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 乐问 善问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13416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沉寂的状态进入活跃状态。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学生如何回答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敢问”,培养学生“乐问”,教会学生“善问”,是本文讨论的话题。
  一、营适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束缚,拉开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以至于学生怕问,不敢问。
  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建立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把尊重学生人格放在第一位,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帮助他们树立提出疑问难的信心,让学生信任老师,把老师当做学习过程中亲密的伙伴;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如让学生当小老师解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泼的质疑氛围。此外,还可以给爱提问、爱动脑筋的学生授予“质疑星”“解疑星”等称号。这样,学生怕问的心理障碍才能逐步消除,学生才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提高质疑积极性——让学生“乐问”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提的问题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对此,教师要让提问的学生和没有提问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非常珍视他们提出的问题,是乐于回答的,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有了这种心理,学生就能够大胆地质疑,当自己提出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学生会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如在教学《花木兰从军》一课时,学生读了课题后问:“花木兰是谁?她为什么要替父从军?”我先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通过学习课文内容,学生了解到花木兰所处的年代经常发生战争,朝廷又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年迈的父亲也在其中之列。花木兰看到自己年老多病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都不能担当此任,而想到自己虽为女儿身,但也理应为国分忧,于是就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大大地提高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在日常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发问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用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等方式进行鼓励。一旦学生的质疑兴趣被激发起来,我们还怕学生不乐于质疑吗?
  三、授以质疑的方法——使学生“善问”
  学生有了质疑兴趣后,并不代表学生就懂得提问题了。其中往往会出现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不能切中新知要害等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提出与学习过程有密切关系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掌握的程度,积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考虑问题,并通过几种质疑途径训练学生。
  1.针对“题眼”质疑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题眼” 往往体现课文的思想内容。如教学《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要问的?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蘑菇奖给谁了?”“为什么奖给它了?”“奖品为什么会是蘑菇?”“谁在争奖品?”教师将这些问题重点板书,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思考。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学得更加主动了。
  2.针对“文眼”质疑
  “文眼”即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如《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中,可引导学生抓住“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句进行质疑。学生兴趣盎然,提出自己的疑问“为什么要目标专一?”“目标专一了,为什么还得持之以恒?”“水滴的力量很小就把石块滴穿,雨水能吗?”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在读中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
  3.针对重点词句质疑
  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往往对课文的阅读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学  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如教学《奶奶的白发》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这白发一半是你爸爸给的,一半是你给的”这句话质疑:“为什么说这白发一半是爸爸给的,而另一半是我给的呢?”启发学生体会“奶奶为爸爸操心,又为孙子操心”。学生在反复练读中,体会奶奶的风趣,明白孝敬长辈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针对课后拓展质疑
  对一篇文章的课外延伸就叫课后质疑,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将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巩固学习成果,还能启发学生联想,组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迁移。如《莫高窟》一文,学生就文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它们的现状进行质疑。学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莫高窟作为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有着非常辉煌的历史,这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分不开的。而近代,除了藏经洞文物被瓜分,敦煌壁画和塑像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现在由于自然、人为等原因,致使735个洞窟窟窟都有“病”。所以,我们要号召大家行动起来保护这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总之,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由不会提问到会提问的过程。在培养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最终形成质疑、释疑的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在掌握质疑方法和获取知识的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加强知识的储备,为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带来精彩的回答。
其他文献
评价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过去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评价经过多次改革,但仍然没有超越应试教育的控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转变为重要枢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为此,我们试图从体育与健康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以及评价方式的最新进展等方面,对促进学生发展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理论基础,结
冬日的巴黎,平静的河边,偌大的城堡,一场盛大的时装秀即将上演。而相比以往座无虚席的场景,本次只有一位座上宾——Kristen Stewart。一襲简约的黑衣长裤,点缀以饰有山茶花的珍珠长项链,配上利落的短发与;麦厉的面容,恍惚间仿佛看到Gabrielle Chanel本人悄然来到Chanel2021高级手工坊系列的发布现场。  而这个系列确实与她渊源颇深。秀场位于法国卢瓦尔省的舍农索城堡,这座兼备
在香草的環绕中,锦衣华服,花团锦簇。精致的秀美,令目之所及欣欣向荣。
将“留白”的艺术手法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合理的方式,努力为学生营造更多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把,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试着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地留下“空白”,促使学生更加自觉地学习,并学有所获。  一、 导入“留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俗话说:
什么是“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从2011年6月份开始,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课内比教学”活动即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比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外访万家”活动即全省中小学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全部参
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品德老师开始重视课前调查。的确,有效的课前调查能让品德教学演绎更多精彩。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交流一下课前调查的资料时,经常发现学生在收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总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说忘了,对品德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置之不理”;有的抱着“随便应付”的态度,所提供的东西只是应付地随意写几个字;还有的直接把收集到的资料长篇大论地读一遍,不加挑选,没有重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设计了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活动情境——主题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探究的欲望。然而,用“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也会使学生和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而一些静态的主题情境又难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作为一线教师,该如何有效使用主题图呢?本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生活社会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所以,废旧材料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巧妙使用是我研究的重点,把教学与生活中的废旧材料相结合,使美术创作从生活中来,这样学生会带着兴趣走进课堂;让美术作品应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就会将所学知识美化生活,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  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所谓废旧材料是指每个家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本,减负增效”,可现实却是老师除了备课、上课还要批改大量的作业;学生除了听课、上课还要写大量的作业。如何有效协调课前预习、课堂练习、课后巩固几个阶段性练习,让老师和学生从作业中解脱出来,既能使学生牢固掌握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迸发出的继续探究的欲望得以实现,能有层次有阶段性地学习,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呢?  一、变枯燥的抄写为趣味练习  因为
S镇位于大别山区,人口约6万人,共17个自然村。其地理位置比较偏僻,交通不便,经济非常落后。村民田地少,且靠天吃饭,收入多来自外出务工。20~45岁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近几年来夫妻双双出去打工的家庭越来越多,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给新课程实施带来许多困难。  一、S镇小学的现状及新课程实施面临的困境  S镇的义务教育已实行全部免费。2005年,中央和地方加大了“两免一补”(免杂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