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学生给名著指“瑕”

来源 :中学语文·大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pflo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主题与背景
  
  对传统篇目特别是名家名著,很多人认为很难教出新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我有自己的认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就在于能够常读常新,常读常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积极探究,求新求深,让学生尽情享受阅读文本、探究文本所带来的乐趣。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三单元。当我宣布第二天上这一课并要求学生认真预习课文时,有不少学生说早已看腻了。连辅导资料都看过好几遍了。可以看出,老师再去大讲特讲就是浪费时间,如果按照教参上或者现成的教案上课——理情节,评人物。谈环境,析技巧,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理,势必出现教师出力不讨好的结果。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后,我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学生虽然阅读了原作和有关辅导资料,但缺乏对文本独立、深入的分析,仅是浅层次、大众化的阅读,缺少个人创见。其二,平时的教学设计模式化现象严重,缺少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情景描述
  
  根据以上分析,我在教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请学生给课文指“瑕”。以下是课堂的主要内容实录。
  师:《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巍巍玉山,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这座玉山上的一块美玉。美玉亦有微瑕,美中常有不足。《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有没有“瑕疵”呢?今天就请大家仔细阅读,深入文本,展示一下自己的新发现。
  生1:课文第85页有一句:“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贾宝玉和丫鬟是主仆关系,“宝玉”一词应该换为“宝二爷”才符合实际。
  师:你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生2:我觉得丫鬟不喊“宝二爷”,称“宝玉”体现了贾宝玉与丫鬟们的亲密无间、情同兄妹的关系,正体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师:说得好!宝玉在贾府中的确与众不同,不同就在于“主仆不分,男女无别”的平等作风,这一细节,正是他性格中闪光的地方。
  生3:我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到荣国府见王夫人,在东廊三间小正房内“靠东壁西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小小疏忽,“半旧”的家用摆设怎能表现贾府的豪华奢侈呢?
  (掌声)
  师:你善于发现,探异求新,不简单!刚才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鼓励。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也许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生4:我不同意。“半旧”让我们看到了贾府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不是拥有多年的历史。其家用摆设不会是“半旧”,这个“半旧”正体现了贾府深厚的奢华生活的传统。
  生5:我也认为作者写得很真实,贾府既不是破落户,也不是暴发户。这个“半旧”生动地体现了贾府的显赫非一朝一夕之功。
  生6:其实。这个“半旧”也预示着贾府未来的命运。
  师:果然,大家有了新的认识。看来这实在不是作者的疏忽!“半旧”这个形容词恰恰来自于作者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细致的观察,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不过,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请继续给名著指“瑕”。
  生7: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这个前后矛盾之语,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失误!
  (学生反映热烈,相互小声交流)
  生8:根据下文,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问姐妹们读的什么书,贾母说“读的什么书,不过认识两个字。不做睁眼瞎罢了”,可知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
  师:很好!你在读书时注意到了联系上下文。请大家想一想,当黛玉听完贾母的话后,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生9:觉得贾母对她有点不满。
  生10:其他姐妹都没怎么读书,就我读了《四书》,觉得不太谦虚。
  师: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再问时改了口,表现她谨慎小心的性格。这不仅不是曹雪芹的失误。反而是刻画林黛玉性格极其重要的一笔。
  生11:我发现了作者的一个疏忽。王熙凤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在贾府中是一个活跃分子,每逢重大活动她应该首先到场,积极参加。今天老祖宗的“心肝儿肉”从远远的扬州来了,别人都早来了,为什么她偏偏就来迟了呢?
  生12:在贾府里,王熙凤是一个实权派人物,事务缠身,来晚了是可以理解的。
  生13:“我来迟了”。正是王熙凤出场与众不同的地方——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生14:王熙凤以‘我来迟了’出场,这是作者特意安排的,独具匠心。
  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特意安排,独具匠心”。说得好!下边我们就探究一下好在哪里。
  生15:林黛玉第一次到贾府,在这个礼仪之家。等级是非常分明的,她一定先拜见外祖母,然后拜见大舅母、二舅母,与她们见面叙情。即使在平辈中,还有珠大嫂子在前。如果王熙凤夹在其中,只能充当一个配角。然而她又是一个好出风头、不安分的人物,这怎么能突出她的特殊身份、特殊地位和个性特征呢?
  (掌声)
  生16:如果一开始就把王熙凤当作主角来写,而把贾母等老辈丢在一边,那么就违背了贾府的礼数。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生17:“我来迟了”是“迟”在林黛玉与贾母等人见面以后,这个时候王熙凤出场亮相,让她单独活动,给她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所以“迟”得恰到好处。
  生18:“我来迟了”。是王熙凤在后院笑着说出来的。有贾母在,包括邢夫人、王夫人都是敛声屏气的,而王熙凤却可以大喊大笑,“放诞无礼”,这说明她是有靠山的,有恃无恐,是一个有特殊地位,有特殊身份的人物。
  师:看来这又不是名著之“瑕”,大家还有发现吗?还有需要质疑的吗?
  生19:“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可以看出她王熙凤很会讨好林黛玉。但心理学家说:千万不要在一个女孩面前夸赞另一个女孩漂亮。作为绝顶聪明的王熙凤讨好林黛玉的同时怎能不考虑在场的“三春”姐妹的心理呢?所以我认为作者顾此失彼了。
  (众生大笑并鼓掌)
  师:是吗?
  生20:我不同意。王熙凤说这些是为她下面的话作铺垫。她接着就说:“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可见,她夸黛玉是为了说明只有老祖宗才有这么漂亮的外孙女。
  师:好!能够联系下文进行探究。
  生21:同时也夸了在场的贾母的三个嫡亲孙女。
  师:在场的还有迎、探、惜三姐妹的母亲——邢夫人和王夫人,她们听了高兴吗?
  众生:高兴。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熙凤的八面玲珑,只一句话,就把在场的主要人物一一拍遍。不愧阿谀逢迎的高手,堪称“红楼第一拍”!
  (众生笑)
  师:很遗憾。本节课虽然我们没有找到课文的瑕疵,但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感受到了经典作品须慢慢读。细细品,方能悟出其中的妙处。记得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曾这样评价曹雪芹:“曹雪芹是个惊人的天才,他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词曲家、大音乐家、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医药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这样一个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有机会能通读《红楼梦》,将来成为一个“红楼迷”,甚至成为一名“红学”专家。
  
  三、教学反思
  
  这堂课并非常规课,按常规课的标准审视恐怕算不上好课,但它达到了常规教学达不到的目的。由于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甚至热火朝天,学生一直保持着积极发现、不断探究的浓厚兴趣。由此。我想到了以下三个关键词:
  1 兴趣
  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大脑容易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高昂的学习激情会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空前的激发。因此,本节课,我利用学生求新、求异、好胜的心理特点,请他们给名著指“瑕”。一下子激发了他们发现、探究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激活我们的语文课堂。
  课堂结束时,我引用了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对曹雪芹的赞誉,目的也是激发学生通读并研究《红楼梦》的兴趣。这样,既拓展了课文教学,又“拓展”了学生的兴趣。
  2 发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考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两类学生:一类是思维活跃,善于质疑的学生,他们不仅质疑课内的问题,而且对课外的、生活上的、社会上的一些问题与老师一起交流探讨:一类是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老师问他们“有没有问题”时,他们总是头说“没有”。这类学生一般是懒于思考或者不会思考。两类学生对照,前者思路开阔,学习主动、积极:后者学习被动,不够深入。因此,本节课我把教学目标锁定在“发现”二字上,引导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敢于质疑,善于发现,即使质疑错了,也有一定的启发。也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3 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课堂45分钟里,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积极探究。本节课,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展开讨论,探索问题的答案。此时,学生之间思维不断地碰撞,他们真正成为了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作品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语文课堂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年来,许多人从社会政治角度出发,对孙犁先生的《黄鹂》一文进行了牵强附会的分析。实际上,《黄鹂》一文,充分体现了孙犁先生关注生命、关注生存环境的人文主义思想,细腻生动而富有感情,是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修养的一篇好作品。  【关键词】《黄鹂》 人文主义 人文思想    大凡世上有生命的事物要想生存,都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环境制约着生命的存在与发展,一种生命的生存环境一旦遭到破坏,生命的存
【摘 要】如何进行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媒体的运用应以实用为原则,突出其区别于传统的优势;同时要善于取舍,避免多媒体技术的滥用,充分考虑传统教学要素在信息条件下的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效互补。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课堂教学 整合    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学科教学形态正在发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中容量的扩大化、传播途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在现行的粤教版中学语文必修教材中,出现了初、高中知识衔接不够到位的情况。本文以粤教版高中必修教材中的“文言虚词的整理积累”单元为例,仔细分析了编者因为对学生知识状况了解不足,而出现的初高中知识衔接脱节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材 粤教版 知识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采用活动、文体和语体“三线”结合的设计框架,把“阅读”和“表达”结合起来,努力体现语文
【摘 要】课程目标的出现,可以框定散漫的语文教学,让师生朝着目标奋力前行。但是,现今的语文目标教学却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就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该从不同文体出发设计阅读的总体目标,并教给学生分解完成任务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 目标教学法 语文涵养 方法 策略    一、对当前语文目标教学的几点思考  1.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一般教师的做法便是用幻灯或黑板的方式呈现教学目标,一二三等条,
【摘 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开展阅读赏析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首先,要了解赏析模式,做好铺垫工作;其次,要重视方法指导,力争以一当十;第三,要注重典型引领,提供例文示范。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赏析 语文素养    在农村中学里,学生的阅读课很少。至多每隔一段时间老师带学生到阅览室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种形式的阅读学生能有多少收获,笔者存有很大的问号。
【摘要】《与妻书》是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该文从追忆往事、倾诉爱意,寄望后人、深情嘱托,为国捐躯、赤胆忠心三个方面表达思想情感。  【关键词】《与妻书》;情感表达;思想感情    普希金说:“如果你的语言不是出自内心,你就不能打动别人的内心。”林觉民的《与妻书》正是这样一封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奋起的绝笔家书。细细体味,笔者认为这封信是从以下三方面来表达思想情感的:  (一
【摘要】我们需要“经验教育”、“良好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高中研究性学习”是目前比较时兴、比较有创意的教育,我们当努力实践之。  【关键词】经验教育 良好教育 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    尽管“高考指挥棒”实质性改革的预期永未如课程改革一样迅速到来,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呼声与实际操作程序,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使我们有许多话想说,但论题大了些,不妨换一个小得多的、与之
【摘要】家庭教育不仅是整个教育的开端,而且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孩子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创造民主的氛围、创造快乐的情景、创设愉快的心境、激发灵感、激起兴趣、培养习惯、引导孩子用眼耳心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家庭教育 语文素养 创设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
摘要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文章借课本中的典范文本,分析了作者在刻画人物心理方面的技巧,并指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形象塑造 性格心理 情节发展    阿·托尔斯泰在《苦难的历程》中说,对从沙俄时代过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要把他们“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写人物转变的渐进性和艰巨
【摘 要】“而”字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文言虚词,在各种教参与教辅资料中,对“而”的用法及作用都有较系统的归纳总结。笔者发现在诸多阐释中,大多忽略了“而”表假设关系的语言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的论述。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文言虚词 语言作用 假设关系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