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水去欲尽,此恨无绝期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j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商隐有多首以“曲江”为题的诗,孤立看各有奇妙,但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系列,记录了他与妻子王氏之间的爱情与婚姻,不仅可以帮助考辩义山的诸多情诗,表达了他对亡妻的一往情深,也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独特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江 王氏 复辞重言 时空跳跃
  
   李商隐曾有诗曰:“春梦乱不记,春原登已重”。的确,义山一生情事颇多,情诗也乱,以至后人不断的在考辩和论证。但李商隐有多首写“曲江”的诗,大抵都与其妻王氏有关。陈贻焮先生也曾在《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辩》一文中有详实的考证和论述。而这首《暮秋独游曲江》作为王氏逝后的一首悼亡诗,算是为“曲江”系列画上了一个句号,也为我们探求李商隐与王氏的一段爱情和婚姻埋下了线索: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义山进士及第后,娶泾元节度使王茂元之女为妻,新进士联姻显贵,这本是极平常事,但义山却因此卷入了一场政治纷争的漩涡,曾于义山有推荐之恩的令狐綯在政见上与王茂元为敌,故以义山背恩视之,再不肯援于仕途,使义山终生潦倒,官不挂朝籍。好在与妻王氏恩爱有加,琴瑟和鸣,缓解了其仕途不顺之悲。但好景不长,大中五年(851)秋,王氏病逝,时义山尚留滞于徐幕,归家时,物在人非,留给了他无限的伤痛。
  整首诗还是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运用复辞重言的手法,使得情思宛转,往复回环。首二句“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是一联之内的复辞使用,相同的部分紧紧抓住“荷叶”这一意象,而不同的地方反转强调了“春”、“秋”之代序,和“遗恨”之无穷,读来又有《诗经》的重言叠句,一唱三叹的效果。而四句的“怅望江头江水声”,是一句中的复辞,这种用法在义山诗中极为常见,如“一弦一柱思华年”、“此花此叶长相映”等等,而造成的依然是一种缠绵的韵味和细腻的情思。
  此诗也体现了义山诗在时空上穿透跳跃、跌宕往复的特点。此诗写作时间应为王氏去世后的秋天,首句“荷叶生时”一下子将时间推到春天,这个春天乃当初与王氏相识、相思之时。二句回到现在,写王氏已逝,物是人非。三句“身在情长在”,是此时的感慨,更是对此后的预告。这样的遗恨和怀念岂是今日才会有,只要还活着,以后所有的日子,它都会与我同在!张采田在纪昀评《曲池》诗的议论中,有一段批注道:“晚唐诗派,多有此种看似姿媚无骨,实则潜气内转,迥非后世滑调所能托。”(《李义山诗辩证》)确是在其飘逸的外在结构上看到了其情感的内在脉络。义山另有《锦瑟》一诗,尾联为“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也是这种写法,时空上的跳跃轻灵,恰恰造成诗歌情感上的张力。
  末句“怅望江头江水声”看似寻常,却也是义山诗又一艺术特色的体现。义山诗善于运用以景结情、宕出远神的方法,使诗歌的结尾不仅景中含情、情景相生,而且使境像混茫,韵味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一句就仿佛一幅凄美而动人的图画,作者茕茕一人,独立江边,眼前是绵绵而逝的曲江,耳边是汩汩不绝的水声,而他的内心充满了哀思和怅惘,前尘后事,仿佛也随着这流水越去越远,却又似走还留,绵延不断……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馀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义山诗恰得其妙。
  李商隐虽与王氏恩爱情深,但由于王氏早逝,义山又是多情之人,一生情事、情诗颇多,故对此首诗歌的解释也历来不一。但如果我们将之与义山的另外两首“曲江”诗联系起来看。则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此诗中的春恨、秋恨,也可以为两外两首诗正名。
  其一为《病中早访招国李十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十顷平波溢岸清,病来惟梦此中行。
  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
  这首诗作于开成二年(837)年秋,作者于病中急访李十将军,恰遇李挈家游曲江。而作者急急早访的原因,在于后二句。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消渴疾,即今言糖尿病。但作者却说相如不是真的“渴”,否则得话,怎么会让沱江流过锦城呢?这里,他巧妙的用了谐音双关,把“消渴”之疾,作“饥渴”来讲。钱钟书先生《谈艺录》里认为这是曲喻的修辞手法,“坐实‘渴’,双关出沱江水竭。”而相如不是真的饥渴,言下之意,自己的渴求要比相如胜出很多。他用这种方式向李十将军表达了对王茂元之女的情意,希望李十将军能出面为其作合。因为这种事情很难启口,所以作者以诗托言,既含蓄委婉,又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急切之情。
  后来,果真是李十将军出面,为义山从中撮合。可见,曲江之地,是李商隐爱情婚姻的福地,李十将军当年携眷畅游之处,也是他与王氏婚事的萌芽之所。
  接下来的故事我们可以从义山的《曲池》一诗中有所窥视:
  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
  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作者与贵家同游曲江,终于在会间见到了所属望的人,“月中流艳”写尽美人的光彩照人,熠熠闪烁。“不自持”三字写出了自己的情不能禁,一往而深。二联中的“迎忧”与“分隔”写出对即将到来之别离的埋怨与恐惧。颈联则绘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多少欲说还羞,多少欲罢不能,多少心有灵犀,都在那“回头更望”中传达了,表白了。而尾联的写法与上首诗中的“相如未是真消渴,犹放沱江过锦城”颇为相似,也用典故,也是“曲喻”之手法——苏武、李陵在河梁的告别算什么呢?言下之意,我此时此地黄昏告别的悲伤,要远胜过他们呀!
  典故,是古诗中制造含蓄蕴藉诗境的重要手段,而李商隐的诗,不仅多用典故,还常常反转用之,更显内隐曲折之至。
  这首诗所描绘的当是在李十将军的帮助下,李商隐第一次见到了王氏。曲江之景美、水美均不在诗中,因为,席中有不能忘情者,有所属望和爱慕的“留艳”之人。
  现在回过头来看《暮秋独游曲江》。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荷叶生时,应指当初李十将军为他从中作合、搭桥引线之时,那美丽的春江之畔,那乍见却又别离的千万惆怅,那别离之后的绵长相思,结成无数春愁与春怨。“荷叶枯时”当指王氏去世之后,作者在暮秋至曲江凭吊,旧迹尚在,斯人逝去,秋蝶无端丽,寒花更不香!“荷叶生时”本是此段爱情中的美好回忆,虽当时有离别之苦,毕竟好事终成,为什么作者却说当时即“春恨成”?其实,这种写法就如其《锦瑟》之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似乎当日春愁已蕴藏着今日秋恨,似乎人生多少遗憾,都是命中注定,都是必然要承担!李商隐诗中这种先验的悲哀是不是最打动我们的地方?
  三句“深知身在情长在”是最为凄婉痴情之处。这份感情已刻骨铭心,已融于生命,我知道,只要此身不死,此情亦不会断。但“身在”的另一面是“身不在”,身不在则情难寄,身不在则梦难托。这一句让人想起义山那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论怎样执着的爱,终有用尽的一天,终有不得不停止的一天,于是,我们在执着中看到人生的悲哀与无奈,我们在缠绵的相思中感到人生的困顿与惘然!
  这一句也会让人想到苏轼悼亡词之“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原来这样的爱与思念是不用表白也不用刻意的,早已“深知”,早已“料得”。
  这样看来,三首“曲江”诗记录了义山与王氏的爱情和婚姻,这就如陆游的一组与沈园有关的诗词,串起来看,完整地再现了诗人那段凄美绝艳的爱情,“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而这曲江之水,又何尝不映照着当日“月中留艳”之人!因此,关于义山在王氏之前有一名叫“荷花”的恋人,或者认为《曲池》一诗乃为女冠宋华阳所作,均不足凭。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与妻书》是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该文从追忆往事、倾诉爱意,寄望后人、深情嘱托,为国捐躯、赤胆忠心三个方面表达思想情感。  【关键词】《与妻书》;情感表达;思想感情    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这样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细细体味,笔者认为这封信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一
【摘要】我们需要“经验教育”、“良好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比较时兴、比较有创意的教育,我们当努力实践之。  【关键词】经验教育 良好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    尽管“高考指挥棒”实质性改革的预期永未如课程改革一样迅速到来,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呼声与实际操作程序,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有许多话想说,但论题大了些,不妨换一个小得多的、与之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民主的氛围、创造快乐的情景、创设愉快的心境、激发灵感、激起兴趣、培养习惯、引导孩子用眼耳心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
摘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借课本中的典范文本,分析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技巧,并指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形象塑造 性格心理 情节发展    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对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要把他们“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写人物转变的渐进性和艰巨
【摘 要】“而”字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在各种教参与教辅资料中,对“而”的用法及作用都有较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在诸多阐释中,大多忽略了“而”表假设关系的语言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虚词 语言作用 假设关系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主题与背景    对传统篇目特别是名家名著,很多人认为很难教出新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常读常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积极探究,求新求深,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乐趣。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当我宣布第二天上这一课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
【摘 要】汉字构字法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与文化内涵,对汉字本身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探讨,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知识,同时获得独特的美学体验与教育。  【关键词】汉字 美育 文化内涵    从接触文字以来,我们记忆它,使用它,却很少深入了解它。原因是我们单纯的以学习、使用为目的,却很少把使用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可以给我们带来心情的愉悦,精神的富足,审美的增强。作
【摘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生成”疏于控制,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一是容易形成表面的“繁荣”;二是容易丧失学习的公正性;三是容易导致学生对文本的漠视,对作者的欠尊重;四是容易丧失教师的价值导向。如何把握好“生成”的尺度,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教师须从预设上、阅读教学中定向的实质和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三个方面来抓。  【关键词】把握 生成 尺度 提高 阅读 质量    笔者听了一节青年教师汇报课,课题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出发,探讨了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美育的一些基本方法与措施。  【关键词】美育 情境 朗读 合作 和谐    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美育,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然而,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忽视了情感因素的激发,没有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渗透教育,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
【摘要】课堂教学不完全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走,学生总能发挥其学习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总会有些意想不到的生成。教师如果能敏锐地把握这些生成,往往会带来课堂教学的精彩。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的质疑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  神,才能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闪现出智慧的光芒。  【关键词】预设生成阅读体验质疑兴趣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