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使虚套 但求真思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小学;作文教学;方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59-01
  
  当前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有不少专家认为,写作方法是很重要的,因此,便有了这样或那样的所谓“写法指导”和“写作指南”。个人认为,这对中小学作文教学而言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伤害。理由有三:
  
  一、作文,其最根源的意义不在于文笔之流华,而在于思想之真灼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认为,写作首先应该是写作者认为“必须得写点什么了”,然后,写作才开始变得有意义。也就是说,在写作者还未出场——比如,某位同学还没做好写点什么的打算——之时,写作基本是不存在的。通过具体的写作课实践。我大致同意了萨特的这些观点。
  我们当前的作文课教学得遵守一条起码的规律,即:先得让孩子们保持一种时刻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这是很重要的。这种“写点什么”的冲动,其实就是兴趣。那么,接下来的工作就开始简单化:你只需要引导孩子们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并时常对真观察自己就够了。华美而流畅的语言只是一件外套,我在教学实践中就时常这样告诉我的学生。我让他们主要在思想上下工夫,至于语言修辞方面的训练,则交给他们自己。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担心过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但经过大半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我所教的孩子们是有用的。曾有一个自认为不会写作文、甚至不知道什么是作文的小学生,有一天让我确信了这一点——那是一个早晨,阳光很好,有两只燕子在教室上空飞来飞去。我们正在游戏,几个人把我单了起来,当时我很害怕,但也很兴奋。我想让他们举得更高点,我想看看,屋檐下是不是有个鸟窝……——这是他在一次日记中写到的,是一个片段,但我相信,这个片段已经具备了诗歌的品质。
  
  二、写作是创造,而非复制
  
  现行学生类图书中,介绍写作技巧之作是很泛滥的。大家的初衷肯定是善意的,因为写作对我们每个人而言是如此重要,贯穿了我们的一生。但退一步思考,则不得不为这种急于求成的想法有点担心。
  我们平时进行大量的阅读,其根本意义不在于让我们学习里面的什么东西,比如经验之类的,而在于使我们突然明白,关于这位作者的此次写作,实际上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所能做的是,要么越过作品,看看再有什么值得发展的,要么绕道而过。如果有第三条道路的话,那就是把这部作品重复一遍。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一直在坚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不要去刻意地模仿别人。我时常警告他们,那些我们所能读到的文章或句子,就是我们这样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人写的。我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我的意思——除非你对这世界一无所知,否则,几乎所有的人都不愿意咀嚼别人已经嚼烂的馒头,虽然还是粮食,但令人恶心。
  
  三、写作是没有方法的,如果有,这方法可能只有一条,那就是你必须得认真去写
  
  在课堂上,我从来不给孩子们讲那些所谓的“写作方法”,我认为这样做是很不礼貌的。我一直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棒的,只要他们用心,就能写出出类拔萃的好文章来。事实也是如此,没有了写作方法的打扰,他们的作文本上慢慢出现了奇迹。这种转变越来越让我惊讶,因为,那些小家伙们已经开始用思辩性的语言来表述自己了——“我开始关心自己做的那些梦,我想知道它们与我的未来和经历有什么关系,也想知道,这些梦为什么会在我醒来时候突然消失……”“妈妈的身体让我担心,我怕她累出病来,但我真的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在没人知道的地方,为我的妈妈祝福几句……”“阳光穿过窗玻璃的时候,我基本什么都没做,我想观察,但教室里人太多了,老师也在,我的观察被打扰了……”——虽然只是一些片段。但我们依然能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捕捉到其思想的痕迹。
  总之,在中小学作文教学中,我们所面临的条条框框太多已是不争的事实。“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对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如果在培养“写作才能”的时候砍掉了孩子们的“妙手”,其罪可谓大矣。
其他文献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体现;魅力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39—01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情感性和审美性的学科。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浓郁的“味”。那么,教师应如何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呢?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期刊
〔关键词〕 黄宾虹;山水画;美学;初探  〔中图分类号〕 G633.95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04(A)—0057—01    在中学美术教材传统山水画部分,黄宾虹的山水画是很重要的内容。中国传统山水画经历了宋元时的辉煌,到明清时期笔墨的程式化、规范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清代的“四王”,他们以临古、仿古为能事,将古人的笔墨程式模仿到了极致。但正
期刊
[关键词]教师;角色定位;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07-01    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正在向创新性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必须转变思想,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教
期刊
[关键词]素质教育;管理;评价;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2-01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确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步履维艰,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依然唱着素质教育的高调,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要把素质教育尽快贯彻落实到
期刊
〔关键词〕 古诗;月亮;意象;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04(A)—0048—01    月亮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意象之一,与之相关的名篇佳作举不胜举。笔者就对高中古诗文中月亮这种意象的内涵作以简单的解读。    一、烘托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悠闲的情怀    月亮不像阳光那样炽热,而给人以舒爽、雅致之感。明月朗
期刊
[关键词]鲁迅;主人公;叙述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22-01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共收录了其创作的25篇小说,其中,涉及到写作人称“我”的有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出异样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学生认真解读这些“我”,对其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小说的特点、把握小说
期刊
[关键词]后进生;尊重;激励;激情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14-01    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面对却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在努力探索,都希望能找到一条转化后进生的成功之路。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转化后进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教育的策
期刊
[关键词)导入;回顾导入;情境导入故事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41-01    俗话说:“响鼓还需要槌敲。”如果说一节课是响鼓,那么导语就是第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使其饶有兴趣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学习效率。  一、回顾导入法。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回顾旧
期刊
[关键词]鸡蛋;实验;改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57-01    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初次接触高中物理,许多学生会想:高中物理知识有用吗?高中物理学起来难不难?高中物理学起来有趣吗?如果在物理绪言课中能给学生一个肯定的回答,让学生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学生今后学好物理会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这种考虑,在
期刊
[关键词)思维自由度;非精确思维;跳跃性思维;敏捷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09)05(A)-0056-01    牛顿第二定律和动量定理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个力学学习的基础,二者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F=ma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V04-at推导出来的。本文就两个知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