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视野中的诗史承变关系——以唐前诗歌对《史记》同题材的接受与拓展为例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dongxi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前诗歌取材于《史记》,尤其是对《史记》同题材的接受过程中,从《史记》所蕴涵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积淀升华为时代与个体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判断,超越《史记》的文化内涵而形成时下意识形态所需要的全新审美客体,这个审美客体反映现实的程度比历史再现现实的程度更具真实性和普遍性。诗人在重塑历史形象过程中对历史的继承与变革具有继承传统、纵横延伸,诗史同辙、熔铸经典,以史诉怀、砺荡时俗的特点。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倡导品德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为学生过快乐、积极、有意义的生活奠定基础。一堂成功的品德课,应该是让学生沐浴阳光的美丽宽广的心灵牧场。因此,营造积极的心理场,沟通学生的心灵应该是品德课的首要追求。营造品德课堂积极的心理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发展潜能,有利于学生消除紧张、畏难的心理,从而自主参与课堂,形成积极正向的价值观。  一、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需要营造一种愉快和
2月,由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直接领导的教育再生会议第二次会议在提案中指出,要达到使学生学会理解他人、具备同情心及规范意识的目标,必须加强道德教育。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经过反复讨论后接受了教育再生会议的提案,并表示道德教育学科化改革将配合2018年的学习指导要领修订进行具体实施,将对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进行学科化改革,使之成为正式教学科目,该项改革将于2018年新版学习指导要领修订前实施。  目前,日本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
心理效应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同任何事物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因此,正确地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线的品德老师,如果能巧用某些心理效应,无疑能让品德课堂实效更强。  一、水桶效应——寻找短板,关照弱势  所谓“水桶效应”其核心内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