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爱”纳千层底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enhv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几天去包联点下乡,在一个蒙古族家里,居然发现还有人在制作纳鞋底的布鞋,一下子勾起了儿时的记忆,亲切的感觉让我不由得想起那个时候的光景。
  我家有6个孩子,其中5个都是男孩,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代,衣物和鞋子都要靠手工制作。全家人的鞋和衣物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好多次深夜我从梦中醒来,看到母亲在如豆的油灯下,为家人纳鞋底,偶尔把手里的针放到花白的头上蹭一蹭,那个画面太深刻了,随着年纪的增长,愈发深刻起来。
  我小时候,针线笸箩是每个家庭的标配。有的是编织得很精致的小笸箩,有的是纸壳做成的坚固的盒子,里面针头线脑、剪子、锥子,一应俱全。缝缝补补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对一个家庭主妇来讲,这里装载的是全家人衣物和鞋子的根本。我清晰地记得,家里有一个黑色硬壳的记账本,里面夹着各种各样的纸质的“鞋样子”,有白纸的、牛皮纸的,还有报纸裁剪出来大大小小的鞋帮和鞋底的样子。这些都是做鞋所必需的第一道工序。这都是按照每个人脚的大小描画出来的,随着孩子的增长,还要不断变更。
  接下来的是“打隔巴”,那时候很少舍得买整块的布料,即使买得起也用在衣物上,做鞋的布料都是边角料,或者废弃的衣物等,那时候供销社里经常处理一些小块的布头,这成了主妇们趋之若鹜的东西。弄到布料后,把布料粘制成一米左右长、五六十厘米宽的一个整体,贴上一层布,刷一层糨糊,大约四五层的样子。然后整体贴到墙上晾干备用,那时候我家的墙上经常贴满五颜六色的隔巴。
  接着要准备搓麻绳,麻在我们当地是没有种植的,我见过在水塘边的野生麻,高高瘦瘦的,到了秋季剥下皮可以捆绑一些物品。家里用的麻都是在集市上购买的,一大捆一大捆地放在家里。妈妈把一捆麻放到炕上,一小缕一小缕地抽取,然后放在一起反复搓动,当时没有啥工具,大部分都在小腿上搓麻绳。搓得太多了,皮肤受不了,妈妈就拽过一个孩子来,在我们腿上搓麻绳,虽然这样的情况不多,但我们都不愿意做,因为老老实实地待着,对我们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麻绳一般都是三四股的样子,一头要弄得细细的,便于穿针,而且长度要适宜,太长或者太短都不利于纳鞋底。
  隔巴晾干了,铺在土炕上,把裁剪好的纸质鞋样子和鞋底铺到隔巴上,为了避免浪费材料,要算计好能做多少双鞋后,才开始裁剪。然后将剪下的鞋底两三层粘在一起,放到重物下压实。
  开始纳鞋底了,首先用锥子在前头扎一个窟窿,用锥茬子(一种更大的针)穿着搓好的麻绳从底面扎好的针眼穿过去,再从正面扎一个针眼,把麻绳穿过来,如此重复,密密麻麻的针脚在鞋底上形成。这样做使鞋底变得坚固耐磨。这是个力气活,每一针都要用力拽紧,要不做出来的鞋不耐穿。别小看纳鞋底,技术高超的针脚纳得非常均匀,美观大方。而那些粗枝大叶的妇女做的鞋大小不均,非常难看,这也成了男人们取笑媳妇的一个佐证。
  纳好的鞋底还要放到重物下压直。鞋帮也要粘好几层,最上面是条绒布或者其他色泽不同的布料。最后用麻绳把鞋帮和鞋底连在一起,再把脚跟处缝合,这样就完成了一双新鞋。刚做完的鞋,都很挤脚,穿过一段时间就很舒服了,记得小时候我们怕新鞋挤脚,拿出去后使劲往里面灌沙子。
  做一双鞋要好多天,因为白天家庭主妇要做饭,收拾屋子,喂猪喂鸡,只有闲暇时间才能做点针线活。那时候我们精力旺盛,每天到处奔跑玩耍,常常老大的鞋做好了,老三的鞋又坏了,还有衣物、袜子也都需要缝补。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母亲都是一个个超人,起早贪黑,一刻不停地为一大家子人忙活不停。她们实在太忙碌了,那时候好像很少有人家吵架,在生计面前,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以忽略不计。孩子们每一天也都快快乐乐地疯跑,没有人无病呻吟。
  手工制作的布鞋,带着妈妈的味道,穿着舒服合脚,不会轻易滑倒。用的材料都生长在土地上,疏密有致,能接引地气,让人们感到踏实。母亲早已驾鹤西去了,再也穿不到带着妈妈味道的合脚布鞋了,甚至都很少看到了。现在各种材料的鞋子层出不穷,无论价格多么昂贵,都没有那种真切舒适的感觉。
  随着时间的消逝,我已年近半百,似乎已经忘记了曾经穿过的布鞋,每天穿着各种牌子的皮鞋、运动鞋,行走在坚硬的水泥路上,那些初心都一点点消失殆尽。突然间遇到曾经那么亲切的布鞋,我内心一下子温暖起来,原来有些热情并没有散去,只不过在人情世故中,埋藏得深一些而已。
  感谢让我看到布鞋的家庭,他們家过得很富裕,买什么样的鞋都没问题,但还能坚守着那些优秀的传统习俗真是太难能可贵了,向这个家和母亲致敬!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离不开历史教学,而历史教学需要史料作为支撑。何成刚教授认为“史料教学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1]。图像史料作为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简明等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拟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对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图像史料优势,挖掘图像史料价值和择优选用图像史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以期发挥更好的育人效果。  一、发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推进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通过推进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总结基层好经验好做法,并上升为乡村治理的制度机制。  通过推进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和“智慧村庄”建设,有效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
近三十年的高考命题经历了知识立意——能力立意——素养立意的三个阶段,其中素养立意里的素养就是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本文拟从历史解释的角度对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卷作一分析,阐述高考历史试题如何实现素养立意这一目标。  笔者对2017 年版《课程标准》中关于历史解释水平分层进行分类整合,重新划分出三个水平层级,如下表:  《课程标
近期,国家颁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等系列文件,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健康促进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也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方法与路径。那么,在落实中应该抓住哪些关键的切入点?  全民健身行动  《行动》提出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等15项重大行动,涉及健康的方方面面。根据《行动》提出的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当前的各类健康促进举措来看
2016年12月,太仓市第四期高级研修班历史学科组成立。一年来,在卓佳老师的带领下,历史学科高研班成員在交流中争鸣、实战中砥砺成长,以“匠心”精神行走在学习、笔耕、岗位练兵的路上,谱写了中学历史教师的平凡与精彩。  怀揣教学理想有“初心”。历史教师要想在杏坛有所建树,必须永葆教育“初心”。资深名师卓佳老师指导学员们优化课堂教学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技巧、发展规划制定,传授系统的学习历史教育教
一条小鲑鱼,已经游了10年。  3月26日,广州市北京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石卫兵进出各个商铺进行调研。亲自到市场考察,这是他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以便第一时间捕捉市场动态。  石卫兵是广州市湖北天门商会常务副会长,广州朔杰世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与广州中医药大学联合研制的SKEGGER小鲑鱼魅足鞋产品,采用中药及人体物理工学双重保护理念,目前已经走出国门,与国际知名鞋类品牌同台竞技。  南下与鞋
何谓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1]重要概念或者核心概念的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实践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包含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等……从教学角度看,历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简而言之,历史解释是基于史料和历史理解,对史实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结合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特点,以问题设计作为活化史料、沟通师生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有效的层层递进的问题设计,能够让史料中潜在的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次第展开,形成史料、问题和历史解释,三者交相辉映的景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维护和平的尝试》一课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基础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改革新时期。基于“历史学内在的教育性(育人)决定了它有独特的认识价值,而且这种教育性与特定的政治性、社会性、时代性密切相关”[1],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我们的历史教育必须成为有效促进学生健全成长的公民教育。笔者不揣浅陋,试以2018年11月浙江省历史学选考第31题第(1)问为例,就新时代历史教育谈几点看法,望方家指教。试题如下:  ——摘自《历
2018年,湖北省咸丰县的茶产业年综合产值达到14.457亿元,成为全县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茶产业惠及贫困户2.8万户共8万余人,茶农亩均年收入近7000元。  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接合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丰县地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五区叠加,属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近年,按照“基地做绿、加工做深、龙头做强、品牌做响、销售做畅、链条做长”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