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几何直观 促进问题解决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ruian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数学的矛盾之一是抽象和形象的矛盾,几何直观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开发教材,寻找数学对象的直观模型,使学生易于解决问题,增进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一、构建几何直观,促进算理理解
  几何直观的本质是通过图形展开的想象能力。计算教学中,运用几何直观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解决问题。
  《分数乘法》的教学,人教版教材分两步安排: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针对不同的素材,教材构造了不同的直观图,即圆形直观图—实物图—长方形直观图,目的都是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切入,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他们参与折纸、涂色等操作活动,借助直观使其联系分数的意义,看到算式中每一部分在图上是如何表示的,说清楚“谁是谁的几分之几”,理解分数乘分数结果中的分母和分子分别是怎样来的。学生通过直观图示和抽象推理,在推导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了算理,提高了观察、操作、分析和推理等能力。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经历说理的过程,这样做既巩固了分数乘法的算理,又为解决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分析方法。
  事实上,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的算理理解过程都离不开几何直观方法的运用。
  二、构建几何直观,理清数量关系
  理解题意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步骤,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面对一个复杂的问题,若能借助直观图形进行分析思考,可以使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简明、内隐的数量关系变得形象,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探索解决思路,轻松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例6(如下图),教师是这样引入的:“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老师带领大家去动物园看大熊猫。你们看,小朋友正井然有序地排着队看大熊猫呢,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在去动物园时也要排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题目,找到相关的数学信息,以及所求问题“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
  读题后,有的学生开始数,数着数着就乱了;有的学生画图——用一个圆圈代表一个人。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画出了15个人,有的学生只从小丽开始画。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不需要画出所有人,因为找的是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所以去掉小丽和小宇,一眼就可以看出是4人。
  用分数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难点在找不准单位“1”的量和分率所对应的具体数量。当“量”和“率”之间的对应关系不能一眼看出来时,要有效运用画图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比如:“有一批货物需要三天运完。第一天运走了这批货物的[2/5],第二天比第一天少运60吨,第三天运了240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学生读题后,教师引导他们先找到并用线段图表示单位“1”的量,就是这批货物的总量,然后根据条件在线段图上标出三天各对应的分率或数量,画完后交流每一部分是怎么画的,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很容易就把分率和具体的量对应了起来,发现“240-60”就是这批货物的[1/5],隐含的量和分率明晰可见。教师进一步追问:“[1/5]是从哪里来的?”问题至此得到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画图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三、构建几何直观,实现知识重构
  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画图思考。让学生获得“由数化形、豁然开朗”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直观进一步凸显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已有认知,重建知识结构。
  在解决“约分”问题时,教师先出示0.40、10.030、50.000,要求学生口头化简;学完约分后,让学生尝试对[16/24]进行约分;最后把小数化简方法和分数约分方法放在一起,让学生對比异同。学生讨论后发现,相同点是都要保证数的大小不变,不同点是方法和依据不一样。此时,教师出示小数0.40和分数[16/24]的约分过程(如右图),让学生观察体会。
  学生恍然大悟:不管是小数化简还是分数约分,都是把一个数由较小的计数单位换成较大的计数单位来表示。小数的计数单位之间是十进制,所以每次都是整十或者整百地聚集,看起来是去掉了小数末尾的零;分数的计数单位特别丰富,分子、分母的公因数是几,就把几个分数单位聚集起来,形成约分时要除以的“公因数”。
  直观图的呈现由表及里,使看起来关联不大的小数化简和分数约分的联系可视化,既体现出二者在本质上的趋同,又帮助学生把约分纳入“数的化简”这样一个大结构中,增强了学生的数学理解。
  (作者单位:周燕,老河口市教研室;吴小静,老河口市袁冲小学)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近年来,蕲州实验小学秉承“动起来,让每个生命都出彩”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德育的新途径,在“动”上做文章,从“感”中求收获,在省级课题“动感德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上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动  所谓“动”,是指德育的实施途径,即从德育课程的设置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全要素地进行革新,让德育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全面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一)课程生动,发展多维能
要研究低渗透储层应力的敏感性,必须要从理论基础上证明其低渗透储层强应力敏感性。实验研究中,保持围压不变,改变流体的压力,研究有效应力和空隙结构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可以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储层条件的应力敏感性进行研究,并包含对石油开发的影响。
通过单元整体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两个单元进行整体建构,形成“分数乘除法”单元主题教学,使学生通过深度探究实现对知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的有意义理解,以及方法的有效迁移。
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流畅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必须强化英语口语能力教学。笔者在英语口语课“English Poster”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课前自主学习。笔者将微课及相关的学习资料和自学指南通过虚拟学习平台分享给学生,并向学生提供引导性问题清单,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英文句式来交流表达。比如:①如何开启对话(how to start)?(学校要进行海报制作比赛了,我不
目前我国现存的机床设备当中,所应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电工元器件控制。个别仍是采用的传统的继电器装置,这对于运行当中所存在的一些缺陷难以进行控制和避免。因此,在整体的工作效率以及自动化程度上,已经无法满足对于现下机床控制应用发展的公益需求。PLC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自动化的数控机床控制带来更加精确的加工工艺。对此,本文将针对PLC技术的机床控制应用核心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研究,以满足当代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对我国当前机床技术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探讨。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小学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与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它可以有效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构建小学数学创新课堂,准确把握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积极探索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途径,从而帮助小学生达到一个个性化、精准化的学习,进而有效实现小学数学学科创新课堂的构建。
《认识负数》是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并理解负数,笔者用形象而又直观的实际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就“班”取材,引入教学。对小学生而言,负数是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开课伊始,笔者从班级卫生打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负数。首先,笔者出示六(1)班、六(2)班上周的卫生评分--六(1)班做得很好,在平均分上奖5分;六(2)班做得稍差,在平均分上扣5分;然后,请学生回答“应该如何给两个班记分”。
上周五中午,值周老师在通往运动场的必经之路的墙壁上,发现学生的不雅“作品”——“陈××到此一游”。干净的墙壁上,这几个字显得十分刺眼。我非常生气,要求值周教师立即清除。  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我给全校师生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中国游客在埃及金字塔上刻字被重罚的事情;另一个是在2016年,一名中国游客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宫豪华的木地板上让孩子撒尿的事情。这些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给中国人丢尽了脸。我强调乱涂
每一个老师提问时都希望看到高高举起的手——每一双高高举起的小手都代表着“我知道”的自信、“快叫我”的渴望和“我能行”的满足。面对那高高举着的手,到底选择让谁来回答,又如何善后那些并没有点到的学生,考验的不仅仅只是一个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更多的是职业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性逐渐的得到学校及教师的重视。而不断地将思维导图成功地运用到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这不仅是高中化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进步,还是高中化学教师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理解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高中化学教师都应当逐渐地将思维导图渗透到化学课堂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