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跑、跳、投小游戏进行居家锻炼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统一战线——居家抗疫。同时开展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练,居家锻炼活动。跑、跳、投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也是其他运动项目的基础。针对学生,特别是即将迎来体育中考的学生,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居家条件下,可以徒手或利用简单器械进行跑、跳、投的练习,在增强体质、抵抗病毒的同时做好开学前的身体准备,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一、跑类练习
  1.“凌波微步”
  练习目的:提高跑动过程中两腿的交换速度,加快跑步过程中的步频,体会快速蹬离地面的感觉。
  练习方法:将标志垫(可用其他物品代替)以相同间隔距离摆放,练习者两脚稍抬起,依次蹬踩过标志物(图1)。
  练习要求:可在原地、行进间进行,也可前后、左右移动,动作快速、积极、有力。一般练习约40s/组,3组为宜。
  2.“目标追击”
  练习目的:加大学生在跑动过程中抬腿的幅度,加大步幅,提升跑动过程中上下肢的协调摆动。
  练习方法:一人持横杆(扫把柄)于一定高度,练习者站于横杆前,前后摆臂,双脚快速高抬腿触碰横杆。持杆者可在中途调节横杆的高低,也可前后左右移动,要求练习者追踪移动目标,在移动中完成高抬腿练习(图2)。
  练习要求:一般练习约40s/组,3组为宜。
  3.“123木头人”
  练习目的:提高学生跑动过程中两脚的交换速度以及后脚蹬地力量,体验腿高抬的位置及大小腿折叠角度。
  练习方法:原地小碎步跑动两步后,第三步用力蹬地上抬腿停顿保持数秒成为木头人(上抬腿的高度约为腹前,大小腿折叠小于90度),稍停顿后上抬的腿快速下压蹬地再次完成两步跑动后第三步高抬腿停顿(图3)。
  练习要求:约20次/组,3组为宜。
  4.“永不停歇”
  练习目的:提高跑动过程中两腿的交换速度、蹬地速度,提高心肺耐力。
  练习方法:寻找适宜、安全的楼梯、台阶,快速摆臂,两腿依次上下,反复进行,中途不间断(图4)。
  练习要求:约40~50s/组,3组为宜。如果居家条件中没有合适的台阶或楼梯,也可用低凳来代替(注意替代物的稳固性,避免移动)。
  二、跳类练习
  1.“幻椅半蹲坐”
  练习目的:提高双腿的蹬地力量,体会快速蹬离地面的感觉。
  练习方法:两脚左右开立,双手自然下垂,向前屈臂的同时屈膝半蹲,幻想坐在椅子上(初级练习者可摆放一张凳子),上身挺直,膝盖不超过脚尖,稍停顿后向上跳跃,落地后成半蹲姿势(图5)。
  练习要求:10~12次/组,3组为宜。
  2.“袋鼠跳越”
  练习目的:提升单腿的跳跃能力、抗疲劳能力。
  练习方法:单脚支撑,身体收紧,保持直立向上跳跃,用前脚掌接触地面,触碰地面后迅速向上跳起,双手做辅助摆臂动作(图6)。
  练习要求:约35~40次/脚,然后交换脚,3组为宜。
  3.“脚抛手接”
  练习目的:提升练习者下肢跳跃能力及全身协调能力,体会腹部及大小腿的用力。
  练习方法:将轻物夹在两脚中间,在向上跳跃的过程中将轻物抛起,用双手接住。如果能力较弱的练习者可在前方约1m的距离放置一个筐或篮,跳跃夹起后将轻物投掷入筐(图7)。
  练习要求:约20~25次/组,3组为宜。
  三、投(抛)练习
  1.“永不落水瓶”
  练习目的:提高手指、手腕力量,发展灵敏性和反应能力。
  练习方法:准备两个相同重量的矿泉水瓶或饮料瓶,五指张开拿住瓶子底部,双手掌心朝下。练习开始时双手同时松开,矿泉水瓶下落大约3~5cm时快速抓住,避免落到地面,反复进行。如能力较弱者可先单手进行练习,水瓶的重量可灵活调节(图8)。
  练习要求:约30~40次/组,3组为宜。
  2.“策马扬鞭”
  练习目的:体会蹬地、转腰、快速挥臂,体验“鞭打”动作。
  练习方法:单手拿住毛巾的一端,两脚前后开立,将毛巾侧引至后脑勺侧上方,后脚蹬地、转腰,快速挥臂抽打(图9)。
  练习要求:强调动作快速、有力。约15~20次/组,一手完成后交换手练习,3组为宜。
  3.投掷毛巾球
  练习目的:体验投掷实心球完整动作,巩固和提高蹬地、挥臂技术。
  练习方法:将毛巾多次打结成一个球形,以墙壁为投掷目标,也可张贴图形作为击中目标。两脚前后开立,双手将毛巾球引至后脑勺位置,蹬地、挥臂将毛巾球向目标投掷,能力较弱者可以先从徒手动作开始练习(图10)。
  练习要求:约15~20次/组,3组为宜。
  4.“心脏跳动”
  练习目的:提高学生手指、手腕力量及抗疲劳性,提升练习者的快速反应能力和身体协调性。
  练习方法:准备一个篮球,单手持球于同侧头部高度位置,将球对墙进行连续按拍,类似心脏跳动(图11)。
  練习要求:持续1~1.5min后交换手练习,完成3组为宜。根据练习者的水平可增加手的按拍动作幅度和加快按拍速度。
其他文献
安全风险一直是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提升学生体质水平的最大障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对体育的认知水平越来越高,尤其在发达地区,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与20世纪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体育不仅对身体有帮助,更对提高学习效率、完善健全人格有帮助,这一观点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越来越多的家长鼓励,至少不阻拦孩子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一、运动伤害处理迎合非理性诉求导致学校体育扭曲  
一、定认知  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天性,建立正确的教学认知。一年级的新生对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一无所知,他们的行为只是在其心理特征的作用下进行的,是随性而为不是故意为之,不存在不良行为。首先,教师的情绪不能受制于学生的天性。其次,教师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教师作为教育的发起者,让学生的“不良行为”朝着教育期许的方向发展正是教师的责任。最后,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抓住先入为主的教学时机,构建体育课堂教学概
“课课练”是针对学生学习现状,结合体育单元、课时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生理、身体特点,科学、合理安排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内容和方式,其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体育课上安排“课课练”是增强学生体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基础。然而“课课练”内容应该怎样安排更合理,如何处理课后练习内容与主教材的关系、根据主教材如何安排分布时间以及如何设计练习形式等都是应考虑的问题。本文将围绕上述问题
“仰卧推起成桥”是人教版体育与健康教材水平二阶段平衡类技巧内容,虽然动作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柔韧性、协调性、控制力和上肢力量。总结以往在三年级进行的教学经验,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最初学习阶段由于不能独立完成动作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动作掌握的进程,于是笔者思考在初学阶段如果通过辅助器材垫高学生腰臀部的位置进行练习,将有助于学生体会完整动作的肌肉感觉,这样可以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跳一跳
2019年9月笔者接到市教研室通知要集体报名参加“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活动”,就和同事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起报名了。期末接到邮件,得知案例获奖了,心中甚是喜悦。兴奋之余,也想做个小结。  一、做个发现者,在发现中研究素材  艺术大师罗丹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或文或“武”,或内敛或外放,但是他们都具有儿童的天性。作为教师只要在课堂中善
这是一篇能较好体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充满创意和具有时代气息的剑术课教学案例。根据个人理解和认识谈谈个人陋见,请教于二位作者及各位同仁,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突出特点  1.巧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助力学生掌握技能。本案例教师将学生从传统的武术课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依托信息化教具iPad,充分发挥iPad的强大功能,帮助学生学习技术、反馈技术、改进技术、评价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大胆
体操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徒手或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身体操练的体育项目,也是促进身体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经常参加劈腿、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仰卧起坐等基本体操类练习,能够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平衡、力量等素质,提高对身体的控制力,增强全身肌肉力量。  一、利用体操类练习发展柔韧素质  以“挑战一字马”为例。  功能价值:发展学生柔韧性,也可作为发展学生关节、韧带伸展性的辅助练习。  练习方法:学
逆向教学设计是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设计模式。逆向设计是基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思维视角,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其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1]。逆向教学设计始终关注学生真正的“理解”,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联系并结合起来,从而弄清楚事物的含义[2]。本文以高中篮球传切配合单位为切入点进行基本问题建构,在此基础上选取一传一切配合进行逆向教学设计。  一、确定传切配合单元基本
对广大的农村中小学而言,一方面体育器材相对匮乏,另一方面又存在现有器材闲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闲置器材是指一些在体育课堂中使用频率小的器材,拔河绳就是其中之一。如何能科学、充分地利用现有器材让体育课堂更加精彩,是对广大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考验。笔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器材的独特性能和学校场地情况等,通过科学设计、合理组织,对拔河绳的功能进行了拓展,在教学应用中效果较好,与广大教师们分享。  一、
2019年11月20日,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支撑。”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引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深入研究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教育管理决策,加强基础教育理论、政策和实践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