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孤寂让人倍感“寒意”

来源 :家庭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ai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研究发现,遭遇社交孤立和冷落后,身体对外界温度的感受会低于实际温度。
  当身边的朋友对你态度冷淡甚至不理不睬时,有人会用“热脸贴上冷屁股”这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最新研究发现,这种遭遇社交孤立后身体感到“冷”的感觉确实存在。
  加拿大研究人员发现,人们感到自己被孤立时,身体对周围环境温度的感受会低于实际温度。
  为了研究人们对孤独的感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钟岑博(音译)和杰弗里·莱奥纳尔代利进行了一场“冰冷的孤独”实验。他们将志愿者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人回忆他们遭到他人排斥的情景,例如想加入一家俱乐部却被拒绝等;让另一组人回忆被他人接纳的情景。
  回忆一段时间过后,研究人员让所有志愿者估计所处房间温度,并且告诉他们估计温度的事情与此前的实验无关,只是大楼的维护人员希望做一个调查。结果,志愿者对同一房间气温的估计数字从12摄氏度到40摄氏度不等——但事實上他们所处的实验室气温是没有变化的。
  从大体上说,刚才回忆“被孤立”情景的志愿者更容易感觉到“冷”,这一实验组给出的平均温度为21.67摄氏度。而回忆温馨往事的实验组给出的平均温度为23.89摄氏度。
  钟岑博表示,这两个统计数字的差异非常明显。“我们发现,有过被排斥经验的人会觉得冷,这可能正是人们使用与温度相关的比喻来形容遇到社交孤立或排斥的原因。”
  根据科学家推测,这种心理上的被孤立感与寒冷的联系早在人们的婴儿时代就已经形成了。钟说:“对于一个婴儿来说,被抚养者抱在怀里能给他带来温暖。当你还是孩子时,被母亲揽在怀里就意味着温暖,如果母亲对你冷漠则意味着孤立无援的寒冷。”
其他文献
登高而赋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传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文学现象呢?任何一种文学现象的发生都被传统文化思想所浸润,并且滋生在现实生活的土壤里。文人学士创作的轨迹时时体现
“改革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当代文学思潮现象,其演进流变的复杂状态构成了八十年代独有的话语景观。如果对之施以“现象”式观照的话,那么呈现在“改革文学”话语的表象层面
“趁热吃”一向是中国人待客的客套话,不过,这种礼节应该改改了。近日,据台湾癌症临床研究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吃得过冷过热都会有损肠道和身体机能,平时多吃和体温相近的食物,可以延缓肠胃老化,助人延年益寿。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馅料热乎的包子、饺子,以及滚烫的火锅,中国人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表示,这是因为,亚洲人体质相对较弱,吃热食可为身体提供更多能量,帮人们御
本文由叙论和五大章节组成,在叙论中回顾了咏物词在唐五代时的发展情况,并对北宋咏物词的发展进行了分期;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分别具体分析了北宋咏物词在探索期、成长期、独
  本文以中国被迫现代化过程中的个人认同为理论背景,以个体和个体性的明确界定为理论前提,在特定的理论框限内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个体性征做一番考察,从知识分子的个体
“移情说”在近代美学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人甚至把其比作生物学中的进化论。从朱光潜把这一理论引进中国以来,许多的中国学者接受它,并站在本土文化的立场上对它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