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英雄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聚集”着人类历史上的悲剧英雄,他们的壮举可歌可泣,让人震撼,令人感佩。而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夸父逐日》中夸父这位神话人物,历史对其评价却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我们不妨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这位英雄,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独立思考,并学会有理有据的表达。
  一、对比发现矛盾,矛盾产生问题
  《夸父逐日》这篇文言短短37个字,学生结合页下注读起来没有任何字词上的障碍,不同于以往的文言教学,我们不需要在字词上佶屈聱牙。而要将短文上得丰富多彩,对比阅读是较好的选择。笔者选取了《山海经》中的另一篇《夸父逐日》片段展示给学生,对比发现两则短文的不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谓不足, 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这篇短文与课文对比,作者的态度十分明显。从“夸父不量力”可以看出作者并不看好夸父,甚至带着鄙夷的神情。但是课文中没有特别的语句直接说明作者的态度,我们又从何得知,课文中的作者对夸父是抱有赞美之情的呢?在这个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聚焦课文中的这一句:“弃其杖,化为邓林”,并由此进一步思考:“邓林”即“桃林”,而桃林能遮荫,能结果提供水分,桃花开在春天给人以希望……从这一美好的意象可以看出,作者对夸父带着含蓄的赞美。通过对课文作者态度的分析,我们让学生初步体会到了表达有理有据的原则。
  由此,问题自然抛出:在你看来,夸父是英勇无畏的大英雄,还是自不量力的失败者?
  二、问题生发分歧,分歧引起论辩
  问题犹如投湖的石子,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根据不同观点分组后,课堂热闹起来。热闹的课堂要提防学生瞎闹;天马行空,信口开河是果断是要杜绝的。笔者选取了一些名家的看法,印发给学生,让大家学学名家是怎么说的,同时附上了小学三年级语文书下册的现代文《夸父追日》,多方阅读,多方思考:
  现代文《夸父追日》略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也不必吸大泽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霭的冷烬——何不回身挥杖∕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夸父》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巴金《日》
  无论学生如何辩论,都在夸父逐日的原因、过程(方法)、结果这几个方面权衡比较判断。笔者选择了两首评论夸父的古诗来总结双方的观点:
  读山海经·夸父诞宏志
  东晋·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春日杂书八首
  宋·张耒(l ě i)
  吾闻古夸父,逐日沈虞渊。以日为可逐,智固未足言。
  徒能出八极,撑突干云天。当其惫且毙,便使儿女怜。
  至弱败至刚,水波乃飘山。谁能守此道,却敌以空弮(quān)
  概括总结,陶诗和张诗在评价夸父上有以下不同:
  通过原因、方法、结果、影响四个方面的归纳和分析,学生的认识更上一个台阶,也更加理性全面地认识了夸父这一人物形象。
  责任编辑 邱 丽
其他文献
在高职高考中,数列是数学考试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数列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等都是高职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而对学科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为了应对高职高考,教师和学生在数列复习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于问题和策略的研究,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数列复习的质量,考试时学生面对数列的问题才能够游刃有余。  一、数列在高职高考中的方向  1.数列在高职高考中的重要性  在中职数学课程体系中,数列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怎样让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使课堂教学更有效,让概念在孩子们心中得到完美内化呢?笔者以教学《认识周长》为例,谈谈我是怎样进行概念教学的。  一、“导”在生动情境中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和建立清晰的表象,以形成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就必须认真研究和精心设计概念的引入环节。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引入,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不能授之以鱼。”在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乘除法(包括百分数、比)应用题教学中,我认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例题及习题中归纳并掌握找、画、结、解四个环节。  一、找  找寻到关键句中的分数,这是这四个环节的基础。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中找出标准量,也就是单位“1”。一般情况之下,找单位“1”有以下几种方法:  1. 部分数和总数  在同一整体中,部分数
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根据《教师教学用书》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探索并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及表面积公式,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一、动手、动口——层次与深度  小学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这是学习的客体。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受到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的限制,看问题往往不全面,分不清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是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  当前,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学具操作,我们发现存在以下现象:1.操作的要求不明确,提出问题的针对性不强;2. 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  场景呈
我校提出“和谐教育,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班主任,在践行学校的这个理念,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同时,班级教育管理中,那就是建设和谐的班级文化,力显学校精神。当一个学生置身于一所有着优秀文化传统的学校时,总能感受到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激情;同样,当一个学生在一个富有文化精神的班集体中生活时,也会产生令人感动、兴奋的力量,这就是文化与精神。  一、生本管理,班级精神的基石  管理班级就像办
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年段的提升,作文在能力测试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增加,课程标准对学生写作的能力的要求要逐渐提高。在此,笔者将以人教版五年级习作训练、单元测验中的习作为例,从作文评价的现状、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的策略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作文分项评价标准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  1. 概念抽象  开始时,笔者直接运用天河区单元测试卷中的作文分项评分标准,但应用了一个
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福新小学  最近我尝试了一节绘本阅读教学课,绘本内容来自于攀登英语阅读系列分级阅读第三级的“Coco’s week on the farm”。从内容和情节来说,故事主要是介绍主人公Coco在一个农场住了一个星期,在这七天里面她所做的事情。从知识点来看,这个故事里包含了一个星期七天的七个单词以及跟农场相关的动词短语。从语法来看,本故事主要用到了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表达。因此,这本绘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 Tony Buzan)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所创,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可视化的方法,目的是使人的思维方式更贴近大脑自身的思维方式。笔者以思维导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系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获得语言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思维导图作为知识呈现工具,能增强学生记忆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并不是独立、单一活动的,而是综合、整体
国家对学校德育工作一再强调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是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的指导思想。因此,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道德教育过程鲜活起来;也必须尊重学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我体验,在体验中健康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我校不断探索德育的新途径。2013年9月开始进行“小学德育中的体验式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通过三年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在“体验式”活动的引领下,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