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技艺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da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饮食的日常带动器具的发明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将人们智慧的灵性表达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食物短暂的口齿留香,依托器具的承载,诉说着文化的绵延,在云南众多村村寨寨中似乎还能嗅到那山中的野菌、隔锅的香甜,土锅是承载着记忆的技艺,融化在族群繁衍生息中,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
  【关键词】云南土锅;制陶技艺;记忆;食用器具
  【中图分类号】J623.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饮食中蕴含了食色食香的自然情趣、食味食声的人生美韵。从“色、香、味、形、器”等不同层面构成了极具东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其中“器”与食的相和相生尤为重要。《随园食单》曾这样描述:“大抵物贵者器宜大,物贱者器宜小。煎炒宜盘,汤羹宜碗,煎炒宜铁锅,煨煮宜砂罐。”器具与食物的色、香、味、形在岁月的变迁中达到了完美契合。
  在我国西南边陲地区,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多元民族文化为云南遮上了一层诱人的神秘面纱。其原生态的山珍野馐更是上天赐予当地民众最好的礼物。香辣微酥,唇齿留香,重油醇厚的滇菜好似这层面纱一样,引人一探究竟,其众多的村村寨寨也以“土锅”为名,更凸显了滇菜讲究还原食物本味,制作的器皿也更符当地风土人情、淳朴自然。
  一、器与境和
  “食必求饱,然后求美”,食物之美不仅仅留存在口齿之香,伴随着食器之美变得更加恒久固化,美食与美器配合相得益彰,也为进食增添了更多的滋味。
  (一)汽锅
  蒸,一种看似简单的烹饪方法,令都市人在吃过了花样百出的菜肴后,对原始而美味的蒸菜念念不忘。云南特有的汽锅鸡可谓将蒸汽烹饪的鲜香、滑糯发挥到淋漓尽致。汽锅独特的制作工艺将食材的原香保留。汽锅同我们所见的铜火锅无所差别,圆形的浑厚外形给人敦实的感觉,其型如瓦瓯,兩边各塑一对狮头小耳,栩栩如生,乍一看外形并不奇特,其实内部大有乾坤,打开陶盖后,一个细长的圆锥管状喷嘴映入眼帘,管高约为锅身的三分之二左右,但不出锅身,顶端细小圆孔,管底部与锅身相连呈起伏状。锅底部呈喇叭状,开口直通锅身顶部,与锅身相通,盖盖后严丝合缝。汽锅也是云南建水当地生产的众多紫陶类食器之一,以建水的五色土,经过陈腐练泥,手工拉坯成型后,以独有的刻填工艺进行装饰,经过1200摄氏度高温烧制,制成当地独有的烹饪美器,成为当地人每家必备的器皿。
  (二)腌菜缸
  腌菜是浸润在岁月中的风味。家中阳台上,摆放着一个个晒干的莴苣、萝卜干,大妈大婶们坐在院中清洗冬储的大白菜,切菜,擦洗陶罐,这一派鲜活热闹的景象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扑面而来……这是我儿时脑海中秋冬交替之季,家乡每户人家的寻常风景,勤劳智慧的人们总能想出应对生活的妙招,腌菜作为一种保存菜品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今。
  云南华宁的陶缸是当地人腌菜储菜必备之品,手工拉坯成型,经过900~1000度的烧造,粗陶的气孔率较大,能较好地保气,腌菜缸制作留有“帽沿”设计,在腌菜缸的肩部出现外扩的浅弧形,同时腌菜缸的口部颈长且高,配上纽扣状的把手缸盖做第一层密封,这时在肩部外扩的弧形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在里面倒上水,然后把碗状的大缸盖盖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密封作用,以隔绝空气与盐水氧化变质。在使用陶坛时还需要注意,先将新坛子洗干净,再装满水浸泡两天,每天更换一次水,让瓦坛里的一氧化碳等在陶土烧制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充分溶解掉;然后再将烧好的滚开水倒进瓦坛大半缸为宜,待其充分冷却后再放进准备好的配料均匀充分地搅拌。最后盖好盖子,并在帽沿里装上水,隔绝空气,等待几天后腌制的发酵水就出来了。即使是生活中一个简简单单的腌菜坛也充满了人们对生活的领悟与智慧。陶缸这种特殊的功效使得腌菜留香,常贮不馊,久存不走味,贮不变色。
  二、器与食和
  (一)火锅
  新周刊刊登的《中国火锅》一文,戏称中国地图可以分为火锅地图,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火锅的身影无处不在,且在各地花开别样。
  远在迪庆州的香格里拉县尼西乡,正是黑陶的产地,当地藏民制作黑陶火锅远近闻名。村民选取本地汤满河的砂石,混以村附近的白色和红色两种黏土,按比例羼合,经过晒土、舂土、筛土等过程,将水与土等比例掺合,搅拌均匀成泥,制坯前将装饰用的瓷片敲碎备用。采用泥片成型的方式进行制作,将制好的坯体阴干放置,待略干燥后对表面进行打磨抛光,而后在火塘边烘坯一两个小时后,继续阴干存放准备待烧。黑陶烧成采用平底堆烧,最后埋陶渗碳熏黑。将埋陶一一挑出,放在地上冷却后,将米糖水或酸奶渣浇淋陶器外壁,以防渗漏。尼西四宝——黑陶、木碗、土鸡和绒巴椒素。用黑陶火锅清炖土鸡,捧起藏式木碗,一口醇香,回味甘甜,这是藏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丰衣足食的智慧杰作。
  (二)土锅
  祥云砂锅用当地的黏土,加入煤粉,掺合石粉、沙子按比例混合成“土锅泥”,采用泥条盘筑或拍打泥片而成锅、盆等器型,烧成方式较为独特,坯体阴干后,放入窑内烧制,待窑内温度升高,坯体烧结为红色后,冷水浇窑炉顶端,使得窑内温度骤降,而后在窑内点燃松枝进行熏烧,由此制成质地坚硬、乌黑发亮的祥云砂锅。器物造型多样,且极具实用性,将锅分隔且同时能炖煮多种食物,祥云砂锅就地取材,集功能性与实用性于一身,较好的透气性使得蒸煮出的食物味鲜肉嫩,隔夜不馊。有“煮三年不涨,涨三年不冷”之说法。
  新平傣族祖祖辈辈烧制土陶,“土锅寨”远近闻名,无论是藏粮的米缸还是贮水的水缸以及煮肉炖菜的土锅,均就地取材,选用当地优质黏土,经过筛选陈练后与水按比例调和成泥,拍打泥片辅以泥条盘筑成型,再用鹅卵石抛光坯体外壁,用刻纹木板拍制出花纹进行装饰,最后将坯体阴干进行烧制而成。这些土陶制品极具实用性,为当地人自家的生活用具,产品种类多样,居家必备。
  三、器与人和
  “一个群体的饮食方式与他们对世界的理解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了解和理解一个特定的饮食系统,同时也是在了解和理解与那个饮食系统相属的社会文化系统。”若以这样的视角,那么“食物的功能就属于集合性的、延伸性的、多维度的和互释性的。具体地说,食物在人类生物和生理这一‘基本需求’之上集结了众多其他的功能。这些功能既是历时的,也是共时的。”
  食物成为连接人群共同体的纽带,将各村各寨特有的土产食材潜移默化地变为族群的“口味”,带有生理和身体感受的独有认同感,食物与器皿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二者存在的互动性依旧成为联系千家万户的生活纽带。饮食的日常带动器具的发明制作,工艺的不断精进将人们智慧的灵性表达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土锅”作为食器,承载着儿时的记忆,从味觉到视觉到内心深处的感觉,极具画面感、时代感、族群感及认同感。
  四、结语
  地方菜可视为特殊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当某一个地方菜系被经久地存续下来,就意味着它被当作一个特殊文化被刻意地记忆下来,成为一种“选择性的历史记忆”,这也是这个地方的菜系与那个地方的菜系迥异的一个原因。食物短暂的口齿留香,依托器具的承载,诉说着文化的绵延,在云南众多村村寨寨中似乎还能嗅到那山中的野菌、隔锅的香甜,土锅承载着记忆的技艺,融化在族群的繁衍生息中,在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
  参考文献:
  [1]王晓葵.民俗学与现代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
  [2]邵卉芳.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J].云南社会科学,2014(6):85.
  [3]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8.
  作者简介:李芳(1982-),女,满族,博士,湖北理工学院,讲师,中国艺术研究院,三级美术师,研究方向:陶艺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与商业的跨界现象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以阐明跨界的概念为开端,以奈良美智為切入点,了解奈良美智的个人经历与艺术创作实践特征,并结合奈良美智与品牌的跨界案例,探寻跨界背后的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奈良美智;艺术跨界;跨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培育计划项目“现代影像媒介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形式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碾玉观音》不是反封建、争取婚姻自由的观点,深入探究封建社会“妇女买卖”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当时的女性形象以及统治阶层对人性的摧残;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不仅关心文本阅读与文化分析,更强调对于文学产生的社会机制与政治的发生,加深社会背景考察力度,发掘历史书写所忽略的边缘女性,并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对《碾玉观音》所存在的封建等级制度、“妇女买卖”等现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的物质需求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也开始日渐提升,而红色旅游在我国旅游产业中的比例也随之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对国民的历史文化教育进行有效传播,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大力的鼓励与支持。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红花村为对象,以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为主线,对乡村进行村容村貌改造,协同发展红花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略,以一对一
【摘要】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工业,在这个产业替代的过程中与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的关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保护以及一些地段景观的再生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山西晋华纺织厂为例,从空间角度对其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景观的再生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分析,并探讨了工业遗产的意义与其保护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及构思方法。希望通过这些保护措施让更多人明白工业遗产是加深我们
【摘要】在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其中意向元素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笔触与机理方面,在油画当中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非常根本的部分。基于此,本文主要讨论了在油画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意向元素,并对其中的笔触与机理进行了一定的特征描述并讨论了笔触与肌理的基本意义。  【关键词】油画创作;意向元素;笔触肌理  【中图分类号】J2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进行油画创作的过程中,其中具象写实艺术主要表达
【摘要】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对维文版《穆斯林的葬礼》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究,发现本书主要运用了以意译、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我们认为,译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以不完全忠实于原文,翻译目的对翻译方法的选择具有制约作用,目的论对汉维文学作品翻译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方法;《穆斯林的葬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汉维双语翻译的发展关乎着两个民族间思想的交流
【摘要】藏品和观众是实现博物馆社会功能的两个关键性因素,讲解是搭建两者沟通桥梁的重要媒介。好的讲解服务应该是建立在对藏品信息的深刻认识和全面解析的基础上,对观众群体进行科学的划分,并选取适合的讲解元素和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服务。本文从讲解所涉及到的藏品与观众等博物馆学基本理念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结合笔者在本馆的讲解工作实践经验,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论证。  【关键词】博物馆功能
【摘要】流浪情结是古今中外作家热衷表现的原型母题之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艾芜依托滇缅流浪经历创作的《南行记》中短篇系列大放异彩,流浪情结贯穿异域之行。时隔半个世纪,足迹遍布大半个世界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凭借《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再掀“流浪热”,流浪情结同样流溢于字里行间。同为红极一时的流浪文学,却包含迥异的流浪情结,艾芜如同山峡中乐观的行者,三毛则似沙漠里孤独的骆驼,本文从流浪的缘起、心态、归宿三个方
【摘要】从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现状出发,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探究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研究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学习的因素和学校的激励政策,通过对不同高校和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数据收集,利用SPSS软件分别从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研究表明,正激励与负激励同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学习成正相关,激励对学习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激励;正激励;负激励;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  【中图分类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有了兴趣,我们就会用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去认真地学习。作为老师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很重要的,因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比较弱,所以在古筝的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儿童的感受。首先要让学生对古筝产生兴趣,在学习之前应当运用多种方法启发他们对古筝外形的认识;其次,教师再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回答,由此增强他们对古筝的感知,使他们对古筝产生兴趣。整个教学思路也是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