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承接,还是表假设?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m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而”字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在各种教参与教辅资料中,对“而”的用法及作用都有较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在诸多阐释中,大多忽略了“而”表假设关系的语言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虚词 语言作用 假设关系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表转折的,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有表并列的,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有表递进的,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次,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非攻》)有表承接的,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有表因果的,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以上均是“而”的常见用法,笔者从教二十余年,从人教版教到苏教版,发现许多高中语文教参和资料都忽略了“而”的另一个常见用法,即表假设的用法。
  如苏教版初中课本中《捕蛇者说》里“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中的“而”即是表假设的。再如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教参在对《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等句子中“而”字的翻译时,均未作翻译(笔者揣测可能是把它当做表承接的连词用法来翻译的,否则不会不译)。而学生手中的一些古文资料在文言虚词一栏中对“而”的解释时,既未见到过对上述几句话中“而”的解释,也更未见到过表假设的说法,还有的资料竟然把它译为“却”,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其实“而”在古汉语中表假设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冯婉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一“而”。一些著名的词典也都标出了“而”表假设的作用。如杨树达先生著的《词诠》(一四):假设连词,用同如。“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左传》襄二十九年)?摇“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又襄三十年)……”王政白先生编纂的《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在“而”的连词功能中有这样的解释“⑦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人名。嗣:继承。)《庄子·徳充符》:‘人而无知,何以谓之人?’”《辞源》“而”条(三)连词7、如果。《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左传·襄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由此可见,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等句中的“而”解释为“却”或不译均是不正确的,只有解释为“如果”才能顺理成章。希望有关部门在编订教材时应加以纠正。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县众兴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要求,于是在当下的许多公开课上,教师为了体现这种新课改精神,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但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严肃的批评。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公开课    新课标对教学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自主”学习要体现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学习的内容,学生要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摘 要】多年来,许多人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对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进行了牵强附会的分析。实际上,《黄鹂》一文,充分体现了孙犁先生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细腻生动而富有感情,是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修养的一篇好作品。  【关键词】《黄鹂》 人文主义 人文思想    大凡世上有生命的事物要想生存,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制约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一种生命的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命的存
【摘 要】如何进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的运用应以实用为原则,突出其区别于传统的优势;同时要善于取舍,避免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充分考虑传统教学要素在信息条件下的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效互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 整合    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科教学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中容量的扩大化、传播途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粤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到位的情况。本文以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单元为例,仔细分析了编者因为对学生知识状况了解不足,而出现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材 粤教版 知识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三线”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努力体现语文
【摘 要】课程目标的出现,可以框定散漫的语文教学,让师生朝着目标奋力前行。但是,现今的语文目标教学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该从不同文体出发设计阅读的总体目标,并教给学生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目标教学法 语文涵养 方法 策略    一、对当前语文目标教学的几点思考  1.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一般教师的做法便是用幻灯或黑板的方式呈现教学目标,一二三等条,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阅读赏析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了解赏析模式,做好铺垫工作;其次,要重视方法指导,力争以一当十;第三,要注重典型引领,提供例文示范。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赏析 语文素养    在农村中学里,学生的阅读课很少。至多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种形式的阅读学生能有多少收获,笔者存有很大的问号。
【摘要】《与妻书》是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该文从追忆往事、倾诉爱意,寄望后人、深情嘱托,为国捐躯、赤胆忠心三个方面表达思想情感。  【关键词】《与妻书》;情感表达;思想感情    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这样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细细体味,笔者认为这封信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一
【摘要】我们需要“经验教育”、“良好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比较时兴、比较有创意的教育,我们当努力实践之。  【关键词】经验教育 良好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    尽管“高考指挥棒”实质性改革的预期永未如课程改革一样迅速到来,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呼声与实际操作程序,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有许多话想说,但论题大了些,不妨换一个小得多的、与之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民主的氛围、创造快乐的情景、创设愉快的心境、激发灵感、激起兴趣、培养习惯、引导孩子用眼耳心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
摘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借课本中的典范文本,分析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技巧,并指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形象塑造 性格心理 情节发展    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对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要把他们“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写人物转变的渐进性和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