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从“趣”开始

来源 :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趣味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实验情境,吸引他们的眼球,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打开他们的思维之门,进而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
  当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科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活中很多我们熟知的现象都蕴含一些科学道理,然而学生似乎没有意识到,对一些常见的科学现象往往视而不见。科学教师要善于把这些科学现象运用到实验课中,引起学生共鸣,有效地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在教授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一课时,我就是从学生坐公交车、轿车、电动车的体验入手,引导学生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思考:“当车启动或突然加速时,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后仰?车急刹车时,身体为什么向前倾?这里面蕴含什么科学道理……”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我指导学生做实验。由于是对身边熟知的事物进行探究,他们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
  生活中有很多看似必然的事情实际却未非如此,利用这一现象,科学教师可以在实验课上巧妙地创设实验情境,使之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相冲突,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如教授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筷子折了》一课时,一名教师把一条金鱼用圆形的鱼缸装着放在讲桌上,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鱼缸里的鱼有多大?”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比划鱼的大小。“到底这条鱼有多大呢?”教师把手伸进鱼缸,捞起金鱼。学生们看向金鱼,疑惑不已:“金鱼怎么变小了?”
  “这其中包含了什么科学原理?”教师再问,吊足学生胃口,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从而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探究光的折射现象。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是说书先生惯用的伎俩,但却能让人心痒难耐,只能等说书先生下次再说。
  科学教师可以大胆采用说书先生用的这种方法,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不足,用生活和实验室中的素材设计实验,通过未知的结果吸引学生注意,促使他们不断寻找答案,为探究提供动力源泉。
  例如,在探究色光的混合现象时,我颠覆学生玩陀螺的方法,把他们的关注点引到色光上。我先在硬纸片上涂上颜色,再将电动小风扇的叶片拔掉,装上红色的硬纸片,然后打开开关,使红色的硬纸片高速转动,让学生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硬纸片颜色。
  接下来,我拆下红色的硬纸片,装上绿色的硬纸片,使之高速旋转,又让学生看是什么颜色。最后,我问他们:“假如硬纸片一半是红色一半是绿色或者有更多颜色,那么旋转起来又是什么颜色呢?”
  因为不知道结果,所以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想装上多色硬纸片试试,找到问题的答案。
  生活中很多东西的发明都源于人们的需求,因此,科学教师根据生活需求引入探究,在学生需要时给予点拨,让他们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例如在《齿轮》的教学中,我摒弃了出示齿轮模型、与学生谈论生活中的齿轮——这个一成不变的导课方法,而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引导他们针对齿轮开展探究活动。
  我先拿出两个切好的胡萝卜轮(注意不是齿轮),问道:“你们能让其中一个动起来,并且带动另一个也动起来吗?”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学生根据知识前概念提出要想办法把这两个胡萝卜轮的边缘做成齿状。
  然后,我指导他们做齿轮。做好后,他们转动齿轮,研究齿轮的特点,探究齿轮的作用。
其他文献
“过马路,左右看,要走人行横道线。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如歌谣中所写,父母经常叮嘱我们过马路要走人行橫道线,相信很多同学也是这样做的。  人行横道线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因酷似斑马身上的斑纹又被称为“斑马线”。它能很好地疏导行人安全通过马路,是行人的“生命线”。那么,这么重要的线是如何来的呢?  人行横道线最早源于古罗马时期的“跳石”。在古罗马庞贝古城的一些街道上,车马与行人交叉
“嘚瑟”这个词似乎一听就懂,但细究起来却蛮有意思。有语言考据癖的我,找出家中的几部大词典,翻检起来。翻检的结果是,我所查的数部部头不算小的词典,只有《现代汉语词典》收入了“嘚瑟”一詞,解释是:“〈方〉因得意而向人显示;炫耀。”举的例子则是:“开着辆小汽车到处嘚瑟。”“自从当上个小科长,整天嘚瑟。”看起来,这“嘚瑟”一词与时下网络用语“晒”的含意倒是颇为相近。  既然是方言,就查查《汉语方言大词典》
满洲里,就像童话中用积木搭建的城堡,静静地躺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在那些尖尖的、圆圆的彩色屋顶下面,童话里的王子、公主和小矮人会不会正在里面快乐地生活?走,跟小脚丫瞧瞧去!    小脚丫到此一游  庄严的国门  满洲里庄严肃穆(sù mù)的国门,是每个到这里的游客的必到之处哦。  它是我国边境线上跨度(kuà dù)最大的国门——总长105米,宽46.6米,高43.7米。  在国门下面,
同事甲在办公室里问:“我用蟑螂药灭了几只蟑螂,可是,过了几天,我家的蟑螂出没得更频(pín)繁了。怎么会这样呢?”  同事乙回答道:“你想,你的家人不见了,你们全家肯定得(děi)出门到处找啊!”
吃草莓的季节到了,很多人去摘草莓。一天,小王去帮邻居老奶奶摘草莓,正赶上老奶奶外出,老奶奶在走之前将一条狗拴在圆形田地中央的木桩上,用以看护草莓。  圆形田地的半徑为5米,狗刚好能跑到整块地的边缘。狗不认识小王,所以小王不敢贸然去摘草莓。请问他如何才能摘到草莓呢?  2019年第2期答案  脑筋急转弯:  1.打电话的人  2.隔着鞋和袜子,小  张的脚不会沾地  3.30根  4.地球  智力游
自从多多换了一个新的家,它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  多多是王局长在桥洞下捡到的。那时候,它刚淋了一场大雨,得了一场感冒,又饿得眼冒金星。一伙喝醉了酒的中年男人,停下车休息,其中一个大腹便便的男人指着它说:“多多,你怎么跑这来了,我找你好久了,快,跟我回家!”多多起先不愿意,后来还是经不住那群男人们的追赶,只得跟他们上了车。  多多的新家是一栋三层的小洋楼,一个二百多平方米的大院子,四周种着玫瑰、绣球
你一定见过很多坚硬致密的金属吧,但你是否见过一种轻巧透明形似海绵的另类金属?这种金属确实与众不同,因为很像海绵,人们称之为“海绵金属”。  为了使金属具有更广泛的性能和用途,近些年来,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不一样的海绵金属。  这种金属很特别,全身上下布满了大小不一、互相串通的孔洞。这些孔洞的体积占金属体积的85%~98%,因此海绵金属的重量非常轻,只有同成分等体积金属重量的七分之一至五十分之一。如1立
他是科技教师“新兵”,却胜似老将,虽专门从事科技教学工作时间不长,但善于“跳出科学教科学”,将音乐、魔术、书法等元素融入到课堂中,让科学也变得有趣。  他,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砀城第一小学的张文亮,为科学事业而执著前行,从兼职科技辅导员到科技教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收获颇丰,不仅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自己。  张文亮在讲台上已经站了19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教学“老将”,但又是一名“新兵”,与科学
打火机是一种能打着火的小型取火装置,抗风、抗湿性能优于火柴,人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它是如何发明的呢?  1823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实验室发现氢气遇到铂棉会起火,于是用一个小玻璃筒装上适量的稀硫酸,再在筒内装一根内管,内管中装入锌片,然后在玻璃筒上裝一个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棉和开关,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个打火机。但由于体积大、玻璃壳易碎、硫酸溢出危险等缺点,这种打火机没能普及。  实用型打火机
聚四氟乙烯(以下简称DTFE)是一种性能优异的工程塑料,其耐化学腐蚀性、耐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表面不粘性等,为许多其他工程塑料所不及,因而有“塑料王”之称。  以蓟在高分子合成领域,对各种卤代乙烯的聚合虽已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没有迹象表明四氟乙烯能聚合成高聚物。早在1935年前,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加聚反应中,单体分子必须含有末取代的亚申基。1936~1 940年间,法国、英国、德国的专利中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