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左公柳源自清代诗人杨昌浚的七绝《恭颂左公西行甘棠》:“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左宗棠在引兵入疆、立功于万里绝域期间,发动军士于天山南北夹道植柳的善举。于是人们为纪念这位不惜“马革桐棺,寂寞身后”、“老死西域”的左上相筹边新疆、为民建福的不朽功绩,便将这些连绵数千里、绿如帏幄的柳树称为“左公柳”。
2.灞陵柳“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据说始于汉朝的折柳赠别,就是源自长安的灞柳。《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加之隋、唐时期,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便把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定格了下来。如李白词《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3.隋堤柳历史上荒淫奢侈的暴君隋炀帝劳动人民,开凿通济渠,沿渠筑堤种柳,后成为隋堤。后蜀何光远《鉴戒录》:“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后人多以“隋堤柳”来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抒发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居易《隋堤柳》:“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韬玉《隋堤》:“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4.沈园柳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南禹迹寺的沈园与迫于母命、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意外邂逅,“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题《钗头凤》一诗,怆然而别。唐琬读罢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后陆游75岁,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后以“沈园柳”来表达旧情难忘、衷情难诉的苦楚。
5.金雪柳古代元宵节女子妆扮在头上的饰物,就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的记载。又据宋人朱弁《曲洧旧闻·续骫骳说》中“元宵节”条所述:“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参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不知起何时,而词客未有及之者。”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李清照《永遇乐》:“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6.寒食柳寒食(清明节的前两天)插柳的风俗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寒食节为什么要插柳呢?历来说法不一,有“祈年”说、“避邪”说、“闹春”说等等。诗人常常借寒食插柳的风俗来表达思亲恋乡之情。如宋代张炎《朝中措》词曾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意思是:自己离乡客游,恰逢寒食清明时节,随手折一枝杨柳,却不知柳插何处。
7.章台柳据唐传奇《柳氏传》(许尧佐)载:寒士韩翊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有美妾柳氏,爱慕韩翊,李知其意,便于长安的章台街置宅,将柳嫁韩。后翃及第,柳氏留在长安。适逢安禄山作乱,柳剪发毁容,寄身佛寺。长安收复后,韩翊使人潜寻柳氏,并寄以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回报以《杨柳枝》。由此可知,韩翊原以“章台柳”暗喻爱姬柳氏。后人多以“章台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8.宛溪柳源自宋代贺铸《六幺令·宛溪柳》:“已恨归期不早,枉负狂年少。无奈风月多情,此去应相笑。心记新声缥缈,翻是相思调。明年春杪,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后人以“宛溪柳”喻相思春情。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
2.灞陵柳“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肩摩毂击,为长安之壮观。”(《西安府志》)据说始于汉朝的折柳赠别,就是源自长安的灞柳。《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到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加之隋、唐时期,文人雅士们不断写诗作赋,便把灞桥折柳赠别那种离愁别绪和深情厚谊定格了下来。如李白词《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商隐《及第东归次灞上,却寄同年》:“灞陵柳色无离恨,莫枉长条赠所思。”
3.隋堤柳历史上荒淫奢侈的暴君隋炀帝劳动人民,开凿通济渠,沿渠筑堤种柳,后成为隋堤。后蜀何光远《鉴戒录》:“炀帝将幸江都,开汴河,种柳,至今号曰‘隋堤’。”后人多以“隋堤柳”来讽刺隋炀帝的荒淫亡国,抒发世事无常、物是人非的感慨。如白居易《隋堤柳》:“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柳。”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秦韬玉《隋堤》:“种柳开河为胜游,堤前常使路人愁。”
4.沈园柳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南禹迹寺的沈园与迫于母命、被迫离异的前妻唐琬意外邂逅,“怅然久之”,于沈园内壁题《钗头凤》一诗,怆然而别。唐琬读罢和其词,不久即郁闷愁怨而死。后陆游75岁,住在沈园附近,“每入城,必登寺眺望,不能胜情”,写下绝句《沈园》(其一):“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后以“沈园柳”来表达旧情难忘、衷情难诉的苦楚。
5.金雪柳古代元宵节女子妆扮在头上的饰物,就是用捻金线制成的柳丝。《大宋宣和遗事》中有“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的记载。又据宋人朱弁《曲洧旧闻·续骫骳说》中“元宵节”条所述:“又妇女首饰,至此一新,髻鬓参插,如蛾、蝉、蜂、蝶、雪柳、玉梅、灯球,袅袅满头,其名件甚多,不知起何时,而词客未有及之者。”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李清照《永遇乐》:“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6.寒食柳寒食(清明节的前两天)插柳的风俗由来已久。南北朝时期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岁时杂记》记宋代风俗:“今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寒食节为什么要插柳呢?历来说法不一,有“祈年”说、“避邪”说、“闹春”说等等。诗人常常借寒食插柳的风俗来表达思亲恋乡之情。如宋代张炎《朝中措》词曾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意思是:自己离乡客游,恰逢寒食清明时节,随手折一枝杨柳,却不知柳插何处。
7.章台柳据唐传奇《柳氏传》(许尧佐)载:寒士韩翊与富而爱才的李生为友。李有美妾柳氏,爱慕韩翊,李知其意,便于长安的章台街置宅,将柳嫁韩。后翃及第,柳氏留在长安。适逢安禄山作乱,柳剪发毁容,寄身佛寺。长安收复后,韩翊使人潜寻柳氏,并寄以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柳氏感泣,回报以《杨柳枝》。由此可知,韩翊原以“章台柳”暗喻爱姬柳氏。后人多以“章台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8.宛溪柳源自宋代贺铸《六幺令·宛溪柳》:“已恨归期不早,枉负狂年少。无奈风月多情,此去应相笑。心记新声缥缈,翻是相思调。明年春杪,宛溪杨柳,依旧青青为谁好?”后人以“宛溪柳”喻相思春情。
[作者单位:河北正定中学]