周刚老师抓住四个吃面场景,抓住细节,深入品读文章语言,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了很好的抓手,最终有了切实的提升与发展。   应健老师执教的文章很短。短文长教深教,最关键的是思维焦点的选择。应老师深谙个中之道,她将重点放在了前后两次出场的一瞬间的见面场景,引导学生找反复出现的词语,突出女主人公对这一瞬间的念念不忘,读出了春天这个恋爱季节的美好,读出了桃花的粉红与浪漫,读出了晚间的朦胧与温馨,读出了月白的纯洁与美丽,读出了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情感被光阴追得无影无踪的缺憾。而其中的两个“就”字,七个“没有”与一个“惟有”,更是读出了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那种对“遇美而错过”的惋惜与伤悲,那种对人世间由暖、美、好、甜等要素构成的爱的真切理解。这样的焦点的选择是精准的,品读是到位的,对学生思维的养成是极为有效的。
  在面的铺开上,应老师敏锐地抓住了文章中的两组对比:女子的一生与一瞬的对比,一生略写、一瞬详写的对比。在对比中,应老师让学生寻找详写的内容,即作者有意识强调的几个点,进而引出了对详略作用的讨论,很自然地将课堂的重点推向女主人公“是幸还是哀”的讨论,这种对比讨论,纲举目张,以点带面,很好地显出了思维的张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个课堂思维的深入与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雅老师将课堂教学的面定为主题的开拓,并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切入点引入。为此,周老师先引导学生回忆了相关要素:社会地位、年龄、事业状况、理想、职业、性格、习惯等。对于主题的判定与分析,周老师也通过回忆与讨论作了明确,即取决于人性、情节、环境与物象等。这种点面结合的知识逻辑序的呈现,对学生思维的构建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三、思维的浅与深
  通常而言,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起点应有预设,以使教学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带动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并构建思维序,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般认为,学生思维的培养起点不宜过高。这方面,周刚老师的火候把握非常好。在四个吃面场景的比较中,周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时间点的选择、碗数的变化、语序的变动、省略号的运用、语气词的选用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进而逐步延伸到标题、细节,并走出文本,让学生反复品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思维由浅入深的阶梯。整个课堂,由初读到整体把握,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到外,转而到内,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迁移中、在课堂的碰撞中不断提升,显示了思维发展的梯度性特点。
  再来看应健老师的课。长文短教有难度,短文长教更见功底。短短的300余字,设计的问题如何指向,如何体现思维的层次性,更是对执教者的考验。这一点,应老师做到了,而且做得极为出色。应老师从情节入手,到详略的分析,到省略的补充,到省略的作用,到文字背后作者的情感,到哀与幸的讨论,到人称变化的探究,全部扣住小说别致的写法展开,思维一环扣一环。应老师就像一个高明的导游,引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走向前方的美景,整个课堂如行云流水,思维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推进极为自然。这里面,最值得称道的是应老师的过渡衔接语以诗化的语言呈现。正如有听课老师所说,只沉浸在她美妙的语言中,有种唯美的享受,却忘了把它记下来。
  相较这两位老师,周雅老师在这方面更令人稱道。许多听课教师听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个共同的感觉:似乎一节课的高潮已经到来,文意已尽,该结束了,可周老师突然从一个新的角度翻出了课堂的新境界。这与周老师在课堂上注意了教学技巧是分不开的。从不同叙述视角的解读,到对主人公的讨论,到虚、实两条线的运用,到走近贝尔曼,到再读贝尔曼,从人物描写到环境描写,从描写的实在意义到描写的象喻意义,周老师好像带学生欣赏泰山十八盘般,不断发现精彩。
其他文献
随着传统单位制的逐渐解体,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单位办社会”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单位社区的社会职能转交给社会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也必将经历转型。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后单位时代的后单位社区公共性会出现怎样的困境,该如何利用单位的遗留资本并且摒弃其消极影响重构社区公共性是现代社区治理中必须直面的问题。本研究运用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阐述了典型的后单位社区J社区在社区公共性构建中出现的困境,并站在社区参与的视角上,通过对居民社区参与不同类型实践的分析,借以发现在后单位社区中,居民社区参与不同方式与社区
编者按:《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结构”中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组成。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显然,“学习任务群”将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新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方式,“学习任务群”的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基于“学习任务群”如何设计教学?……这些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鉴于此,我刊将对“学习任务群”教学进行持续关注。本期
期刊
摘 要: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采取比较探究、想象具象、理解故事内涵、认识类比等学习方法,可以使文言文学习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教学方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言文教学,要讲究文字、文章、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要从认识文字入手,理解文章,体悟文化。这对教师是教学功力的挑战,对学生也是很大的挑战!笔者班上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所以笔者就想浅浅
期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应运而生的,其目的是在实现农民温饱问题的基础上,改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提升生活质量,让农民像城市居民一样生活,共享经济发展成果。2009年,山东省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并要求“以中心村为核心,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如今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而新型农村社区的主体——社区居民的身份仍然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关于市民化问题研究自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以来方兴未艾,但是目前已有研究大多关注体制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给居民最大的变
摘 要:当前,云计算、大数据、信息化等对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式正产生渗透式影响。《说书人》的教学实践显示,借助云平台教学系统的多项功能,可以及时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了解学情、分析成绩,同时以平板电脑作为移动设备,可以使各类数据的存储及提取更为科学便捷。  关键词:阅读教学;云平台;《说书人》  “互联网+教育”,旨在将互联网技术深度介入到教育领域,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它成为一种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
期刊
在当今中国产业结构快速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各地的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模式都处于快速迭代优化的态势中。与此同时,伴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各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依托于各地自然或经济特色而建设开发的科技新区。从社会空间的视角来看,这种变化和调整则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地方空间分工的变动,当这种变动速度较快或幅度较大时,就会呈现出一种空间分工变革的特征。
  空间并非独立于社会而存在,而是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紧密关联,不同的空间分工调整样态,都会对地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与方向的影响。而具体到空间分工
摘 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的一个增设板块。梳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001年、2013年两个版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历程,审视既往实施中的问题,可对当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正确理解统编版教材体例之“新”,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实践指导力,继续发挥专家团队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材变革;教学建议  2001年,随着课程改革大幕的拉
期刊
摘 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要把“学”真正当作“中心”,就得保证学生能够经历真实的阅读过程。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营造零负担的阅读氛围,触发学生丰富而真实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真问题思维,着力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高效而充分地利用学生的阅读体验来组织尽量简化的课堂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量,促使学生积累真实阅读体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体验;《范进中举》  很多学生语文素养高
期刊
摘 要:例证法是高中生论述文写作过程中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但学生在进行材料转化的过程中,常会出现直接叙述材料、材料剪取不到位、材料选取不能紧扣观点、只有转述材料而无议论分析等问题。其实,例证法所运用的实例本身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恰当性等特点,而例证正需要在摆出事实后进行分析说理。因此,材料的有效转化要注意如下三个方面:合理裁剪材料,做好对材料的转述;明确所论证的观点,转述材料有所侧重;材料叙述与议
期刊
摘 要:近体诗天然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音乐的美感,十分适合吟诵教学。吴方言接近中古音韵的发音特点,使得其在还原古代诗词平仄相对、合乎韵律的吟诵之道上成为可能。遵循格律、借助方言开展近体诗吟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和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吟诵教学;近体诗;《蜀相》  高中古诗词教学并不轻松。由于古诗词教学在初中、小学甚至学龄前即大量介入,多年的盲目背诵、生硬讲解使得繁重课业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