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教师需平等参与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外显。轻松高效的作文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已愈来愈被语文教育界所认同。然而,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并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语文教师依然是装着新理念,走进老课堂,演绎旧模式。
  【教学课例1】(人教版第十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
  习作:……深深触动心灵的事,你一定看到过。选一件令你感动、使你难忘的事写下来。要充满感情,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让大家被你写的故事所打动……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写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件事。请同学们自由读习作要求。
  生自由读完习作要求后,师:这次作文有什么要求?
  生1:要求把印象非常深刻的事写出来。
  生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师:这次作文的要求是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注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们在写这篇作文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这两点。
  片段二:
  师: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首先得选一个好的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下面,我们来选材。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有什么事让你记忆犹新?
  (学生沉思后,小组讨论交流)师:请同学说说自己都有什么事最忘不了?
  生1:那次,我的好朋友不让我玩他的玩具,我骂了他,我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生2:那次,我做错了事,妈妈打我,我顶嘴,现在想起来,真生自己的气啊。
  生3:那次,我把邻居家的玻璃打碎了,怕邻居骂,偷偷跑了。
  ……
  片段三:
  师:同学们选好了材料,如何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呢?
  生1:写好事情起因、经过、结果。
  生2:重在写事情的经过,注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的描写。
  生3: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
  ……
  师:是啊,要想把这件事情写具体,就一定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对人物在事情发展过程中的动作、语言、神情以及心理活动,都要进行细致的描写。还要注意表达真情实感,把你为什么难忘,当时怎么想的写具体。这样,文章才生动。
   以上所提供的虽然只是三个作文教学的小片段,但还是比较清晰地展示了作文教学指导的全过程。所教的内容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年级所使用的新教材,作为沐浴着新课改的教师,理所当然要用新的理念来指导与设计教学。应当以新课程理念所要求的评价标准来评价教学过程与结果。
   这位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把握是准确的,能够抓住习作的要求,指导学生选材与构思,指导如何具体叙述与表达真情实感作为这次习作指导的重点。但是,整个习作指导过程,反映出的仍是“穿新鞋,走老路”的模式。学生的习作激情没有调动起来,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纯粹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指导的方法也是教师输送“应该怎样写”之类的大道理,对学生而言,空泛无益。学生没有真切的体验与感受,没有与往事产生心灵的对话与碰撞,依然难以形成习作的兴趣与冲动。
   这样的作文教学之所以没有把学生的习作激情调动起来,我觉得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是值得注意的。其一,作文指导形式过于单一与程式化。“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修改—誊写”,这样的作文教学指导套路对于具备一定习作技巧与写作能力的学生来说,有其实用价值且必不可少,而对刚刚接触作文又没有多少习作实践与方法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过于空洞呆板了。过多的条条框框,只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导致激情被消磨,兴趣被扼杀,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缺乏灵气。其二,师生地位不平等,互动不和谐。课堂上教师成了主宰和权威,学生或唯唯诺诺,或置若罔闻,其结果是学生不敢或不愿有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则失去畅所欲言的轻松氛围。若教师成为学生习作内容和形式的设计者,学生成为循规蹈矩的建筑工人,久而久之,致使学生不乐意表达,就更无从谈起有创意的表达了。其三,教师的指导过于宽泛。从课堂教学情况看,学生对教师所提关于习作方式方法的问题,确实能够对答如流。如此公式化的习作技法灌输,学生提笔时必然是一头雾水,不仅不能达到指导的目的,反而加重了学生习作心理负担,让学生更觉得作文神秘莫测、高不可攀。
  如何破解共所皆知的困惑?我认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是关键。要使小学生真正地“易于表达、乐于表达”,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作文方法、表达内容与情感的关系。小学生作文教学不宜给小学生“填鸭式”地灌输过多的作文方法,而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调动情感,激发习作冲动。只要学生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说会写,一旦有了表达的内容,又饱含情感,习作就会有血有肉。因此,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积极与生活对接,让多彩的生活走进作文、让作文真实地反映生活。教师应多在这些方面下工夫。二是要正确处理教师在习作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关系。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地诠释这一复杂角色,才能高质量地完成作文教学任务。在习作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不可忽视,但关键要弄清学生需要你在哪方面作指导。教师的参与者这一角色,从现阶段的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没有得到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作文是小学生比较难应付的学习内容,教师如果能积极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学生想在一起,说在一起,甚至写在一起,就更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与信心。
  教师如何参与作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我们来看看另一个版本的《后悔的一件事》的作文教学指导。
  【教学课例2】:
  片段1:
   (上课伊始,教师展示两张壹元的纸币,学生十分好奇,发出议论,有的甚至请求教师把钱送给他。)
   师(表情严肃):这两张纸币,虽然很普通,我却珍藏了十几年,是不能送人的。因为它包含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学生都翘首以待)
  师(继续深情叙述):十几年前的一个晚自习,教室里十分安静。因为临近初中毕业,同学们都紧张地复习。我不小心把笔盖弄到了桌底下。就在我伏下身子拾起笔盖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同桌脚边有一叠钱。我躲在桌下一数,有六张壹元的,我挺兴奋,这可不是小数目,我想把它占为己有,但又有点怕。这时,同桌发现了我的异常。我想这钱肯定是同桌的,就问他掉了多少钱?他说四元。明明是六元,怎么是四元?肯定是他记错了,不如就给他四元吧。于是,我迅速地从六张中抽出了两张……唉,看着这两张纸币,想起这件往事,心里一直不安,十分后悔,觉得很对不起这位老同学。如果今后能够碰到这位老同学的话,我一定把钱还给他。
  师:同学们,我想把这件事情写下来,同学们帮帮我。你们觉得我可以用怎样的作文题目?(学生纷纷举手)
  生1:用“一件终生后悔的事”,因为这件事让你后悔不已。
  生2:可以用“两张壹元纸币”,因为这件事的发生与两张壹元纸币有很大的关系。
  生3:就用“悔”,简洁明了,紧扣主题。
   生4:还可以用“对不起,老同学”。
  生5:也可以用“一件终生难忘的事”吧?因为这件事你至今都没有忘记。
  ……
  师:同学们拟的这些题目真好,与故事的内容紧紧相连。这么好的题目,我真想把这件事马上写出来。那你们觉得,老师要写好这件事,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讨论交流,纷纷为老师出谋划策)
  片段2:
  师:同学们给我提了这么多宝贵的意见,我一定好好写。写好后,你们肯定是这篇作文的第一读者。(学生特别高兴)
  师(话头一转):其实每个人都有印象深刻的事,特别是曾经做过的错事,有的别人可能知道,而有的可能一直埋藏在心底。老师就把自己这件记忆深刻而且不光彩的事情告诉大家,你们敢不敢把自己类似的事情说出来?(学生纷纷表示敢说。)
   师:在说之前,请同学们先回忆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然后完成相关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后,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教师巡视指导。)
  片段3:
  师:刚才同学们给老师写作文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是你们指导老师写作文。现在,老师写好了这篇作文,你们想不想看?(学生特兴奋:想!)那你们可要认真听,认真看,呆会儿要给老师提意见,如果你觉得老师写得好,好在哪里,也要能讲出个理由来。
   (师发放下水文,然后念下水文《两张壹元纸币》,学生听得格外认真,不时地做着记号。)
   师:现在,请同学们谈谈老师的这篇作文。
   生1:我觉得老师写得好,特别有真情实感,心理活动写得细,还写出了心理变化,一开始捡到钱想拿又不敢拿,然后拿到钱后的高兴,到最后忐忑不安,十分后悔。
  生2:我觉得老师把事情的经过写得很具体,怎么发现钱,捡钱时的动作与矛盾心理,还有与同桌的谈话及后来的无比后悔都写得好。
  生3:我觉得老师的文章开头不错,由物及事,看到两元钱想起这件往事,采用了倒叙的方法。
  生4:我喜欢老师的这句话“真后悔自己的一时贪婪与自作聪明”,它写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生5:我觉得老师有个词用得不太好,“一个肉丝”应该改成“一盘肉丝”。
   生6:我觉得“一个”可以,说明肉丝少,彭老师那时的条件哪有现在这么好啊?(生笑)
   ……
   (学生纷纷发表看法。)
   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老师的作文你们也看了,现在老师特别想看你们的作文,我希望你们的作文比老师的写得好。
   看了以上三个作文教学片段,有人也许会问:这位教师似乎没有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写,算是习作指导课吗?这样教,学生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是片面的,没有关注整个习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热情高,习作欲望已被有效激发——而这恰恰是写好作文的必要前提。整堂课里学生兴趣浓厚、反响热烈,是教师精心组织、合理引导,更是教师积极参与的结果。
   这位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把对学生的习作指导巧妙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掌握了此类习作的写作要求与方法,自然地接受了本次习作任务,从而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进入习作情境之中。自然,学生习作也就水到渠成。课堂中,教师同样施以习作要点的指导,但不是单纯呆板,灌输式的“授之以渔”,而是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我认为,这位教师的作文教学至少有三点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这位教师以己之事触动学生之心,以暴露自己的“不光彩”来打消部分学生不敢写出自己的“错误隐私”的顾虑,值得推介。小学生怕丑,有些错事不好意思写,而恰恰是这些事情又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在深刻的反思过程中获得教益。教师带头,坦诚行文,既教育了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所犯下的错误,又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尤其为本堂习作指导课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其二,教师率先丢“丑”,无疑是在学生的心湖投下一粒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自然地唤醒学生的回忆。学生写作时,常常抱怨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其实不尽然。如今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只是缺乏储存整理的意识,缺乏搜索提炼的方法。如果长期不去触及,或者没有一定诱因触动,很多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就会逐渐消失,无法激活。这位教师深晓其理,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满含真情,和学生交流,起到了唤醒学生记忆,触发学生情感的作用。同时,教师故意丢“丑”,也让学生从老师的经历和叙述中,感到习作并不神秘而困难,能够有助于学生畏难和抵触心理的克服。
  其三,我以为特别值得赞许的,是这位教师积极演绎参与者的角色,将习作方法的指导融入与学生的互动对话之中,以学生指导教师写作来积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习作指导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积极效果。教师亲自为学生“下水”引路,将学生的“指导建议”化为可具体感知的习作方法和要求,水到渠成地形成“下水文”,再引导学生评议,这远比单纯地念一篇范文给学生起的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这是“双赢”的。教师通过亲自动笔与学生一起写,取得了指导学生习作的主动权,这样就能教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而学生看到老师的同题作文会倍感亲切,师生的情感沟通更为融洽,产生与老师一比高下的心理。模仿和好强是儿童的天性,老师“下水”引路,平等参与,正顺应了儿童这一心理特征。
   纵览这位教师的作文指导,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与手段。但难能可贵的是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教师角色,摆正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积极创建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亲历学生的难处,体会学生的感受,有的放矢地开展作文教学指导。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真正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走进学生心灵,把每一次习作训练视为与学生心灵的一次沟通,积极创新、探索、尝试习作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我们的习作教学一定会深受学生喜爱,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湖南省电化教育馆)
其他文献
英语在中学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目前中学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英语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众多中学英语教师急需探讨的难题之一。传统的英语教学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的“填鸭式”的方式为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独白式教学,学生们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机械地作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有效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据相关统计,仅有10%~20%注意力集中且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吸收
我家小朋友拿着数学书问我,说一道题不会做,一看,是这样的:把21、22、23、24、25、26、27、28、29这九个数字填入○里(图1),  使每条直线上三个数相加等于75。(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77思考题)。乍一看,无从下手,再一看,有点似曾相识的味道,细一琢磨,这不就是一个变相的九宫图吗,略一沉吟,以前在奥数班的那点童子功使出来,口诀出来了。“九宫之义,法以灵龟,二四为肩,六八为足,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在高中语文课堂,一名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总是通过提问引导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有效促进学生思维,从而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教学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改革却关注得很少,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作业,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必然导致部分后进生不堪重负而抄袭作业。那么,如何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出突出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整合性的课外作业
如何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满足学生那一个个充满好奇的眼神,去打动那一颗颗纯真稚嫩的童心,让理性与感性能生成一次又一次激情的碰撞,从而得以产生完美的结合?是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突出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给学生一个开放活泼的课堂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通过创新,让“以教为中心”的教法与“以学为中心”的学法从对峙走向整合,从分离走向统一,从“一统天下”走向双方张力的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